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兩日,賊復大至,宗元偕玉衡及僚佐分門禦之,方馳至東門指揮城守,而西城地雷發,裂數丈,賊蜂擁入,玉衡被戕,城陷。 宗元率子世濟揮刀巷戰,與吉安通判王保庸、廬陵知縣楊曉昀等,同時遇害。 賊銜宗元深,割宗元父子首,懸東門城樓。 計與賊相持者六十五日。 其族父陳鈺,姻親周以衡,幕友李鴻鈞、硃芬、硃華、楊福鬯、葉廷樑、蔣志澐及家丁王杞、王慶,並兵勇等四十餘人俱殉焉。 宗元照道員例賜恤,予謚武烈。 世濟,監生。 城陷之前,宗元遣赴省,囑曰:「此間旦晚不保,汝得我問,即奉母挈弟妹歸奉大母,俱死無益。 」世濟既受命,已而復返城,城閉不得入,繞城號哭,乃縋而登之。 自此寸步不離父側,遇難時年二十一。 明善,字韞田,富察氏,滿洲鑲藍旗人。 父昌宜泰,河南開封知府,以濬賈魯河有功於民,祀名宦祠。 明善由筆帖式歷步軍統領、郎中。 道光中,出為湖北荊州知府,輸金修萬城堤。 繼水災,沿江郡縣皆患潦,荊州獨以堤固得安,眾皆德之。 尋調武昌。 鹹豐二年,粵寇至,登陴助防守,勢不支,城陷,率眾巷戰死。 恤如制。 妾葉,聞訃自經死。 覺羅豫立,字粒民,隷滿洲鑲藍旗。 由戶部筆帖式歷員外郎。 道光二十九年,出為江蘇鎮江知府,寬惠有恩,尤重甄拔人才。 每遇府試及課書院日,坐堂皇,手自甲乙,至夜不輟,所取多知名士。 鹹豐三年,以失守府城褫職,仍留治軍需。 七年,克鎮江,複原官。 十年,浙江巡撫王有齡調總糧台。 十一年,賊攻省城,豫立偕府縣官籌戰守,城垂陷,豫立督親軍開城決戰,刃及其膚,屹立不動。 悍賊以砲擊之,中額死。 閩浙總督左宗棠奏請優恤,並祀昭忠祠。 豫立工書,善行草,嘗集顏真卿多寶塔字,作詩數十首勒石,論者謂其人其字皆無愧真卿雲。 世焜,字顯侯,佚其氏,滿洲正白旗人。 初任江蘇常州知府,以愛民稱。 鹹豐四年,調揚州,當賊亂後,市井蕭然。 世焜至,闢草萊,招流亡,還定安集之,民氣少蘇。 官廨已毀,借蔣氏園,顏其事曰三十六桂軒而為之記,曰:「百物凋殘,此桂獨盛,原吾民復甦,欣欣向榮,亦如此也。 」明年,賊復渡江至,世焜知城不能守,誓死不去,率鄉兵二百人登城,城破,巷戰被執,勸之降,世焜紿以先釋難民然後可,俟民去遠,遽自刎死。 徐榮,字鐵生,漢軍正黃旗人,廣州駐防。 道光十六年進士,以知縣發浙江。 歷權遂昌、嘉興等縣,杭州理事同知。 授臨安,升玉環同知。 保知府,權溫州府事,招降洋盜莊通等二百餘人,授紹興府。 鹹豐三年,調杭州,並護杭嘉湖道,創議海運章程。 時臨安、昌化、於潛土匪趙四喜等謀不軌,榮督兵剿滅之。 四年,粵匪竄徽州,浙撫黃宗漢以皖南新隷浙江,中旨亦以「保徽即以保浙」為言,奏派榮督辦徽防。 榮扶疾至防,親至箬嶺,開壕遏賊,增設天心洞防勇。 七月,剿賊櫸根嶺,斃賊二百餘名。 隨諸將克建德、東流兩縣,覆敗賊堯渡。 十一月,移駐祁門,遍諭居民團練設防,共相保衛。 以糧運難繼,撤兵回浙。 安徽學政沈祖懋以徽防緊要,奏請留辦。 五年正月,升福建汀漳龍道。 先是粵匪沿江上竄,由石埭之流離、霧露兩嶺分竄羊棧嶺,入踞黟縣。 時榮尚未赴任,即率師往漁亭防剿。 二月,連敗賊,殲二百餘。 嗣賊眾紛至,援兵未集,榮率其子慮善與署嚴州同知裕英等出戰,身受刀矛重傷,歿於陣,年六十有四。 用正三品例賜恤,於漁亭建專祠,以同時殉難之都司許上達、歙縣知縣廉驥元、候補按察司知事張穎濱及陣亡各員弁附祀。 妾伍,迎喪回寓殉難,亦予旌表。 榮律己甚嚴,恆以「行無悔事,讀有用書」二語自勖。 守杭時,以時局多警,命鑿井署中,語家人曰:「此即古人止水亭也。 有變,吾即死此!」卒踐其言,以剿賊而亡。 郭沛霖,字仲霽,湖北蘄水人。 少年即以經濟自負。 道光十六年進士,改翰林,授編修,累遷左贊善,記名道府用。 官翰詹時,講求河務,時各衙門保送河工人員,沛霖與焉。 既抵工,諮詢詳盡,謂治河宜識土性,宜合者合,宜分者分。 因勢利導,則不為害而為利。 檄管豐工兼引河工程,昕夕在工,與弁卒雜作。 凡占數之增減,松纜之尺寸,極微極瑣之事,無不斟酌至當。 力主引河寬深,俾掣大溜,濬下遊安東二塘、雲梯關、老鸛河等處,先修決口上下之險工,全啟各閘洞,以分水勢。 緩進占,緩合龍,以期步步追壓到底,為一勞永逸之計。 議不盡用。 鹹豐三年,以道員留南河,尋署兩淮鹽運使,授江蘇淮揚道,仍兼署鹽運使。 時淮南引鹽道梗,鹽場尚完善,詔兩江總督怡良飭沛霖移駐通、泰適中之地,悉心經畫。 沛霖遂駐泰州,督銷引鹽。 六年,賊再陷揚州,泰州戒嚴,沛霖募勇五百,集城、鄉團勇二萬,督屬籌防。 建議請江蘇布政使雷以諴移駐灣頭,防賊北竄。 幫辦軍務詹事府少詹事翁同書移駐瓦窯鋪,為自守有餘、進攻亦便之策,揚城旋復。 淮南旱,沛霖請留淮北折價洎畫提甲寅綱協貼,撫卹各場。 招徠殷戶殷灶,赴盱眙等處買米麥平糶。 七年,奏派督辦裡下河七州縣及通、海二州團練。 時江陰靖江水勇經費無出,有議設卡江北各港令自行抽釐者,沛霖力陳其弊,事遂寢。 有以淮南稅課造報不實聞者,詔毋庸署理運司,令總督何桂清等查參,以新任未即至,暫緩交卸。 先是淮南之旱也,言者請堵八壩資灌溉,命桂清等詳查酌辦。 沛霖力言:「下河七州縣眾水所歸,潦者其常,旱者其偶。 上年東南數省大旱,下河盡涸,此數十年一見,不可以常理論也。 然如高、寶兩邑,近居運河堤下,並未成災,而田產稻米,猶能以其餘接濟鄰境。 鹹豐三年,前大臣琦善統兵至揚,盡啟八壩,餘悉緩堵,以為設險禦防之計。 是年十一月,揚州東路兵潰,六年三月,逆賊復陷揚州,終不敢越灣頭、萬福橋一步,是未堵各壩足以扼賊之明效大驗。 今日賊氛未熄,民力已殫,與其糜無益之費以病民,曷若留可守之險以防寇?現在大兵環攻瓜鎮,奔竄可虞,正宜留八壩以扼逆賊北竄之路。 」桂清據以覆奏,詔從之。 桂清等旋以查明淮南稅課無以多報少情事上聞,九月,偕江寧布政使楊能格辦揚州東路團防,自募勇千二百人駐仙女鎮,與毛三元、三岔河營策應。 十一月,隨大軍克瓜洲、鎮江,桂清飭沛霖移駐揚州籌善後。 八年八月,偽英王陳玉成攻陷浦口,天長,儀徵相繼陷,賊大股徑趨揚州。 沛霖督眾迎剿,力不足,遂渡河至仙女鎮,招集潰卒,促援兵為復城計。 適提督張國樑渡江來援,沛霖率兵助之,揚州尋復。 大臣德興阿劾沛霖先期逃避,詔褫職查辦。 又以沛霖專辦揚州善後,與尋常兼轄不同,仍敕刑部擬罪。 嗣允大臣勝保、巡撫翁同書疏調,準發安徽充定遠大營總文案。 撚逆數萬來攻,偕知縣周佩濂嬰城固守。 賊圍數匝,適已革副將盧又熊援兵至,夾擊大捷。 九年六月,撚匪張漋又糾陳玉成眾數十萬再攻定遠,沛霖分守小東門,又熊以賊眾兵單拔營去。 總兵惠成出戰不利,沛霖督眾嚴守八晝夜。 十八日,力憊回寓,齧指血書「正大光明自盡」六字於壁,復乘馬出,提刀巷戰。 賊四面縱火,悍賊從後刺之,傷足墜馬,陣亡。 事聞,複原官,恤世職。 尋俞定遠士民請,建專祠。 沛霖服膺崑山顧炎武之學,兼通術數。 嘗言歲在甲子,金陵當復,並自知死難年月。 著有日知堂集等書。 時同守定遠者,為候補知縣王培榮。 培榮,湖北羅田人。 嘗在籍與舉人熊五緯練團剿蘄水土匪,五緯戰死,培榮中二十七創,不退,卒復蘄水縣城。 與沛霖同時殉難,屍失,家人即以從前所遺中創血衣葬之。 硃鈞,字筱漚,浙江海寧州人。 由廩貢生捐同知,發江蘇,歷辦海運出力,獎擢知府。 鹹豐七年,奏補蘇州府。 十年,護理按察使。 時粵匪犯浙江,吳中大震。 鈞募勇團練,嚴詰奸宄,人心少定。 四月,賊由常州猝逼蘇省,鈞晝夜登陴,誓以身殉,而外無援兵,知事已去,乃先令居民遷避。 城陷,率眾巷戰,身受數十創,力竭,投井自盡。 恤贈太常寺卿,給世職。 後以鈞在官多善政,建祠蘇州。 第3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