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用錫,字壇長,宿遷人,占籍大興。 登鄉舉,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從李光地遊,究心樂律、音韻、曆數、書法。 五十四年,分校會試,嚴絶請託,銜之者反嗾言官劾其把持闈事,聖祖原之,終以浮議罷歸。 乾隆初,起授翰林院侍讀,年已八十。 尋告歸,卒於家。 用錫鄉舉出姜宸英之門,與何焯同為光地客,論書多與二家相出入。 精於鑒別古人,言筆法亦多心得,著字學劄記二卷,載圭美堂集中。 王文治,字禹卿,江蘇丹徒人。 生有夙慧,十二歲能詩,即工書。 長遊京師,從翰林院侍讀全魁使琉球,文字播於海外。 乾隆三十五年,成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逾三年,大考第一,擢侍讀。 出為雲南臨安知府,因事鎸級,乞病歸。 後當復官,厭吏事,遂不出,往來吳、越間,主講杭州、鎮江書院。 高宗南巡,至錢塘僧寺,見文治書碑,大賞愛之。 內廷有以告,招之出者,亦不應。 喜聲伎,行輒以歌伶一部自隨,辨論音律,窮極幽渺。 客至張樂,窮朝暮不倦。 海內求書者,多有餽遺,率費於聲伎。 然客散,默然禪定,夜坐,肋未嘗至席。 持佛戒,自言吾詩與書皆禪理也。 卒,年七十三。 所著詩集外有快雨堂題跋,略見論書之旨。 文治書名並時與劉墉相埒,人稱之曰「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與姚鼐交最深,論最契,當時書名,鼐不及文治之遠播;後包世臣極推鼐書,與劉墉並列上品,名轉出文治上。 梁巘,字聞山,安徽亳州人。 乾隆二十七年舉人,官四川巴縣知縣。 晚辭官,主講壽春書院,以工李北海書名於世。 初為鹹安宮教習,至京師,聞欽天監正何國宗曾以事系刑部,時尚書張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筆法,因詣家就問。 國宗年已八十餘,病不能對客,遣一孫傳語。 巘質以所聞,國宗答曰:「君已得之矣。 」贈以所臨米、黃二帖。 後巘以語金壇段玉裁曰:「執筆之法,指以運臂,臂以運身。 凡捉筆,以大指尖與食指尖相對,筆正直在兩指尖之間,兩指尖相接如環,兩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 平其肘,腕不附幾,肘圓而兩指與筆正當胸,令全身之力,行於臂而湊於兩指尖。 兩指尖不圓如環,或如環而不平,則捉之也不緊,臂之力尚不能出,而況於身?緊則身之力全湊於指尖,而何有於臂?古人知指之不能運臂也,故使指頂相接以固筆,筆管可斷,指鍥痛不可勝,而後字中有力。 其以大指與食指也,謂之單勾;其以大指與食指中指也,謂之雙勾;中指者,所以輔食指之力也,總謂之‘撥鐙法’。 王獻之七、八歲時學書,右軍從旁掣其筆不得,即謂此法。 舍此法,皆旁門外道。 二王以後,至唐、宋、元、明諸大家,口口相傳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農鴻緒,司農以授張文敏,吾聞而知之。 本朝但有一張文敏耳,他未為善。 王虛舟用筆祗得一半,蔣湘帆知握筆而少作字樂趣。 世人但言無火氣,不知火氣使盡,而後可言無火氣也。 如此捉筆,則筆心不偏,中心透紙,紙上颯颯有聲。 直畫粗者濃墨兩分,中如有絲界,筆心為之主也。 如此捉筆,則必堅紙作字,輭薄紙當之易破。 其橫、直、撇、捺皆與今人殊,筆鋒所指,方向迥異,筆心總在每筆之中,無少偏也。 古人所謂屋漏痕、折釒義股、錐畫沙、印印泥者,於此可悟入。 」巘少著述,所傳緒論僅此。 當時與梁同書並稱,巘曰「北梁」,同書曰「南梁」。 梁同書,字元穎,晚號山舟,浙江錢塘人,大學士詩正子。 乾隆十七年,會試未第,高宗特賜與殿試,入翰林,大考,擢侍講。 淡於榮利,未老,因疾不出。 晚年重宴鹿鳴,加侍講學士銜。 卒,年九十三。 好書出天性,十二歲能為擘窠大字。 初法顏、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後乃變化。 名滿天下,求書者紙日數束,日本、琉球皆重之。 嘗與張燕昌論書,略曰:「古人雲‘筆力直透紙背’,當與天馬行空參看。 今人誤認透紙,便如藥山所雲‘看穿牛皮’,終無是處。 蓋透紙者,狀其精氣結撰墨光浮溢耳,彼用筆如遊絲者,何嘗不透紙背耶?用腕力使極輭之筆自見,譬如人持一彊者,使之直,則無所用力;持一弱者,欲不使之偃,則全腕之力,自然集於兩指端。 其實書者只知指運,而不知有腕力也。 藏鋒之說,非筆如鈍錐之謂,自來書家從無不出鋒者,只是處處留得筆住,不使直走。 筆耍輭,輭則遒;筆要長,長則靈;筆耍飽,飽則腴;落筆耍快,快則意出。 書家燥鋒曰渴筆,畫家亦有枯筆,二字判然不同。 渴則不潤,枯則死矣。 今人喜用硬筆故枯。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今人只是刻舟求劍,將古人書摹畫如小兒寫仿本,就便形似,豈復有我?字耍有氣,氣須從熟得來。 有氣則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整,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卻著不得絲毫擺佈,熟後自知。 中鋒之法,筆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嘗無兼用側鋒處,總為我一縷筆尖所使,雖不中亦中。 亂頭粗服非字也,求逸則野,求舊則拙,此處不可有半點名心在。 」同書平生書旨,與梁巘之異同,具見於此。 鄧石如,初名避仁宗諱,遂以字行,改字頑伯,安徽懷寧人。 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 少產僻鄉,鮮聞見,獨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 弱冠孤貧,遊壽州,梁巘見其篆書,驚為筆勢渾鷙,而未盡得古法。 介謁江寧梅鏐,都禦史成子也。 家多■L3藏金石善本,盡出示之,為具衣食楮墨,使專肄習。 好石鼓文,李斯嶧山碑、泰山刻石,漢開母石闕,燉煌太守碑,吳蘇建國山碑,皇象天發神讖碑,唐李陽冰城隍廟碑、三墳記,每種臨摹各百本。 又苦篆體不備,寫說文解字二十本。 帝搜三代鐘鼎,秦、漢瓦當、碑額。 五年,篆書成。 乃學漢分,臨史晨前、後碑,華山碑,白石神君,張遷,潘校官,孔羨,受禪,大饗諸碑,各五十本。 三年,分書成。 石如篆法以二李為宗,縱橫闢闔,得之史籀,稍參隷意,殺鋒以取勁折,字型微方,與秦、漢當額為近。 分書結體嚴重,約嶧山、國山之法而為之。 自謂:「吾篆未及陽冰,而分不減梁鵠。 」 客梅氏八年,學既成,遍遊名山水,以書刻自給。 遊黃山,至歙,鬻篆於賈肆。 編修張惠言故深究秦篆,時館修撰金榜家,偶見石如書,語榜曰:「今日得見上蔡真跡。 」乃冒雨同訪於荒寺,榜備禮客之於家。 薦於尚書曹文埴,偕至京師,大學士劉墉、副都禦史陸錫熊皆驚異曰:「千數百年無此作矣!」時京師論篆、分者,多宗內閣學士翁方綱,方綱以石如不至其門,力詆之。 石如乃去,客兩湖總督畢沅,沅故好客,吳中名士多集節署,裘馬都麗,石如獨布衣徒步。 居三年,辭歸,沅為置田宅,俾終老。 瀕行,觴之,曰:「山人,吾幕府一服清涼散也!」石如年四十六始娶,常往來江、淮間,卒,年六十三。 子傳密,初名廷璽,字守之。 從李兆洛學,晚客曾國籓幕。 能以篆書世其家。 當乾、嘉之間,嘉定錢坫、陽湖錢伯坰,皆以書名。 坫自負其篆直接陽冰,嘗遊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歎為陽冰之亞。 既而知為石如所作,摭其不合六書者以為詆。 伯坰故服石如篆、分為絶業,及見其行、草,嘆曰:「此楊少師神境也!」復與論筆法不合,遂助坫詆之尤力。 坫見儒林傳。 伯坰,字魯斯,自號仆射山人,尚書維城從子。 少孤,力學,工詩嗜酒,廣交遊,以國子監生終。 書學顏平原、李北海,嘗曰:「古人用兔毫,故書有中線,今用羊毫,其精者乃成雙鈎。 吾躭此五十年,才十得三四。 」論者謂自劉墉歿,正、行書以伯坰為第一。 其執筆,虛小指,以三指包管外,與大指相拒,側毫入紙,助怒張之勢。 指腕皆不動,以肘來去,斥古今相承撥鐙之說。 石如作書,則懸腕雙鈎,管隨指轉,兩家法大殊。 吳育,字山子,江蘇吳江人。 與包世臣、李兆洛遊,能文,工書。 謂:「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此陽冰篆法,書家真秘密語。 」世臣取其說。 育篆書尤工,法與石如差近。 第4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