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沂孫,字詠春,江蘇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官安徽鳳陽知府。 父憂歸,遂不出,自號濠叟,少學於李兆洛,治周、秦諸子。 耽書法,尤致力於篆、籀,著文字解說問譌,欲補苴段玉裁、王筠所未備。 又考上古逮史籀、李斯,折衷於許慎,作在昔篇。 篆、隷宗石如,而多自得。 嘗曰:「吾書篆、籀,頡頏鄧氏,得意處或過之;分、隷則不能及也。 」光緒七年,卒,年六十九。 沂孫同時工篆、籀者,又推吳大澂,自有傳。 吳熙載,初名廷颺,以字行,後又字讓之,江蘇儀徵人。 先世居江寧,父明煌,始遊揚州,善相人術。 熙載為諸生,博學多能,從包世臣學書。 世臣創明北朝書派,溯源窮流,為一家之學。 其筆法兼采同時黃乙生、王良士、吳育、硃昂之、鄧石如諸人之說。 執筆,食指高鈎,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間,中指內鈎,小指貼名指外拒,管向左迤,後稍偃,若指鼻準。 運鋒,使筆毫平鋪紙上,筆筆斷而後起。 結字計白當黑,使左右牝牡相得,自謂合古人八法、九宮之旨。 熙載恪守師法,世臣真、行、槁草無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載篆、分功力尤深。 復縱筆作畫,亦有士氣。 鹹豐中,卒。 與熙載同受包氏法者,江都梅植之藴生,甘泉楊亮季子,高涼黃洵修存,餘姚毛長齡仰蘇,旌德姚配中仲虞,松桃楊承汪挹之。 配中詳儒林傳。 植之,道光十九年舉人。 通經,以詩鳴,世臣尤稱其書。 謂其跌宕遒麗,段煉舊搨,血脈精氣,奔赴腕下,熙載未之敢先。 又得琴法於吳思伯之女弟子顏夫人,獨具神解。 糾正思伯傳譜,於古操制曲之故,輒能知之。 自署所居曰嵇庵。 配中與有同嗜,著琴學二卷。 植之五十而卒,琴法未有傳書。 亮,世為將家,襲騎都尉世職。 篤學敦行,江、淮間士大夫多稱之。 書亞於熙載。 合肥沈用熙最後出,至光緒末始卒,年近八十。 畢生守師法,最為包門老弟子。 世臣敘次清一代書人為五品,分九等:「平和簡靜,遒麗天成,曰神品;醖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逐跡尋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調自歌,不謬風雅,曰逸品;墨守跡象,雅有門庭,曰佳品。 神品一人,鄧石如隷及篆書。 妙品上一人,鄧石如分及真書;妙品下二人,劉墉小真書,姚鼐行草書。 能品上七人,釋邱山真及行書,宋玨分榜書,傅山草書,姜宸英行書,鄧石如草書,劉墉榜書,黃乙生行榜書;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鐸草書,周亮工草書,笪重光行書,吳大來草書,趙潤草榜書,張照行書,劉紹庭草榜書,吳襄行書,翟賜履草書,王澍行書,周於禮行書,梁巘真及行書,翁方綱行書,於令行書,巴慰祖分書,顧光旭行書,張惠言篆書,王文治方寸真書,劉墉行書,汪庭桂分書,錢伯坰行及榜書,陳希祖行書,黃乙生小真行書。 逸品上十五人,顧炎武正書,蕭雲從行書,釋雪浪行書,鄭簠分及行書,高其佩行書,陳洪綬行書,程邃行書,紀映鍾行書,金農分書,張鵬翀行書,袁枚行書,硃筠槁書,硃珪真書,鄧石如行書,宋鎔行書;逸品下十六人,王時敏行及分書,硃彞尊分及行書,程京萼行書,釋道濟行書,趙青藜真及行書,錢載行書,程瑤田小真書,巴慰祖行書,汪中行書,畢涵行書,陳淮行書,姚鼐小真書,程世淳行書,李天澂行書,伊秉綬行書,張桂岩行書。 佳品上二十二人,沈荃真書,王鴻緒行書,先著行書,查士標行書,汪士鋐真書,何焯小真書,陳奕禧行書,陳鵬年行書,徐良行書,蔣衡真書,於振行書,趙知希草書,孔繼涑行書,稽璜真書,錢澧行書,桂馥分書,翁方綱小真書,張燕昌小真書,康基田行書,錢坫篆書,穀際岐行書,洪梧小真書;佳品下十人,鄭來行書,林佶小真書,方觀承行書,董邦達行書,華嵒行書,秦大士行書,高方小真書,金榜真書,吳俊行書,陳崇本小真書。 」九品共九十七人,重見者六人,實九十一人。 復增能品上一人,張琦真、行及分書;能品下三人,於書佃行書,段玉立小真及草書,吳德旋行書。 佳品上六人,吳育篆及行書,方履籛分書,梅植之行書,硃昂之行書,李兆洛行書,徐準宜真書。 其後包氏之學盛行,鹹、同以來,以書名者,何紹基、張裕釗、翁同龢三家最著,並見他傳。 紹基宗顏平原法,晚復出入漢分;裕釗源出於包氏;同龢規模閎變,不為諸家所囿,為一代後勁雲。 列傳二百九十一 藝術三 王時敏 族侄鑒 子撰 孫原祁 原祁曾孫宸 陳洪綬 崔子忠 禹之鼎 餘集 改琦 費丹旭 釋道濟 髡殘 硃耷 弘仁 王翬 吳歷 楊晉 黃鼎 方士庶 惲格 馬元馭 王武 沈銓 龔賢 趙左 項聖謨 查士標 高其佩 李世倬 硃倫瀚 張鵬翀 唐岱 焦秉貞 郎世寧 張宗蒼 餘省 金廷標 丁觀鵬 繆炳泰 華嵒 高鳳翰 鄭燮 金農 羅聘 奚岡 錢杜 方薰 王學浩 黃均 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江南太倉人,明大學士錫爵孫。 以廕官至太常寺少卿。 時敏系出高門,文采早著。 鼎革後,家居不出,獎掖後進,名德為時所重。 明季畫學,董其昌有開繼之功,時敏少時親炙,得其真傳。 錫爵晚而抱孫,彌鍾愛,居之別業,廣收名蹟,悉窮秘奧。 於黃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 愛才若渴,四方工畫者踵接於門,得其指授,無不知名於時,為一代畫苑領袖。 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有九。 鑒,字圓照,明尚書世貞曾孫。 與時敏同族,為子侄行,而年相若。 崇禎中,官廉州知府,甫強仕,謝職歸。 就弇園故址,營構居之,蕭然世外。 與時敏砥礪畫學,以董源、巨然為宗,沈雄古逸,雖青綠重色,書味盎然。 後學尊之,與時敏匹。 康熙十六年,卒,年八十。 孫原祁,字茂京,號麓台。 幼作山水,張齋壁,時敏見之,訝曰:「吾何時為此耶?」問知,乃大奇曰:「此子業且出我右!」康熙九年成進士,授任縣知縣。 行取給事中,尋改中允,直南書房。 累擢戶部侍郎,歷官有聲。 時海內清晏,聖祖右文,幾餘怡情翰墨,常召入便殿,從容奏對。 或於禦前染翰,上憑幾觀之,不覺移晷。 命鑒定內府名蹟,充書畫譜總裁、萬壽盛典總裁,恩禮特異。 五十四年,卒於官,年七十四。 原祁畫為時敏親授,於黃公望淺絳法,獨有心得,晚復好用吳鎮墨法。 時敏嘗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得其神者,惟董宗伯;得其形者,予不敢讓;若形神俱得,吾孫其庶幾乎?」王翬名傾一時,原祁高曠之致突過之。 每畫必以宣德紙,重毫筆,頂煙墨,曰:「三者一不備,不足以發古雋渾逸之趣。 」或問王翬,曰「太熟」;復問查士標,曰「太生」。 蓋以不生不熟自居。 中年後,供奉內廷,乞畫者多出代筆,而自署名。 每歲晏,與門下賓客畫,人一幅,為制裘之需,好事者緘金以待。 弟子最著者黃鼎、唐岱,並別有傳。 原祁曾孫宸,字子凝,號蓬心。 乾隆二十五年舉人,官湖南永州知府。 原祁諸孫,多以畫世其家,惟宸最工。 枯毫重墨,氣味荒古。 愛永州山水,自號瀟湘子,有終焉之志。 罷官後,貧不能歸,畢沅為總督,遂往依之武昌。 以詩畫易酒,湖湘間尤重其畫。 著繪林伐材十捲,王昶稱為「畫史總龜」雲。 陳洪綬,字章侯,浙江諸暨人。 幼適婦翁家,登案畫關壯繆像於素壁,長八九尺,婦翁見之驚異,扃室奉之。 洪綬畫人物,衣紋清勁,力量氣局,在仇、唐之上。 嘗至杭州,摹府學石刻李公麟七十二賢像,又摹周昉美人圖,數四不已,人謂其勝原本,曰:「此所以不及也。 吾畫易見好,則能事猶未盡。 」嘗為諸生,崇禎間,遊京師,召為舍人,摹歷代帝王像,縱觀禦府圖畫,藝益進。 尋辭歸。 鼎革後,混跡浮屠間,初號老蓮,至是自號悔遲。 縱酒不覊,語及亂離,輒慟哭。 後數年卒。 子字,號小蓮。 畫亦有名。 洪綬在京師與崔子忠齊名,號「南陳北崔」雲。 第4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