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壽頤,字子文,江西萬載人。 道光二十九年舉人。 鹹豐四年,粵匪連破江西郡縣,知縣李峼棄城遁,壽頤率團練禦賊,追剿上高、新昌,皆捷。 以籌餉忤李峼,峼袒奸民,壽頤揭前棄城事。 巡撫陳啟邁夙諱賊,恐上聞,以蜚語誣捕壽頤,欲致死滅口。 欽差大臣曾國籓奏言:「數年以來,諭旨諄諄,飭行團練,多無實效。 惟湖南平江縣、江西義寧州以本地捐款練本地壯丁,屢殲悍黨,為賊深畏。 四年,義寧之捷,巡撫陳啟邁冒功濫保,遍私親暱,人心解體,團練遂散。 賊再攻州,抵拒經月,省兵竟無援救,城陷,屠民數萬。 向使練丁尚存,何致慘禍如此?五年,饒州、廣信之失,鄱陽、興安之失,陳啟邁通融入奏,寬減處分。 萬載之失,知縣李峼有避賊重咎,舉人彭壽頤有剿賊殊功,奸民彭三才有餽賊實據,陳啟邁竟袒庇屬僚,架誣團練義士。 餽賊不斥,避賊不劾,獨於剿賊者,目為豺狼,指為逆黨。 臬司惲光宸,逢迎喜怒,褫革逮拘,酷暑重刑,百端淩虐。 臣以壽頤才識卓越深沉,疊商留營效用,陳啟邁堅僻不悟,釀成冤獄。 義寧之團,以保舉不公毀於前;萬載之團,又以訟獄顛倒毀於繼。 人心何由固結?大局恐致貽誤。 」奉諭:「陳啟邁革職,惲光宸交新任巡撫文俊查辦。 」壽頤早以刑斃矣。 南昌梅啟照嘗雲:「國籓雅度無怒容,惟於壽頤逮獄,深為憤痛。 」七年,劉長佑敗,新喻、袁州三縣民率丁壯助軍,軍復振,世益以此思壽頤。 陳介眉,山東濰縣人。 道光十八年拔貢生,朝考用知縣,發江蘇,署宿遷、鹽城等縣,擢通州知州。 屢獲海洋巨盜,擢知府,授河南歸德府知府。 鹹豐三年,撚匪竄虞城之楊家集,介眉督兵追殲三百餘,生擒二百餘。 粵賊陷歸德,褫職回籍。 十一年,撚匪竄山東,抵濰縣,介眉迎剿,與候選訓導陳威鳳、武舉譚占元等,均力竭陣亡。 複原官,恤贈太仆寺卿銜,賞世職,建專祠,並祀威鳳、占元及同日陣亡之武生千總銜陳執蒲等。 同縣人亓祈年,道光五年舉人,截取知縣。 撚匪熾,祈年治西鄉團練,匪竄縣境,祈年登圩固守。 圩破,率眾巷戰,力竭被縛,罵賊不屈死,侄文豐等同時陣亡。 恤贈道銜,賞世職,建專祠,文豐等附。 唐守忠,钜野人。 鹹豐初,為平陽屯々官。 四年,粵賊陷钜野,土匪竊發,守忠聞警馳歸,遭匪劫,僅以身免。 與鄉人生員張桂梯、職員姚鴻傑等議舉團練,為守衛計。 旬日集義勇五千餘人,分三隊,捕斬土匪數十名,賊遂遁,嘉祥、钜野間悉平。 土匪懼,以所劫物展轉還守忠,並乞隨團剿賊,誓不為亂,守忠察其誠,納之。 時年饑人乏食,守忠使子錫齡偕張桂梯各村勸捐助賑,富出貲,貧出丁,括計餘糧,計月分給,謂之均糧,而團練之勢愈固。 曹州、濟寧兩屬鄉團來附,賊不得逞,去。 五年,河決銅瓦廂,鄆城、钜野、嘉祥等縣當其衝,守忠聞豐工黃水下遊淤涸成灘,官出示招墾,因率災民數萬人南下認種。 仿屯田法,以教諭王孚、千總唐振海等分領之,名曰湖團,亙二百餘裡,濬溝築圩,編保甲,嚴守望。 徐州、蕭、碭、豐、沛等縣人聞賊警,則相率投避,得免於難者數年。 八年,撚匪來犯,守忠率團遮擊,擒賊樊三、丁豹等斬之,敘功給五品頂戴。 十年,欽差大臣僧格林沁令守忠隨官軍助剿,敗賊大劉莊。 同治元年,捐助軍餉,又捐已墾熟田為魚台書院經費。 二年,白蓮池教匪由滕縣偷渡湖西,守忠截擊,生擒賊目陳周等多名,餘匪悉遁。 四年九月,撚匪張總愚、任柱等悉眾來攻,守忠集丁堵禦,一再請援兵不至,力戰六日,眾寡不敵,死之。 方守忠被圍,賊數使招降,守忠誓死拒之。 及戰敗,與族叔千總振海、子生員錫彤同被執。 賊舁至銅山袁家廟,多方脅之降,守忠罵不絶口,遂並見害。 江督曾國籓疏請優恤,建祠立傳,從之,贈道銜。 子錫彤,照四品以下陣亡例議恤,給世職。 尋在沛縣捐建專祠。 吳山,字岩青,河南光山人。 生三日喪父,母周守節撫孤,家極貧,紡績供山讀書。 道光二十五年,舉於鄉,會試不第,留京三載,與袁保恆、裴季芳相切磋,聲譽日起。 時光山有匪患,山以寡母在堂,二子尚幼,又無期功強近之親,就揀選知縣職,倉卒歸。 先是,邑民郭三,凶黠。 兄弟七人,郭五、郭六尤悍。 郭三充縣皁役,滿佈黨與。 知縣水安瀾恇懦,為郭三等挾制,無所不至。 彼時有「郭滿城」之謡。 郭三充臥龍台鄉保,倡首為匪,向四楞子、曾傳佐等,皆領桿頭目,肆行劫掠,並至各鄉按畝加糧供食,並勾通亳、壽各州各匪,謀殺官起事。 山有鄉望,眾舉為團首,倡辦團練,地方恃以安,而郭三忌之。 鹹豐四年四月,郭三糾眾突至小向店派糧,山拒而不納,尋,集鄉團與之抗。 匪巢臥龍台,距小向家集僅十二里,郭三揚言非殺山不可。 或有勸山走避者,山曰:「我所以觸匪怒者,原以抗匪派糧,若臨難而逃,任匪所為,則初志謂何?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遂挺身督鄉團與戰,眾寡不敵,被擒,山罵不絶口,匪怒戕之。 後俞禦史劉毓楠奏建專祠。 俞焜,字昆上,浙江錢塘人。 嘉慶二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道光十三年,遷禦史,奏請申明律義,以正倫紀,略言:「律載‘弟妹毆同胞兄姊死者皆斬’。 註雲:‘毆死期親尊長,若分首從,則倫常斁矣。 ’此古今定律,所以維名教也。 其聽從尊長,毆死以次期親尊長之犯,向律擬斬,定案時夾簽聲請,疊經改為斬監候,歸入服制情實。 自道光三年禦史萬方雍奏,將聽從尊長,毆死以次期親尊長,下手傷輕之卑幼,均科傷罪。 刑部定為條例,至今沿之。 因思例從律出,例因時變通,律一成不易。 致死尊長,豈得仍論傷之重輕?今以勉從尊長,下手傷輕,止科傷罪,則與‘死者皆斬’之律未符。 此例既百無一抵,何以肅典刑而正人心?請仍遵不分首從本律,夾簽聲請,以昭平允。 」下部議行。 十七年,授河南彰德府知府,以東河大工勞最,用道員,擢永定河道。 調衡永郴桂道,緣事降調。 鹹豐九年,督辦團練,操防勤奮,復道銜。 十年,粵賊亂熾,焜商遣駐防軍守獨松關,李秀成犯杭,焜與侍郎戴熙登陴拒守二十餘日。 城陷,巡撫羅遵殿殉之。 焜憑柵堵禦,與滿城犄角,復相持五日。 彈盡,柵毀,賊眾,焜猶手刃數賊,矛洞胸,歿於陣。 明日,張玉良援師入,將軍瑞昌會擊,賊卻而焜已死。 論者謂滿城之存,焜有力焉。 賜謚文節,建專祠。 同殉之繼室陳氏,女藴祺、藴璿附祀。 同縣戴煦,字鄂士。 增貢生。 候選訓導。 精算術。 西人艾約瑟見煦所著求表捷術,心折之。 又工畫,神似倪迂,評者謂出乃兄熙上。 熙既投水殉節,聞之嘆曰:「吾兄得死所矣!」亦投井死。 著有莊子順文,陶靖節集註,四元玉鑒細草,對數簡法諸書。 熙自有傳。 張洵,字肖眉,錢塘人。 鹹豐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命在上書房行走,文淵閣校理。 十年,粵匪由安徽竄浙江,杭州省城被圍,巡撫羅遵殿奏入,洵請假省親。 上召見,垂詢浙省軍情。 洵抵浙江,杭州失而旋復。 先是洵母談氏,因賊逼杭城,率洵妻施氏,洵子惇典、從典、敘典、念典,女喜姑闔門赴水,被救得不死。 施氏即命惇典、念典等護其姑出城。 賊至,施氏遣喜姑先投井死,自率敘典躍池中殉焉。 杭州將軍瑞昌以聞,上嘉施氏孝義兼全,下部旌恤。 尋,洵母自以老需人侍奉,為洵繼娶勞氏。 未幾,丁母憂,洵省城無房產,僦居於仁和縣之永泰鎮。 十一年,賊大股復犯浙江,餘杭、蕭山相繼失陷,省城被圍。 洵念受恩至重,不忍坐視,乃自永泰鎮挈眷赴省,與官紳籌守禦;並謀諸巡撫王有齡,會合駐防兵,力通江路。 顧賊勢張甚,圍城兩月餘,城陷,洵與勞氏、惇典、從典、念典皆死之。 洵兄濂之妻李氏及女九姑,亦先後殉焉。 方城之垂陷也,洵聞警,即索衣冠北向叩頭畢,賦詩三絶,有「白雲堆裡吾將去,前輩風流有戴公」之句。 書竟,授仆張升,遂投井死。 同治元年,太常寺卿許彭壽以聞,以「一門六口,同時殉難,實屬深明大義,忠烈可嘉」褒之。 八年,國子監司業孫詒經復請加恩予謚建祠,允之,謚文節。 第39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