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廷琦,江南長洲人。 父繩詒,崇禎間,官四川仁壽知縣,死張獻忠之難。 事定,廷琦徒步入四川,閲四年,乃至成都。 展轉求得繩詒墓龍腦橋側,持喪歸,自撰入蜀記述其事。 李澄,字仲瀾,雲南昆陽人。 明季,充選拔貢生。 父兆旂,官廬江訓導,死寇難,幼子淳從死。 澄奔赴,收父骨返葬,請於當事,得立祠,晨必詣祠拜且泣。 寇至,奉母洪避山穀。 洪病亟,言不原以山穀終,負母投佛寺,遽卒,負遺骸攢祖墓。 順治初,山倮入州城,劫官舍,發藏粟。 省吏以兵至,執澄將殺之,兵中有識澄者,乃免。 澄因言:「山倮迫饑寒,無與百姓事。 今固不宜累百姓,即山倮亦不宜輕言剿,否則且反戈。 」乃坐其渠,州民以安。 兄弟凡八,與仲弟俱,老,相友愛。 劉獻煜,字台凝,陝西華陰人。 父濯翼,明崇禎間官武昌,母與偕,遘亂絶消息。 順治初,獻煜徒步求父母,亂初定,道阻,屢瀕險乃達。 哭山徑中,遇叟識濯翼殯所,發得磚,硃書姓名裡貫皆具,猶濯翼所自記也。 乃負骨歸葬。 錢美恭,浙江山陰人。 父士驌,明官雲南陽宗知縣,與妾之官,美恭留侍母。 康熙元年,美恭得請於母,求父,至雲南,乃知士驌遷嵩明知州,卒葬通海。 美恭至通海,得故仆導詣士驌墓,得庶母及幼弟。 貧無貲,留五年,乃負骨歸葬。 趙萬全,浙江會稽人。 父應麟,明季客授北遊,萬全始二歲。 既長,問母:「父安在?」母告以故。 年十九,出求父。 應麟初客京師,遇亂轉徙死馬邑。 萬全遍訪江、淮間,亦至京師,心疑應麟死,見道有遺骸,刺血滲之,不得入,則號於路。 又自京師西,亦至馬邑。 馬邑人張文義,嘗招應麟主書者,死為之殯。 一日遇萬全,問得其事,導至殯所,慟絶良久,乃裹應麟骨負以歸。 既卒,吏為之祠,琢石表異孝。 劉龍光,字蓼蕭,湖南長沙人。 父廷諤,仕明為益王長史。 師下江西,克建昌,益王遁,廷諤逃山中。 龍光以應試家居,聞亂疾作。 居五年,乃行詣建昌,不得父母所在。 禱於神,夢聞人語在石際,諮石際所在,有女僧示以路。 行小徑萬山中,經藤峽至白石嶺。 徑絶險,攀援顛頓,蒲伏上下。 嶺盡至石際,於村民姚氏家遇其母,廷諤已前一年卒。 居數月,輿櫬奉母歸。 所居村曰見娘堡,相傳宋王龍山於此遇母,故得名雲。 李芳巇,小字葵生,湖南湘鄉人。 明季流寇至,湘鄉當孔道,三複三陷,芳巇父母皆被掠。 兄弟死於兵者三,芳巇收葬之,棄家,求父母所在。 行數年至貴陽,遇鄉人必為言父狀,或謂軍中某所頗有狀似所言者,詣求之,果得父。 父脫軍中籍與歸。 再出,又數年至寶慶,暮投山家宿,見二嫗操作,其一方理炊,乃似母。 芳巇自陳尋母狀,嫗聞遽呼曰:「汝葵生耶?吾即汝母也!」蓋母避兵轉徙,方從此嫗為傭,遂奉母還。 唐肇虞,江南人,失其縣。 父卒,肇虞尚幼,晝夜哭。 母止之,曰:「母哭,能止兒勿哭耶?」順治初,江南寇大起,母被掠。 肇虞遍求諸村落及旁郡縣,渡江北,復南行數千里,屢與寇遇,僅乃免,卒不得母。 至江寧,眾問所自來,泣以情告。 一嫗前問曰:“若母非戴姓 耶?”曰:「然。 」嫗引至家,則其母在焉,相見大慟,遂侍母歸。 繆士毅,江南天長人。 父廊賓,富。 順治十七年,寇掠其家牛馬,怨家誣以助寇,廊賓見法,妻子徙奉天。 士毅以後世父得免,依從母以長。 既聞父死母徙狀,從母語之曰:「而母將行,抱汝乳,且言兒僅此一乳,乳當飽,生死與兒訣矣!」士毅聞,號泣,欲行求母,恐去不得還,先娶妻生子,康熙二十二年乃決行。 至瀋陽,遇族人同徙者,知母在烏喇為流人薛氏妻。 乃行求得母,母不相識,士毅具言姓名及兩女兄適誰某,皆信,相抱哭,觀者多流涕。 母於法不得還,乃辭歸。 居數年,復往,母又徙愛琿。 行未至,聞母死,求得母葬所,遂居其側僧廬,不復歸。 子秉文,長,躬至愛琿,泣請歸,士毅終不可。 又數年,卒母葬所。 秉文乃發祖母瘞,並持父骨還葬。 陸承祺,字又祉,浙江仁和人。 父夢蘭,客死鬱林。 方軍興,踰年乃得問。 承祺與弟承祚號慟,走萬里,歷險阻,僅得達。 睹叢箐中敗棺,刺血漉骨皆不入,兄弟哭愈哀。 途中有知夢蘭者,告其棺在佛寺,兄弟從以往,撫棺慟,皆隕絶,觀者嗟嘆呼孝子。 持水飲之,承祚 徐甦,承祺氣結不屬,竟死。 承祚匱兩骸擔以歸。 母王得承祚報,知得夢蘭骨及承祺死狀,悲慟不食,七日,未見承祚歸,遽卒。 汪龍,江南歙縣人。 祖客死蘇州,父往迎喪,溺採石,龍時六歲。 稍長,聞祖喪未歸,如蘇州求祖柩,無知者。 久之,遇灌園叟與徙其祖柩,引詣殯舍,諸柩縱橫,匍匐諦審,柩有祖名,乃奉以歸。 龍侍母孝,一夕,疽發背,委頓甚,自力勿使母聞,越數旬始瘥,母竟未知也。 方如珽,休寧人。 國初,其曾祖避兵客死潛山。 祖前卒,父不在側,道梗,喪未歸。 如珽既長,問老婢,言有族姑嫁程氏。 年七十餘,訪之,則嘗會其曾祖喪。 偕往蹤跡,至黃石阪,於洞中得敗棺,得白金簪,族姑驗之,其曾祖斂時物也。 乃負骨歸葬,距其曾祖卒時,已五十有六年矣。 張燾,福建連江人。 父震公,家縣東岱堡,海寇破岱堡,張氏殲焉。 震公適他往,獨免。 燾方七歲,為所掠,轉徙傭於清漳。 康熙十年,燾年二十餘矣,時時念父母。 顧被掠時幼,不審鄉縣,以人謂其語音似連江,而追憶父似名天貞,乃走還連江,數日無所鄉。 或問何為,以張天貞問。 震公聞之,曰:「天貞,吾亡弟,彼焉識之?」走視問其詳,喜挾以歸,使見母。 燾追憶母容貌,曰:「非吾母也。 」震公曰:「汝母已死於賊,此汝後母耳。 」燾大慟,為母補行喪服三年,而事後母如母。 硃壽命,江西餘幹人。 康熙十三年,遇寇,與母李相失,壽命日夜泣。 既,聞母為禁旅所俘,屬正藍旗。 壽命徒步走京師,乞於市,忍饑積錢將贖母。 久之得母所在,而主者邀重購,拒壽命。 壽命日跽其門外,膝為痺。 侍讀學士邵遠平高其行,為捐金以贖,暫留遠平家。 母卞,小不當意輒詬罵,或捽而批其頰,壽命益嬉笑。 居數月,附舟還。 壽命不知書,語質,每言:「在母腹日敢母血三合,那忍不報?」 潘天成,字錫疇,江南溧陽人。 年十三,遇家難,父母挈子女出避仇。 天成行後,幾為仇所斃。 既得免,乃行求父母。 經青陽白沙廟,宿廢廟,聞虎聲,為詩述悲。 往來徽州、寧國所屬州縣,跡父母所在,至則又他徙。 天成行經村聚,輒播{兆鼓}作鄉語大呼。 至江西界,母金自巷出,就問之,始相識。 乃得父及其弟、妹,皆無恙。 時天成年十五,欲歸苦無貲,出行貸。 又六年,使其弟從父歸,天成奉母挈妹以行。 遇風雪,負母行數里,還抱妹,往複跣行,足流血,入雪盡殷。 既歸,出行販以養,暇則讀書。 荊溪湯之錡出高攀龍門,治性理之學,賢天成,天成從受業焉。 同縣許國昌遇天成尤厚,使為童子師。 鄰家兒詈母,天成召其鄉老人呼兒共懲之,兒悔謝乃巳。 及父母卒,遊學桐城,遂隷籍為安慶府學生。 居二十餘年,移家江寧,天成學益進,狷潔不以幹當道。 終窮餓,年七十四卒,葬惠應寺側。 國昌子重炎,師天成,編刻其遺書為鐵廬集。 翁運槐,字楫山;運標,字晉公:浙江餘姚人。 父瀛,往廣西,道湖南。 一夕,泊舟祁陽新塘,失所在,舟人求不得,還報,歸其行篋,鎖在而鑰亡。 時運槐、運標皆幼,運槐年十三,行求父不得,以病歸。 運標,雍正元年成進士,與運槐復求父,遍湖南境,更二年不得。 一夕,復泊新塘,遇土人鄭海還,言距今三十年,弟海生墮水,格敗葦不死。 視葦間有屍,因瘞之白沙洲,身有鑰在囊,藏為識。 乃遣力以囊鑰還,鑰與行篋鎖牝牡合,囊則運槐女兄昔年制以奉父者也。 乃痛哭啟攢,以父喪還葬,而於瘞處留封樹焉,時雍正五年八月也。 第4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