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俊上書巡撫,其略謂:「制寇之道,必能攻而後可守;守禦之策,必先據要害而後可保城池。 全州不守,禍及湖南;嶽州不守,禍及武昌;小孤不守,禍及安慶;安慶不守,然後禍及江寧、鎮江、揚州、大江南北。 此明驗也。 自粵西起事以來,賊之所破,多不守而破,非因守而破也;賊之所敗,多不戰而敗,非力戰而敗也。 觀桂林、長沙、南昌、開封四省城,苟能死守,賊未有陷之者。 六合小邑,殺賊數千,而賊不敢至。 江浦、含山、許州皆以守而得全,不大可見乎?今江北全勢完固,虛實未為賊覺,而安慶之賊,又皆江西殘敗之餘,且未齊集。 望於此時迅速進攻,而分兵守桐,以為接應。 如安慶不利,當可退守桐城,以為舒、廬之障。 此機一失,賊或竄桐、舒,以入廬州,則與北匪勾結,河南北東西、畿輔之地危矣。 」巡撫韙其言,遣總兵恆興與熙宇合軍堵剿,實不前進。 十月,賊大至,熙宇、恆興兵皆卻走,三俊獨與勛率鄉團數百人拒之,不利。 賊遂道桐城以入舒城,陷廬州,渡河而北,蔓延千里,皆如三俊所料。 城陷時,三俊父被執不屈死。 三俊以不孝不忠自責,誓復仇報國。 四年夏,與前任桐城知縣成福、六安參將慶麟,招集義勇於霍山,請助官軍殺賊,且言「事成不邀功賞,事敗則以身死之」。 於是上三路進兵策,而自任桐城一路。 先頓兵中梅河以俟,而提督秦定三軍之圖舒城者,延期不進。 三俊既孤軍深入,恥不肯退。 至周瑜城,援絶餉匱,奸民構賊夜襲營,力戰死之。 勛,字小嵩,與三俊同縣人。 家貧,好倡舉義行。 嘗蒐羅桐城節孝貞烈婦女二千餘人無力上聞者,匯請旌表,著總旌錄四卷。 桐城既破,三俊起義兵霍山,與之定計,即往見秦定三,以急擊舒城,與襲桐之師相應說之,定三不應,事遂敗。 嗣聞紓青統兵至桐,往六安迎之,謂紓青曰:「桐近日賊勢與前不類,兵單援寡,難操勝算。 不如先助攻舒,舒破,與秦軍合,事乃有濟。 」又數以書勸定三,卒不應,紓青亦不肯往。 十一月十七日,遂隨紓青督戰,死之。 隨死者有吳文謨。 文謨,字翼甫,亦同縣人。 年少負氣,與三俊子復震為友。 三俊死,文謨不告其子,獨冒險往獲其屍。 勛重其人,遂隨勛奔走,請兵不倦,殉節時年二十有一。 吳廷香,字奉璋,廬江人。 敏博沉毅,與桐城戴鈞衡、馬三俊友,以文章風節相砥礪。 以優貢生舉鹹豐初元孝廉方正。 上書論時事,有國士之目。 三年,粵賊東下,陷安慶,廬江土寇應之,駸駸迫城下。 邑團練鄉兵推廷香為督,擊寇,擒其渠,斬之,盡破其黨。 尋,粵賊棄安慶去,長驅薄金陵,踞其城。 是年夏,復遣悍酋沿江西犯,再陷安慶,皖北震動。 廷香復倡義募鄉勇六百人,自率之守梅山黃姑閘,遏江路。 時賊張甚,官吏兵民所在迸散。 賊自桐城北擾,舒、巢、無為相繼淪沒,獨廬江賴廷香固扼得全。 十一月,廬州陷,巡撫江忠源死之,官軍、團練望風逃潰。 十二月,廬江亦不守。 廷香時在防次,扼腕慷慨,誓必得當以報國。 四年二月,提督和春敗賊於廬州;七月,提督秦定三大捷於舒城;舟師復自海道入扼東西梁山,斷賊歸路。 賊悉眾北趨,諸州縣守賊少,曾國籓復率大軍下武昌。 廷香聞則奮然起,言於眾,謂:「誠以此時出賊不意復邑城,益與江上、下諸路軍相應,合謀以圖皖中,賊可殲也。 」乃召募三千人,與外委熊允升將之趨縣門,兼密約舊時勇目居城中者為內應。 八月,大破守賊,賊渠任大剛走,追斬之,遂復廬江。 大江東、西以鄉兵敗賊克城,蓋自廷香始。 既,賊知廬江無援,合安慶、桐城諸路來攻,廷香出擊,屢有斬獲,而賊聚益眾,江中賊亦逼城下。 廷香豫乞救廬、舒大營,久未報。 及賊大至,何桂珍檄蔡萼、沈承貽以六百人自六安赴援,至邑,則縱兵大掠,遇賊反走,賊益焚四野,火光燭天。 廷香夜登陴,望救不至,拊膺泣曰:「吾志清逆亂,不克,而重禍鄉裡。 勢窮援絶,來者非人。 吾死此,分耳,亂將若之何?」數日,糧竭,萼、承貽引遁,城遂再陷。 廷香率死士巷戰,自午夜至黎明,從者僅三人,力盡死之,允升同及於難。 初,廷香將倡義,或危其事,尼之。 廷香從容曰:「如若言,亂將誰拯耶?」其人悚然退。 及事急,將自裁,或奪刀掖之行,廷香抗聲曰:「復城守城,雖非吾責,吾義也。 城危而走,義何居焉?出郭一步,非死所也!」比戰歿,邑人求得其屍,槁葬之。 詔建專祠廬江,予世職。 子長慶繼其志,累官至提督,以功顯。 孫家泰,字引恬,壽州人。 大父有善行,仁宗嘗書「盛世醇良」四字顏其門。 家泰生有殊稟,嬉戲異群兒。 每出語,長老驚若成人。 未冠,補諸生。 道光二十九年,入貲為員外郎,分刑部廣西司,治牘明決,為上官所器。 鹹豐三年,粵寇竄擾江、皖,工部侍郎呂賢基奉命回籍督辦團練,請以家泰從。 時皖南北郡邑相繼不守,官吏望風避走,群盜蜂起。 定遠陸遐齡倡亂據城,道路梗塞。 朝命再起周天爵為安徽巡撫,天爵就詢策略,家泰密為擘畫,數旬之間,遐齡父子就擒,脅從解散,餘盜斂跡,壽春兵以驍勇聞。 軍興,徵調四出,留鎮者少,又乏食,巡撫檄家泰勸捐募兵為固圉計。 壽故繁庶,富家大賈務厚藏,鮮遠識,無應者。 家泰則盡貨其貲產以濟用,所募皆敢死士。 明賞罰,嚴簡練,一軍肅然。 廬、鳳、潁、六安諸寇憚其強,不敢窺。 尋,天爵卒於潁州,舒城再陷,呂賢基死之。 家泰失所隷,勢遂孤。 尋為人所構,吏議落職。 家泰語人曰:「時事糜爛,守土之吏,畏賊如虎狼,而視民如魚肉,是驅良入於暴也,吾無死所矣!」自是杜門家居,口不言兵事。 既毀家佐軍,貧甚,菽水養親,晏如也。 既,賊氛益熾,諸州縣團練,多陰附賊,而鳳台苗沛霖所部尤橫桀不可制。 初,沛霖為諸生,請於知州金光箸欲練鄉團,而自為練總,光箸不之許。 沛霖遂聚群不逞為亂,鄰邑豪猾多歸之。 官軍畏其眾,遣人招撫,授以官,為覊縻計。 數年累薦至川北道,加布政使銜。 沛霖不奉命,南據正陽關,北扼下蔡,繼襲懷遠,陷之,號稱苗練,駸駸逼壽州。 壽人恟懼,謀聚保,眾議非家泰莫屬,辭不獲,強起。 號召部曲,上書軍帥,力主剿,未報。 沛霖遣諜入壽州,家泰殺之,沛霖益怒,盡發其黨來攻,守者恐不敵。 忌家泰者,乃倡言獻家泰與其副蒙時中於賊,以紓壽禍。 有司迫行,眾大譁,將以力抗。 家泰夷然曰:「吾昔募健兒刺苗逆悍將,今又戮其諜,欲甘心者我也。 守土非其人,順逆不明至此,事之不濟,天也。 吾身許國矣,吾死而城安,其又奚恤?」遂仰藥死。 既歿,按察使張學醇復縛時中付賊寨,並遇害。 是年九月,沛霖卒陷壽州,家泰家屬被執,不屈,皆死之。 同治二年,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督師至,沛霖敗死,壽州平。 聞家泰一門死事狀於朝,詔贈四品卿,照陣亡例賜恤,建祠壽州。 父贈祖,弟家彥、家德,子傳洙,鹹恤贈有差。 江圖悃,字汝華,旌德人。 富膽略。 經商,寓舒城。 侍郎呂賢基辦團剿賊,過舒城,與圖悃一見相契,特命帶鄉團,扼守舒城衝要,賊不敢過。 三年十月,桐城被陷,乘勝至舒城,賢基戰不利,死之。 圖悃猶力戰,狂呼殺賊。 久之,賊至益眾,援兵不至,歿於陣。 圖悃前以助餉贈知府,至是歿,舒人義之,相與私謚曰仁惠。 宣統初,補謚莊潔。 程葆,歙縣人。 道光十三年進士,以主事分工部。 鹹豐二年六月,外授廣東肇慶府知府。 時粵匪麕集皖境,謀犯浙江,葆赴任,道經杭州,巡撫何桂清奏令回籍治鄉團助剿。 五年,賊陷休寧,葆率民團出境援,與官軍會擊於東、南二門,斃賊目,賊驚退入城。 諸軍連夜進攻,賊由西門遁,遂拔休寧,乘勝克複石埭。 自是葆益激勵鄉團,屢助官軍剿賊,徽郡肅清。 旋檄赴杭助守,城陷,死之。 第39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