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寇承禦一見,滿心歡喜,暗暗地唸佛說:「好了!得此人來,太子有了救了!」原來此人不是別人,就是素懷忠義、首領陳林。 只因奉旨到禦園採辦果品,手捧着金絲砌就龍妝盒,迎面而來。 一見寇宮人懷抱小兒,細問情由。 寇珠將始未根由,說了一回。 陳林聞聽,吃驚不小,又見有龍袱為證。 二人商議,即將太子裝入盒內,剛剛盛得下。 偏偏太子啼哭,二人又暗暗的禱告。 祝贊已畢;哭聲頓止。 二人暗暗唸佛,保佑太子平安無事,就是造化。 二人又望空叩首罷,寇宮人急忙回宮去了。 陳林千捧妝盒,一腔忠義,不顧死生,直往禁門而來。 才轉過橋,走至禁門,只見郭槐攔住道;「你往哪裡去?劉娘娘宣你,有話面問/陳公公聞聽,只得隨往進宮,卻見郭槐說:“待我先去啟奏。 」不多時,出來說:「娘娘宣你進去。 」陳公公進宮,將妝盒放在一旁,朝上跪倒,口尊:「娘娘,奴婢陳林參見,不知娘娘有何懿旨?」劉妃一言不發,手托茶杯,慢慢吃茶,半晌,方纔問道:「陳林,你提這盒子往哪裡去,上有皇封,是何緣故?」陳林奏道:「奉旨前往禦園采揀果品,與南清宮八大王上壽,故有皇封封定,非是奴婢擅敢自專的。 」劉妃聽了,瞧瞧妝盒,又看看陳林,復又說道:「裡面可有夾帶?從實說來!倘有虛偽,你吃罪不起。 」陳林當此之際把生死付于度外,將心一橫,不但不怕,反倒從容答道:「井無夾帶。 娘娘若是不信,請去皇封,當面開看。 」說著話,就要去揭皇封。 劉妃一見,連忙攔住道:「既是皇封封定,誰敢私行開看!難道你不知規矩麼?」陳林叩頭說:「不敢,不敢!」劉妃沉吟半晌,因明日果是八千歲壽辰,便說:「既是如此,去罷!」陳林起身,手提盒子,才待轉身,忽聽劉婦說:「轉來!」陳林只得轉身。 劉妃又將陳林上下打量一番,見他面上顏色絲毫不漏,方緩緩他說道:「去罷。 」陳林這才出宮。 這也是一片忠心,至誠感應,始終瞞過好妃,脫了這場大難。 出了禁門,直奔南清宮內,傳:「旨意到。 」八千歲接旨人內殿,將盒供奉上面,行禮已畢。 因陳林是奉旨欽差,才要賜座,只見陳林撲簌簌淚流滿面,雙膝跪倒,放聲大哭。 八千歲一見,唬得驚疑不止,便問道「伴伴,這是何故?有話起來說。 」陳林目視左右。 賢王心內明白,便吩咐:「左右迴避了。 」陳林見沒人,便將情由,細述一遍。 八千歲便問:「你怎麼就知道必是太子?」陳林說:「現有龍袱包定。 」賢王聽罷,急忙將妝盒打開,抱出太子一看,果有龍袱;只見太子哇的一聲,竟痛哭不止,彷彿訴苦的一般。 賢王爺急忙抱入內室,並叫陳林隨入裡面,見了狄娘娘,又將原由,說了一遍。 大家商議,將太子暫寄南清宮撫養,候朝廷諸事安頓後,再做道理。 陳林告別,回朝覆命。 誰知劉妃已將李妃生產妖孽,奏明聖上。 天子大怒,立將李妃貶入冷宮下院,加封劉妃為玉宸宮貴妃。 可憐無靠的李妃受此不白之冤,向誰申訴?幸喜冷宮的總管姓秦名鳳,為人忠誠,素與郭槐不睦,已料此事必有奸謀;今見李妃如此,好生不忍,向前百般安慰。 又吩咐小太監余忠:「好生服侍娘娘,不可怠慢。 」誰知余忠更有奇異之處,他的面貌酷肖李妃的玉容,而且素來做事豪俠,往往為他人奮不顧身,因此秦鳳更加疼愛他,雖是師徒,情如父子。 他今見娘娘受此苦楚,恨不能以身代之,每欲設計救出,只是再也想不出法子來,也只得罷了。 且說劉妃此計已成,滿心歡喜,暗暗地重賞了郭槐與尤氏,並叫尤氏守自己的喜。 到了十月滿足,恰恰也產了一位太子,奏明聖上。 天子大喜,即將劉妃立為正宮,頒行天下。 從此人人皆知國母是劉後了。 待郭槐猶如開國的元勛一般,尤氏就為掌院,寇珠為主宮承禦。 清閒無事。 誰想樂極生悲,過了六年,劉後所生之子,竟至得病,一命嗚呼。 聖上大痛,自嘆半世乏嗣,好容易得了太子,偏又夭亡,焉有不心疼的呢?因為傷心過度,競是連日未能視朝。 這日八千歲進宮問安。 天子召見八千歲,奏對之下,賜座閒談,問及世子共有幾人,年紀若干。 八千歲一一奏對,說至三世子,恰與劉後所生之子歲數相仿。 天子聞聽,龍顏大悅,立刻召見,進宮見駕。 一見世子,不由龍心大喜,更奇怪的,是形容態度與自己分毫不差,因此一樂,病就好了。 即傳旨將三世子承嗣,封為東宮守缺太子。 便傳旨叫陳林帶往東宮參見劉後,並往各宮看視。 陳林領旨,引着太子,先到昭陽正院朝見劉後,並啟奏說:「聖上將八千歲之三世于,封為東宮太子,命奴婢引來朝見。 」太子行禮畢。 劉後見太子生的酷肖天子模樣,心內暗暗詫異。 陳林又奏還要到各宮看視。 劉後說:「既如此,你就引去;快來見我,還有話說呢。 」陳林答應着,隨把太子引往各宮去。 路過冷宮,陳林便向太子說:「這是冷宮,李娘娘因產生妖物,聖上將李娘娘貶入此宮。 若說這位娘娘,是最賢德的。 」太子聞聽產生妖物一事,心中就有幾分不信。 這太子乃一代帝王,何等天聰,如何信這怪異之事?可也斷斷想不到就在自己身上,便要進去看視。 第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俠五義》
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