再說這靖松道人,俗姓時,名長青,少日與伍雲召同營為官,有八拜之交。 因他看破紅塵,棄官修道,在五台山養性煉神。 不料山中生一惡蟒,食人無數。 靖松嘆道:「冤冤相報,曷其有極。 」當時有兩個徒弟,問曰:「吾師何不以道力收除此怪,以安生民?」靖松曰:「爾等心性不明,六通未得,不識先後。 此怪乃隋朝文帝駕前忠心不昧的鉅子,後來被煬帝所殺。 他的冤氣不消,積成毒氣,所以身化巨蟒,所吞男女,皆是煬帝駕前一般奸臣。 待夙報已盡。 我自有收他之法。 」兩個徒弟心得開悟,退回本位去了。 又過二年,時值八月天氣。 秋雨霏霏,不寒不暑。 妖蟒出洞思尋人吃,見靖松道人在溪邊垂釣,妖蟒匍至,望着道人喝一口毒氣。 若是平人,筋骨皆軟,這道人不慌不忙,口稱:「善哉,善哉!」目運回光,毒氣消散。 妖蟒又運一口臭涎,噴上身來。 道人頂上放出一朵金蓮花,惡涎紛紛四散。 蟒妖大怒,飛身撲來,道人隱身不見。 蟒妖來得勢凶,不覺身落水中。 迴轉身來,飛奔上岸。 那道人手執鐵杖,照頂門一杖,打得頂門心火光外射,遁入水中,不敢動轉。 過了一個時辰,恰伸出頭來,那道人又是一杖打來。 蟒妖無計可施,只得隨着流水,悄悄下灘,流了五六里之遙。 張眼四顧,不見道人趕來,心下歡喜,就盤旋睡在沙灘之上。 只見水面上湧出一朵金蓮花,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面八,須臾人間,天上地下,儘是無數蓮花。 蟒妖觀之不盡。 又見蓮花中間有一朵大蓮花,形如車輪,花間坐著一個道人。 蟒妖見了,伏地求饒。 道人解下腰中絲縧,鎖住蟒頸,飛身騎在背上,向白雲庵而來。 拴在後花園中,每日以齋饅飼之。 再說山下有一富戶,姓陳名良貴,年已五十多歲。 平日好善,家中廝養一隻毛駱駝,良貴愛之如寶。 不料這駱駝傷了草料,病了十餘日,懨懨欲死。 一日,家人報道:「五台山老道人來了。 」良貴慌忙出迎,相揖而入,分賓主而坐。 靖松道:「貧道特來化緣,請員外出個佈施。 」良貴道:「仙翁欲化何物?」靖松道:「貧道不化別物,只化尊府一隻病駝。 」良貴道:「此駝已成廢物,仙翁要他何用?」靖松道:「只要員外施捨,貧道自有妙用。 」良貴道:「仙翁果有用處,就送了仙翁罷。 」同道人行至後園,那駱駝臥在地下,半死半活。 道人以中指按定頂門心,運元陽祖氣,向頂心灌入,喝聲道:「起!」那駝兒應聲而起。 道人拱手向員外道:「承賜了!」跨上駝背,飛馳而去,不消半刻工夫,到了白雲庵。 牽入後花園中,收了神光,那駝兒登時撲地。 道人對著蟒妖說道:「徒弟,今日是你解脫之時。 」即書靈符一道,就貼在蟒妖頂門上,口中咒道:「唵吽吒唎呵。 」將靈符揭起,那蟒妖登時氣絶。 靖松又把這道靈符, 貼在駝兒頂上,喝聲:「起!」那駝兒又應〔聲〕而起。 這叫做借體返魂之法。 靖松命徒弟騎往山前山後,調養精神,如此月餘。 這一日,靖松與徒弟正在講經,童兒報道:「有客求見。 」靖松道:「請他進來。 」時靖松講經未完,木蘭叫童子且體通報,也踮在一旁聽講。 只見一徒弟進問曰:「佛家行住坐臥,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休,此是何意?」靖松曰:「阿字是喚醒世人,教他莫妄思亂想。 譬如人當妄想之時,千頭萬緒,心不由主,忽有一人呼其名曰某,我即應之曰諾。 是一呼而萬念除,一諾而主人醒。 欲修大道,須時時自喚自應,故曰阿。 阿字雖聞其聲,未見其形。 主人尚在門內,必也將堂門大開。 不可醒而復睡,不可出宅外行遊,總在室中有退藏戒步之意,故曰彌。 然彌字尚拘束太重,如拴猴于柱,雖不外弛,到底舞躍不定。 如月映水中,魚游風吹,終屬恍惚。 更加精求,以致于一。 陀字,則操持得住,如一顆明珠,放在水晶盤中,不動不搖,如如自在,故曰陀。 佛字,即是見我本來面目。 聖而不可知之謂神,余更有何說?心也,性也,命也,道也,皆非也。 斯時太虛即我,我即太虛,故冠以『南無』二字。 」 靖松道罷,即下座來向木蘭稽首,木蘭慌忙答禮,分賓主而坐。 木蘭道:「弟子奉喪吾之命,奉書仙翁座下。 」說罷,將書信雙手奉上。 靖松拆觀,書云: 吾人立身天地之間,故以了生死為第一大事。 但欲真了生死,必先了心地。 欲了心地,以先除妄念。 欲除妄念,必先誠心意。 蓋心誠,入道之基;意誠,終道之用。 古人云:「以心觀心,心外無道。 以道觀道,道外無心。 」拒虛語哉!仆向者承足下教以敦倫盡性為事,仆非不盡心焉。 嗟乎,以仆之心,值仆之時,復何言哉!復何言哉!親無辜而受戮,族無辜而遭刑,身不得已而為僧。 倫也如此而敦,性也如此而盡。 仆將何以情為?足下又何以教我?佛氏曰:“一子修行,九祖升天。 仆溺于此言,日以禮佛誦經為事,以期忠魂義魄,脫化升天。 倫如此而敦,性如此而盡。 仆如此而為情,宜乎,不宜乎?祈足下一言,以醒未悟。 大悟山僧喪吾俗名伍雲召 第3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花木蘭》
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