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懷氣悶,立起身來閒走,一走走到戲房門首,只聽得裡面說:「張邦昌陷害岳飛。 」湯懷走進來問道:「誰害岳飛?」戲子回說:「方纔揭的一張冤單,閒空在此,故爾唸唸。 」湯懷道:「拿來我看!」戲子即忙送過來。 湯懷接着看了,轉身就走,來至飛金殿上說道:「牛兄弟,岳大哥被人陷害了!」牛皋道:「湯哥,你怎麼知道?」湯懷就將冤單—一念與牛皋聽。 牛皋聽了,怒發如雷道:「罷,罷,罷!也不做這生日了,快快收拾兵馬進京去。 相救大哥。 」即時傳令,將七個大王兵馬盡行聚集,連本山共有八萬人馬。 下山一路而來,無人攔阻,直至金陵,離鳳台門五里,安營下寨。 那守城官兵慌忙報上金階,奏與高宗知道。 高宗隨傳旨下來:「何人去退賊兵?」 下邊有後軍都督張俊,領旨出午門來,帶了三千人馬出城,將人馬擺開。 八個英雄走馬上來。 湯懷對張俊說道:「我們不是反寇!你進去只把岳大哥送出來,便饒你了。 你若不然,就打破金陵,鷄犬不留,殺個乾乾淨淨。 」張俊道:「怪不得岳飛要反,有你這一班強盜相與,想是要裡應外合。 我今奉聖旨,到來拿你這一班狗強盜!」牛皋大叫一聲,舞着雙鐧,照頭就打,張俊掄刀格架。 戰不上三四個回合,那張俊那裡是牛皋的對手,轉馬敗走。 湯懷對牛皋道:「讓他去罷!倘然我們這裡追得急了,他那裏邊害了大哥的性命了,不必迫他。 」牛皋就命眾人且回營安歇,不提。 再說那張俊回至午門下馬,進朝上殿,奏道:「臣今敗陣回城,他們是岳飛的朋友湯懷、牛皋等作亂,來救岳飛。 求主公先斬岳飛,以絶後患。 ”高宗主意未定,適值午門官啟奏:「李綱在午門候旨。 」高宗降旨:「宣進來。 」李太師上殿,朝拜已畢。 高宗道:“朕正為賊兵犯闕,張俊敗回,孤家無計。 老太師有何主意?」 李綱奏道:「就命岳飛返了賊兵,再將他定罪可也。 」張邦昌奏道:「都督張俊敗回,奏聞聖上,這班強賊,乃是岳飛的朋友。 若命岳飛退賊,豈不中其奸計?」李綱、宗澤一同奏道:「臣等情願保舉岳飛,倘有差池,將臣滿門斬首。 」高宗道:「二卿所奏,定然不差。 」即忙降旨,宣召岳飛上殿。 岳飛進朝,朝見已畢,高宗就命岳飛去退賊寇回旨。 岳飛領旨,正往下走,李綱喝聲:「岳飛跪着!”岳飛只得跪下。 李太師道:「聖上愛你之才,特命徐仁召你到京,着你保守黃河。 你怎麼敢暗進京師,意欲行刺聖躬?理應罪誅九族,你有何言奏答?」岳飛道:“太師爺!罪將萬死,不得明冤!有聖上龍旨召進京城,現在供好在營中。 若罪小將進宮,小將到京時,城外見了張太師,張太師同小將同至午門,叫小將在分宮樓下候旨。 張太師進去,不見出來。 適值聖駕降臨,罪將自然跪迎。 岳飛一死何惜,只因臣母與我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難忘母命!求太師爺作主!」 張邦昌忙奏道:「想是岳飛要報武場之仇,如此攀扯,求聖上作主!”李綱奏道:「既如此,聖上可查一查,那日值殿的是何官?問他就知明白了。 」高宗降旨,命內侍去查明那日值殿者何官。 不多時,內侍查明回奏:“乃是吳明、方茂值殿。 」 高宗就問那一晚之事。 吳明、方茂奏道:「那晚有一小童手執燈籠,上寫『右丞相張』,見太師爺引着一人進宮。 非是臣等當時不奏,皆因太師時常進宮來往,故無忌憚。 」高宗聞奏大怒,將張邦昌大罵道:「險些兒害了岳將軍之命!」吩咐將張邦昌綁了斬首。 李綱奏道:「姑念他獻玉璽有功,免死為民。 」高宗準奏,降旨限他四個時辰出京。 張邦昌謝恩而出,回家收拾出京。 不是李太師奏免他,殺了這個奸賊,後來怎得死在番人之手,以應武場之咒?正是:若不今朝邀赦免,何至他年作犬羊?這是後話慢表。 且說高宗命岳飛領兵出城退賊,未知勝敗若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六回 劉豫恃寵張珠蓋曹榮降賊獻黃河 詩曰:胡茄羯鼓透重關,千里紛騰起塞煙。 揉掀風浪奸臣舌,斷送黃河反掌間。 晝暗狐狸奪得勢,天陰魑魅自持權。 不圖百世流芳久,那愁遺臭萬千年。 卻說高宗黜退了張邦昌,命岳飛領兵一千,出城退賊。 岳飛辭駕出朝,披掛上馬,帶著張保、王橫下教場來,挑選一千人馬,出城過了弔橋。 湯懷、牛皋等看見,齊聲叫道:「岳大哥來了!」各人下馬問候:「大哥一向好麼?」岳爺大怒道:「誰是你們大哥!我奉聖旨,特來拿你等問罪!」眾人道:「不勞大哥拿得,我們自己綁了,但憑大哥見駕發落問罪罷了!」隨即各人自縛,三軍盡降,紮營在城外,候旨定奪。 先有探軍報至朝中,奏道:「岳飛出城,那一班人不戰而自綁。 」不多時,岳爺來至午門,進朝上殿,奏道:「賊人盡綁在午門候旨。 」高宗道:「將那一班人推上殿來,待朕親自觀看。 」階下武士即去將八人推進午門,俯伏金階。 湯懷奏道:「小人並非反叛。 只因同岳飛槍挑梁王,武場不第,回來又逢鬥米珍珠,難以度日,暫為不肖。 況中國一年無主,文武皆無處投奔,何況小人?今聞張大師陷害忠良,故此興兵前來相救。 今見岳飛無事,俯首就擒。 第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說岳全傳》
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