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祚,字伯厚,江蘇武進人,順天宛平籍。 道光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兩遇大考皆前列,二十二年,遷詹事府贊善。 鹹豐三年,寇陷金陵,蘇、常震動,振祚上書當事,原歸本籍辦團練。 奏請,報可,遂歸。 集貲置保衛局,募兵購械,仿行保甲,人心以安。 常州北門瀕江,焦湖船屢出剽掠,積為民患。 振祚乃擇要隘口岸立稽查卡房,並設水師戰艦,嚴備以待,境獲寧輯。 六年,賊艎蔽江下,鎮江幾不守,避難者絡繹。 振祚固結人心,訓練士卒,率眾詣丹陽,會督師者赴援,圍乃解。 賞花翎,加翰林院侍讀銜。 時總督何桂清駐常州,郡人編修趙曾向出其門,振祚素輕之,以是常訐其短於桂清,遇事齮齕。 嗣曾向被命佐常州團練,益掣其肘,不得已,請解事,保衛局遂廢。 十年,和春軍潰丹陽,常州大警,桂清宵遁,曾向亦舉室渡江而北,於是紳民復請振祚出督團勇。 是時兵單糧絶,寇氛日迫,事已不可為,復毅然誓眾固守,並率所練五十人出城招集潰勇。 會北鄉石堰土盜蜂起,遂領眾往捕,以眾寡不敵,戰失利,力竭,死之。 常州亦旋陷。 事聞,贈太仆寺卿,予世職。 同治三年,李鴻章疏稱:「其六世祖尚書趙申喬為康熙時名臣,子姓分居蘇、常。 江、浙淪陷,男女死者四十三人,其弟浙江經歷振禋亦死於難。 」得旨,予振祚常州建祠,餘附祀。 振祚忼爽重節介,口素吃,遇不平事,憤懣謾罵,期期不避人,故多遭怨。 然好獎借人才,人亦以此多之。 善詩、古文詞,精漢學,著有明堂考一卷,文、詩集若幹卷。 同族起,道光舉人。 同時城守。 城陷,命合室婦女自沉園池,遂整衣冠坐事。 賊至,有識起者,勸令自全,大聲叱賊,引刀自剄。 子諸生曾寅以身衛父,刃賊數人,被害。 兄子浙江候補知縣祿保,罵賊,死尤烈。 馬善,字遇皋,長洲人,世居蘇垣北鄉。 有智略,膂力過人。 鹹豐十年閏三月,金陵大營潰,總督遁,賊席捲而南。 夏四月丁醜,蘇州陷。 善先受檄主黃土橋團練,集七圖義勇三千人,朝夕訓練,庀水陸戰守具。 聞變,嚴陣以待。 明日,賊果至,迎擊金巷橋。 又明日,賊大掠八字橋,又趣援之。 越四日,賊分兩路至,一出齊門至宜橋,一出閶門至禪定橋。 善率勇千人自當宜橋,遣子安瀾率勇數百當禪定橋,先後均有斬獲。 賊將竄常熟,夜遣安瀾率千人潛至八字橋,盡括岸側灰窯遺棄磚瓦塞遠近橋下,居民已空,無知者。 越數日,賊船至,不得過。 城賊約滸關至青黛湖,合宜橋、禪定橋三路併進,善分兵拒之,而自擊青黛湖,失利,賊旋退。 已而賊大至,善設伏青黛湖畔,遣弟增及安瀾誘賊入湖,伏發勝之,獲賊船十,俘賊首攀大福,梟其首,賊為奪氣。 偽忠王李秀成憤不得逞,大舉來攻,善盡鋭禦之,自辰至午,殺傷相當。 賊退,團勇歸局午食,賊遽掩至,善率親兵迎戰,手刃騎馬賊三人,傷於胸,猶疾呼殺賊,飛鏃中頭角而踣。 安瀾方赴常熟請軍火,馳歸斂之,面色如生。 當是時詔舉團練,吳人脆弱,賊至則靡,獨善以能殺賊聞。 恤贈知州銜,給世職。 安瀾後從巡撫李鴻章軍,鄉導得力,卒復甦州。 陳克家,字子剛,元和人。 道光二十四年舉人。 少英異,為桐城姚瑩所器重。 抗心希古,落落寡合。 文章自許北宋,儷體宗六朝,詩學黃庭堅。 鹹豐三年,挑教職。 時金陵為賊據,欽差大臣向榮駐師城外,翼長福興阿聘克家入幕。 福遷去,江南提督張國樑復聘之。 十年閏三月,國樑檄克家主健勇營事,十五日,賊大至,督弁勇迎戰,兵敗死之。 克家之死也,營中大亂,求屍不得。 克家祖鶴,熟精明代事,為明紀一書,用通鑒義法,崇禎三年後猶闕,克家續成之,合為十六卷。 馬釗,字遠林,長洲人。 與克家同歲舉人。 治經學有名。 鹹豐三年,前江蘇巡撫許乃釗副向榮統兵金陵,釗入許營時,有川、楚兵所帶餘丁,率驍勇,而蘇垣空虛,釗建議募為一軍,得千餘人,號曰撫勇。 粵匪劉麗川反嘉定,土匪周立春繼之,連陷青浦等六縣。 向榮檄釗率撫勇卷甲赴之,至青浦,夜半,銜枚薄城,克之,獎內閣中書銜。 事定,重赴金陵。 十年春,浙江告急,偕總兵熊天喜赴援,復四安鎮、廣德州。 奉調馳回,遇賊丹陽,戰白塔灣,中槍死。 二人以文士從軍,卒死於陣,吳人稱之。 臧紓青,字牧菴,江蘇宿遷人。 道光十一年舉人。 自少倜儻好談兵,所交多不覊之士。 當英吉利入寇,紓青見武備廢弛,人不知兵,寇至多被殘害,因團練鄉兵,凡萬人。 嗣入靖逆將軍幕府,將軍主和,紓青獨主戰,後以和議成,奏獎同知銜,不受,曰:「以和受賞,不亦恥乎?」嘗以邳州知州勒捐案被牽涉,查辦大臣周天爵雪之。 時粵逆陷安慶,據江寧,淮南北撚匪乘釁為亂,聚黨多者至數千人,與粵逆互為聲勢。 天爵因疏請紓青練勇剿匪,且聽自成一隊。 匪素懾紓青威名,稱之曰「老虎兵」。 所至撲滅解散,多原歸附效死者。 天爵卒,副都禦史袁甲三繼任,亦深倚之。 累擢通判,賞四品銜。 先是桐城以三年十月失陷,士民先後乞援於圍廬州提督和春、圍舒城提督秦定三,幾一年,皆不應。 甲三時駐兵臨淮,念桐人請救之殷,又欲取安慶以截江路,自請進剿。 文宗以臨淮扼南北之要,不許。 甲三於是疏請檄紓青剿辦,允之。 時侍郎曾國籓已克複武昌,破田家鎮,順流東下,使提督塔齊布、道員羅澤南進攻廣濟、黃梅。 朝廷既允甲三請,復以國籓兵屢捷,於是命紓青速進兵潛、太接應。 時和春、秦定三軍皆久無功,詔旨切責,令速破賊以圖會剿。 紓青又得國籓書相期會,於是疾馳至桐,兩敗賊於大關、呂亭驛,追至城下,時四年十一月六日也。 紓青以舒、廬圍師率離城十餘裡,不斷賊出入餉道,以故久無功。 桐之南門通安慶,賊來援則當其衝,遂自率兵勇圍之,而令參將劉玉豹、同知李安中圍東門。 時攻城之器未具,城堅不可猝拔。 賊既敗於湖北,又懼桐城或破,則與湘軍成夾擊勢,悉力來援。 紓青先後迎擊於王林莊、掛車河,皆勝之,追至陶沖驛,擒斬既多,獲械無算。 卒以舒、廬軍不予接應,又不急攻城以分賊勢,賊用是得專事援桐。 玉豹、安中又性懦,無能當賊,紓青至以「諸君不能戰,不能攻,又不能守,事事須我一人」誚之,弗恤也。 十七日,賊援大至,玉豹、安中卻走,城賊復突出西門焚營。 紓青與諸生張勛殊死戰,殺三百餘賊,以後無繼者,賊伏遽起,紓青胸面間中二十餘創,死焉。 紓青既死,賊復得志,武昌再陷。 紓青治兵有紀律,初,賊以土匪目官兵以惑民聽,至是一洗此恥。 桐城破後,凡先以助餉團練,賊皆甘心焉。 民以紓青來,秋毫無犯,雖被禍,無不感泣思之。 事聞,賜三品卿銜,予騎都尉世職。 後有竇元灝。 元灝,邳州人,鹹豐元年舉人,援例為員外郎,分刑部。 八年,撚賊大熾,竄徐州,邳當其衝,元灝集鄉團,先後偕知州畢培貞、周力城,都司濮楓等堵剿,擊斬甚多。 十年,州城被圍,守禦四晝夜,城賴以全。 賊結幅匪大舉,由蘭、郯渡河,元灝與參將於殿甲合剿,被圍,力竭死。 贈太仆寺卿銜,賞世職。 馬三俊,字命之,桐城人。 祖宗璉,父瑞辰,皆進士,以經學顯名。 三俊能世其家,顧屢困鄉舉。 鹹豐元年,以優行第一貢太學,又舉孝廉方正制科。 三年,安慶失守,桐人恟懼,知縣遁去,奸民蜂起。 官兵往來境上,亦乘亂為患。 獨縣學生張勛誓死不避,三俊亦急起而坐鎮之,擒斬為首者十數人。 又偕勛立法,勸富家給散貧者,亂稍定。 賊既陷安慶,盡趨江寧,諸統帥皆遠避,置安慶、蕪湖不堵截。 三俊知賊之必回竄也,日夜在明倫堂訓練鄉兵,又時與勛往四鄉聯合團眾。 於是桐城練勇,名聞江南北。 賊犯太湖,與勛揚兵堵境上,賊莫測虛實,莫敢逼。 已而賊攻江西,不克,回據安慶,修守備,桐人大恐。 巡撫李嘉瑞駐廬州,前按察使張熙宇駐集賢關,皆畏安慶不敢至。 第3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