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蓀,字湘涵。 少有才名,久困無所遇。 舉道光元年孝廉方正。 胡克家為江蘇布政使,客其所。 時總督以國用不足議加賦,兆蓀為克家力陳其不可,事得寢。 又偕顧廣圻同校元本通鑒及文選,世稱其精槧。 晚依曾燠兩淮鹽運使署。 著小謨觴館集,燠為點定之。 袁枚,字子才,錢塘人。 幼有異稟。 年十二,補縣學生。 弱冠,省叔父廣西撫幕,巡撫金鉷見而異之,試以銅鼓賦,立就,甚瑰麗。 會開博學鴻詞科,遂疏薦之。 時海內舉者二百餘人,枚年最少,試報罷。 乾隆四年,成進士,選庶吉士。 改知縣江南,歷溧水、江浦、沭陽,調劇江寧。 時尹繼善為總督,知枚才,枚亦遇事盡其能。 市人至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枚不以吏能自喜,既而引疾家居。 再起發陝西,丁父憂歸,遂牒請養母。 卜築江寧小倉山,號隨園,崇飾池館,自是優遊其中者五十年。 時出遊佳山水,終不復仕。 盡其才以為文辭詩歌,名流造請無虛日,詼諧詄蕩,人人意滿。 後生少年一言之美,稱之不容口。 篤於友誼,編修程晉芳死,舉借券五千金焚之,且恤其孤焉。 天才穎異。 論詩主抒寫性靈,他人意所欲出,不達者悉為達之。 士多效其體。 著隨園集,凡三十餘種。 上自公卿下至市井負販,皆知其名。 海外琉球有來求其書者。 然枚喜聲色,其所作亦頗以滑易獲世譏雲。 卒,年八十二。 晉芳,字魚門,江都人。 家世業鹺。 乾隆初,兩淮殷富,程氏尤豪侈。 晉芳獨好儒,購書五萬卷,不問生產,罄其貲。 少問經義於從父廷祚,學古文於劉大櫆。 而與袁枚、商盤諸人往複唱和,甚相得也。 乾隆七年,召試,授中書。 十七年,成進士,以吏部員外郎為四庫館纂修,書成改編修。 晚歲益窮,官京師至不能舉火。 就畢沅謀歸計,抵關中一月卒,年六十七。 晉芳於易、書、詩、禮皆有撰述,又有諸經答問、群書題跋、蕺園詩文集。 張問陶,字仲冶,遂寧人,大學士鵬翮玄孫。 以詩名,書畫亦俱勝。 乾隆五十五年進士,由檢討改禦史,復改吏部郎中。 出知萊州府,忤上官意,遂乞病。 遊吳、越,未幾,卒於蘇州。 始見袁枚,枚曰:「所以老而不死者,以未讀君詩耳!」其欽挹之如此。 著有船山集。 兄問安,字亥白。 舉人。 家居奉母,淡於榮利。 其詩才超逸,與問陶有二難之目。 王又曾,字受銘,秀水人。 乾隆十六年,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 十九年,成進士,授刑部主事。 同縣錢載論詩宗黃庭堅,務縋深鑿險,不墮臼科。 又曾與硃沛然、陳向中、祝維誥和之,號「南郭五子」。 又有萬光泰、汪孟鋗、仲鈖皆與同時相鏃礪,力求捐棄塵壒,毋一語相襲取。 為詩不異指趣,亦不同體格。 時目為秀水派,而又曾與維誥、光泰尤工。 又曾卒,其子復乞載定其詩,號丁辛老屋集。 畢沅為之序,謂於漢、魏、六朝及唐、宋諸家外,能融會變化自成一家,取材於眾所不經見,用意於前人所未發,尤又曾所獨到雲。 維誥,字宣臣。 乾隆三年舉人,官內閣中書。 有綠谿詩鈔。 光泰,字循初。 乾隆元年舉人。 有柘坡居士集。 維誥詩,全祖望稱其俊雅,李鍇稱其醇靜。 光泰詩,杭世駿稱其秀朗,載亦稱其綺麗。 蓋雖宗庭堅,而鍛鍊精到,絶無西江槎枒詰屈之習。 沛然,舉人,知高安縣,卒官。 向中客死涼州,詩傳者差少。 孟鋗,進士,吏部主事;仲鈖,舉人:皆有集。 而復與載子世錫,維誥子喆相與稱。 詩守家法。 世錫已見載傳,有麂山老屋集。 復,字敦初。 官河南鄢陵知縣。 有樹萱堂、晚晴軒二集。 沅采入吳會英才集。 喆,字明甫。 乾隆二十五年舉人。 有西澗詩鈔。 孟鋗子如洋,乾隆四十五年會試,廷試皆第一,亦與復等唱和。 邵齊燾,字叔宀,昭文人。 幼異敏,甫受書即能了大義。 乾隆七年進士,以編修居詞館十年。 嘗獻東巡頌,時稱班、揚之亞,群公爭欲致門下。 齊燾意度夷曠,殊落落也。 年三十六,即罷歸。 自顏其室曰「道山祿隱」。 主常州龍城書院,洪亮吉、黃景仁皆從受學。 善為儷體文,氣格排奡,意欲矯陳維崧、吳綺、章藻功三家之失。 卒,年五十有二。 著玉芝堂集。 王太嶽,字基平,定興人。 齊燾同年進士,授檢討。 由侍讀出補甘肅平慶道,調西安,遷湖南按察使。 調雲南,擢布政使,坐事落職。 命充四庫館總纂官。 四十三年,仍授檢討。 後遷司業,卒。 太嶽蒞官有惠政,尤留心水利,與齊燾最善,駢文清剛簡直亦相近。 有清虛山房集。 吳錫麒,字穀人,錢塘人。 性至孝。 乾隆四十年進士,授編修。 累遷祭酒,以親老乞養歸。 主講揚州安定樂儀書院。 錫麒工應制詩文,兼善倚聲。 浙中詩派,前有硃彞尊、查慎行,繼之者杭世駿、厲鶚。 二人殂謝後,推錫麒,藝林奉為圭臬焉。 著有正山房集。 全椒吳鼒嘗輯錄齊燾、亮吉、錫麒及劉星煒、袁枚、孫星衍、孔廣森、曾燠之文為八家四六雲。 此八家外,有金匱楊芳燦,與弟揆並負時名。 芳燦,字蓉裳。 母夢五色雀集庭樹而生。 詩文華贍,學使彭元瑞大異之。 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 廷試得知縣,補甘肅之伏羌。 回民田五反,縣民馬稱驥應之。 未發,芳燦從稱驥甥馬映龍偵得,立捕斬之,因城守。 賊奄至,以無應,解圍去。 憾映龍泄其謀,揚言映龍故與通,約五日後獻城也。 阿桂逮映龍,將殺之,卒以芳燦言得免。 敘功,擢知靈州,顧不樂外吏,入貲為戶部員外郎。 與修會典,益務記覽。 為詞章,嘗曰:「色不欲麗,氣不欲縱,沉博奧衍,斯駢體之能事矣。 」丁母憂,貧甚,鬻書以歸。 著芙蓉山館詩文鈔。 揆,字荔裳。 乾隆中,召試舉人,授中書。 從福康安征衛藏。 官至四川布政使。 有藤花館稿。 鼒,字山尊。 嘉慶四年進士,終侍講學士。 以母老告歸,主講揚州。 亦長駢體,有夕蔡書屋集。 徐文靖,字位山,當塗人。 父章達,以孝義稱鄉裡。 文靖務古學,無所不窺。 著述甚富,皆援據經史。 雍正改元,年五十七,始舉江南鄉試。 侍郎黃叔琳典試還朝,以得三不朽士自矜,蓋指文靖及任啟運、陳祖範也。 乾隆改元,試鴻博,不遇。 詹事張鵬翀以所著山河兩戒考、管城碩記進呈,賜國子監學正。 十七年,徵經學,入都。 會開萬壽恩科,遂與試,年八十六,以老壽賜檢討,給假歸。 卒,年九十餘。 其所著又有周易拾遺、禹貢會箋、竹書統箋諸書。 趙青藜,字然一,涇縣人。 九歲能文,乾隆元年,舉會試第一,選庶吉士,授編修,充浙江鄉試考官。 遷禦史,再充浙江考官,母憂歸,服闋,還台,又充湖南考官。 在台前後五年,有直聲。 如請清屯田、歸運丁、弛米禁、濟民食、提耗羨歸公、興西北水利;又劾總督高斌、侍郎周學健奏開捐例,啟言利之端,為害甚大。 所言能持大體,不為激切之論。 尋以耳疾乞休,年八十餘,卒。 青藜外和內嚴,以不欺為主。 受古文義法於方苞,苞稱及門中如青藜者,可信其操行之終不迷。 著有漱芳居集,讀左管窺,於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穿穴甚深。 先是青藜同郡以史學稱者,推南陵汪越,字師退。 康熙四十四年舉人。 食貧勵節,守令鹹折節致敬。 不妄幹謁。 著綠影草堂集,沖淡典博。 其讀史記十表,排比舊文,鈎稽微義,所得尤多。 硃仕琇,字斐瞻,建寧人。 資性朗悟,而記誦拙,日可數十言,援筆為文輒立就。 從南豐汪世麟學古文,臨別請益,世麟曰:「子但通習諸經,則世無與抗矣。 」仕琇驚詫其言,遂以己意求之經傳,旁及百家諸子書,一以昌黎為宗。 副都禦史雷鋐見其文,歎為醇古沖澹,近古大家,自是名大著。 乾隆九年,舉鄉試第一。 逾四年,成進士,選庶吉士。 散館,出知夏津縣,民為之謡曰:「夏津清,我公能。 」在任七年,以河決,改福寧府學教授。 歸,主鰲峰講席者十年,卒,年六十六。 第3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