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用完早飯,忽報聖旨到了。 包公忙換朝服,接入公堂之上,只見郭槐在前,陳林在後,手捧聖旨。 郭槐自以為是都堂,應宣讀聖旨,展開御封。 包公三呼已畢,郭槐便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有太監郭……』”剛念至此,他看見自己的名字,便不能向下念了。 旁邊陳林接過來,宣讀道:「‘今有太監郭槐謀逆不端,奸心叵測。 先皇乏嗣,不思永祚之忠誠;太后懷胎,遽遭興妖之暗算。 懷抱龍袱,不遵鳳詔,寇宮人之志可達天;離卻北闕,竟赴南清,陳總管之忠堪貫日。 因淚痕,生疑忌,將明朗朗初吐寶珠,立斃杖下。 假詛咒,進讒言,把氣昂昂一點余忠,替死梁間。 致令堂堂國母,廿載沉冤;受盡了背井離鄉之苦。 若非耿耿包卿一腔忠赤,焉得有還珠返壁之期。 似此滅倫悖理,理當嚴審細推。 按詔究問,依法重辦。 事關國典,理重君親。 欽交開封府嚴加審訊,上命欽哉!’望詔謝恩。 」 包公口呼「萬歲」,立起身來,接了聖旨,吩咐一聲:「拿下!」只見愣爺趙虎竟奔了賢伴伴陳林,伸手就要去拿。 包公連忙喝住:「大膽!還不退下。 」趙爺發愣。 還是王朝、馬漢將郭槐衣服冠履打去,提到當堂,向上跪倒,上面供奉聖旨。 包公向左設了公座,旁邊設一側座,叫陳林坐了。 當日包公入了公位,向郭槐說道:“你快將已往之事,從實招來!」 未識郭槐招與不招,且聽下回分解。 —— 註釋: 盤桓——徘徊;逗留。 盤詰——仔細追問可疑的人。 衾——被子。 譫語——胡話。 悖理——違背天理。 第十九回 巧取供單郭槐受戮 明頒詔旨李後還宮 且說包公將郭槐拿下,喊了堂威,入了公堂,旁邊又設了個側座叫陳林坐了。 包公便叫道:「郭槐,將當初陷害李後怎生抵換太子,從實招來!」郭槐說:「大人何出此言?當初系李妃產生妖孽,先皇震怒,才貶冷宮,焉有抵換之理呢?」陳林接著說道:「既無有抵換,為何叫寇承禦抱出太子,用裙縧勒死,丟在金水橋下呢?」郭槐聞聽,道:「陳總管,你為何質證起咱家來?你我皆是進禦之人,難道太后娘娘的性格,你是不知道的麼?倘然回來太后懿旨到來,只怕你也吃罪不起。 」包公聞聽,微微冷笑,道:「郭槐,你敢以劉後欺壓本閣麼?你不提劉後便罷,既已提出,說不得可要得罪了。 」吩咐:「拉下去,重責二十板。 」左右答應,一聲吶喊,將他翻倒在地,打了二十。 只打得皮開肉綻,毗牙咧嘴,哀聲不絶。 包公問道:「郭槐,你還不招認麼?」郭槐到了此時,豈不知事關重大,橫了心再也不招,說道:「當日原是李妃產生妖孽,自招愆尤,與我郭槐什麼相于!」包公道:「既無抵換之事,為何又將寇承禦處死?」郭槐道:「那是因寇珠頂撞了太后,太后方纔施刑。 」陳林在旁又說道:「此話你又說差了。 當初拷問寇承禦,還是我掌刑杖。 劉後緊緊追問着他,將太子抱出置於何地,你如何說是頂撞呢?」郭槐聞聽,將雙眼一瞪,道:「既是你掌刑,生生是你下了毒手,將寇承禦打的受刑不過,她才觸階而死,為何反來問我呢?」包公聞聽,道:「好惡賊!竟敢如此的狡賴!」吩咐:「左右,與我拶起來!」左右又一聲喊,將郭槐雙手並齊,套上拶子,把繩往左右一分。 只聞郭槐殺豬也似的喊起來。 包公問道:「郭槐,你還不招認麼?」郭槐咬定牙根,道:「沒有什麼招的喲。 」見他汗似蒸籠,面目更色,包公吩咐卸刑,鬆放拶子。 郭槐又是哀聲不絶,神魂不定,只得暫且收監,明日再問。 先叫陳林將今日審問的情由,暫且復旨。 包公退堂,來至書房,便叫包興請公孫先生。 不多時,公孫策來到,已知此時的底里,參見包公已畢,在側坐了。 包公道:「今日聖旨到來宣讀之時,先生想來已明白此事了,我也不用再說了。 只是郭槐再不招認。 我見拶他之時,頭上出汗,面目更改,恐有他變。 此乃奉旨的欽犯,他又擱不住大刑,這便如何是好?故此請了先生來,設想一個法子,只傷皮肉,不動筋骨,要叫他招承方好。 」公孫策道:「待晚生思索了,畫成式樣,再為呈閲。 」說罷,退出,來到自己房內。 籌思多時,偶然想起,急忙提筆畫出,又擬了名兒,來到書房回稟包公。 包公接來一看,上面註明尺寸,彷彿大熨斗相似,卻不是平面,上面皆是垂珠圓頭釘兒,用鐵打就;臨用時將炭燒紅,把犯人肉厚處燙炙,再也不能損傷筋骨,止於皮肉受傷而已。 包公看了,問道:「此刑可有名號?」公孫策道:「名曰『杏花雨』,取其落紅點點之意。 」包公笑道:「這樣惡刑卻有這等雅名,先生真才人也!」即着公孫策立刻傳鐵匠打造。 次日隔了一天,此刑業已打就。 到了第三日,包公便升堂提審郭槐。 且說郭槐在監牢之中,又是手疼,又是板瘡,呻吟不絶,飲食懶進,兩日光景,便覺形容憔淬。 他心中卻暗自思道:「我如今在此三日,為何太后懿旨還不見到來呢?”猛然又想起:“太后欠安,想來此事尚未得知。 我是咬定牙根,橫了心再不招承。 既無口供,包黑他也難以定案。 只是聖上忽然間為何想起此事來呢?真真令人不解。 」 第4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俠五義》
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