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已搭起幾處營帳,眾人各于帳內安身。 明早,又到宏願寺,將殿宇拆毀上山。 各處捉了許多瓦木匠,日夜蓋造,一連七八日,蓋有一半光景。 正要商量製造衣甲兵器,早有探卒報道:「海豐守備梁尚仁,協同碣石左營游擊吳日昇,領了一千馬步軍兵殺來,離山不過十里了。 」霍武大喜道:「這是送衣甲馬匹來的!」因叫馮剛、許震領一百人守住嶺頭炮台,尤奇、王大海、谷深、韓普各領十人四面巡哨,以防別路,戚光祖着緊督理匠役,自同又逵、褚虎、何武迎敵。 馮剛道:「割鷄何用牛刀,哥哥山寨之主,不必輕動,小弟同三位兄弟代哥哥一行。 」霍武允了。 馮剛與三人領着二百名半僧半俗的兵卒跑下山來,纔走得二里有餘,早望見官兵搖旗吶喊而至。 先鋒千總史卜遠,一騎馬、一條槍,奮勇殺出,大喝道:「無知的強盜,擅敢殺人劫獄,嘯聚山林,阻擋朝廷的官路,還不跪下受縛!”又逵大吼一聲,飛步搶出,喝道:「不必閒話,快拿頭來試爺爺的斧頭!」 」當”的一斧劈來。 史卜遠把槍用力一架,已在馬上兩三擺,正欲撥馬逃轉,那又逵已一縱跳上馬來。 史卜遠一搶刺去,又逵順手接住,只一扯,卜遠已經墜地,再加一斧,結果了性命。 吳日昇見卜遠落馬,飛騎來救,何武跳出陣前,懸馬頭就是一棒,馬頭落地。 吳日昇即跳下了馬,並兩員千總,一力向前。 何武是未經習練之人,憑着這條鐵棒,橫衝直撞的打去;馮剛一枝鐵戟,褚虎兩柄刀,領着眾人一擁攻進;又逵使開大斧來幫何武。 轉眼處,一員千總落馬。 吳日昇手中兵器一鬆,又逵手起斧落,也活不成了。 梁尚仁大呼:「放箭!放炮!」自己卻策馬先逃。 馮剛從斜刺裡趕來,梁尚仁不敢交戰,反跳下馬來,如飛的跑去了。 那官兵見主將死的死、跑的跑,大家棄甲丟盔,沒命的逃走。 馮剛分付不必追殺,搶了百餘匹好馬、四五百副盔甲、二三十個炮及器械之類,大笑還山。 霍武出寨迎接,擺酒賀功,將馬匹、器械分給各人,將炮架于山南山北兩頭,以備後用。 那巡山四人,也都迴轉,大家開筵暢飲。 霍武分付道:「我們此舉,原屬不得已之極思,眾兄弟第一不可殺害平民,第二不可劫搶商賈,打聽那貪酷的鄉宦、刁詐的富戶,問他借些錢糧。 山頭四面各豎一根招賢納士的大旗,着人看守。 房屋造完之後,南、北各設一關,以防官兵衝突,再于平曠地方設一教場,輪流演習。 」為人各各遵令施行。 第十三回 初出山論將談兵 權落草封官拜爵 談兵紙上自矜奇,漫說偏隅可創基。 從古書生最饒舌,未經肱折即名醫。 從來螳臂慣當車,海瘴平空混太虛。 試向循州詢往事,幾多技擊已耰鋤。 博羅布衣白希邵,道號遯庵,小築數椽于羅浮山下。 貧無擔石,壁有琴書,胸藏不測之機,指劃先天之數。 行兵佈陣件件皆精,草帽葛袍飄然自得。 他于三年前曾占一卦,預知沿海一帶有幾年兵燹之災,到後來以盜攻盜,可仍眾國家梁棟,自己亦在數內,但不知起於何時。 這日正在沿溪垂釣,聽得往來行人紛紛議論,說羊蹄嶺上近來有草寇屯駐,雖不劫掠平民商賈,但這一條路是不通的了。 遁庵笑問道:「老兄的話說錯了,那強盜不打劫財物,何以得生?”那人道:「先生,你不曉得,這大王是姚副將的兄弟,要想報效朝廷。 他有天大的冤屈在身,專殺貪官污吏,打劫那為富不仁之徒,不驚動一個好百姓。 」遁庵偶然觸着心事,即罷釣回家。 想道:“聽方纔說來,這姓姚的有些希罕,自古從未有竊據山林、可以報效朝廷的情理。 我姑占一卦,以卜行藏。 」 因焚香布蓍,占了一卦,得師之九二。 大喜道:「九二,在下為群陰所歸,上應于五,而為所壟任,將來主三錫命,正合著從前之數。 他那知天壤間有我,我須自去尋他。 」於是撇了藥爐茶灶,別了茅舍竹籬,飄然往惠州進發。 不日到了鵝埠。 三三兩兩傳說:「姚大王占住了羊蹄嶺,前月殺敗了碣石鎮兵馬,這幾月提標就有官兵到來征剿。 我們不怕強盜,只怕官兵,一到此地,定要遭瘟,趁早收拾躲避。 」 遯庵聽在心裡,吃了點心,意出街望旱路走來。 上山不到二里,望見一座高關,關上豎著一根”招賢”二字的旗號。 此時羊蹄嶺上已有千餘人馬,定下規模,正中大寨,姚霍武、馮剛居住,前寨何武,左寨韓普,右寨谷深,蔣心儀已送家眷到來,居于後寨。 南關王大海、戚光祖把守,北關呂又逵、許震把守,尤奇、褚虎另立一寨于鳳尾河邊,以防水道。 這日正從教場中演武回來,聽得北門來報:「有一書生投見。 ”霍武忙叫請來。 只見許震領着一人,昂然竟入。 霍武起身相迎,遯庵長揖就座,許震替他道了姓名。 霍武問道:「姚某一介武夫,別無纔智,蒙白先生枉顧,未審何以開導愚頑?」 遯庵道:「方今聖天子在上,遐邇一體,眾庶會歸,不識將軍雄踞此山,意欲何所建立?」霍武道:“某世受國恩,寧敢安心叛逆?只是眾兄弟為臓官所逼,某哥哥又被讒就戮,心竊不甘,會當掃除宴小,殺盡貪污,然後歸命朝廷,就死關下。 此是姚某的本心,惟天可表!所以只取婪臓家產,不敢擅害良民。 」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蜃樓志》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