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字偉五,亦番禺人也。 雍正十一年進士,官封川教諭。 大府欲薦應鴻博,海賦詩以見志,大府覽詩愕然,遂不復強。 海亦旋卒。 劉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桐城人。 曾祖日燿,明末官歙縣訓導,鄉裡仰其高節。 其後累世皆為諸生,至大櫆益有名。 始年二十餘入京師,時方苞負海內重望,後生以文謁者不輕許與,獨奇賞大櫆。 雍正中,兩登副榜,竟不獲舉。 乾隆元年,苞薦應詞科,大學士張廷玉黜落之,已而悔。 十五年,特以經學薦,復不錄。 久之,選黟縣教諭,數年告歸。 居樅陽江上不復出,年八十三,卒。 大櫆修幹美髯,能引拳入口。 縱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皆神會理解。 桐城自方苞為古文之學,同時有戴名世、胡宗緒。 名世被禍,宗緒博學,名不甚顯。 大櫆雖遊苞門,傳其義法,而才調獨出,著海峰詩文集。 姚鼐繼起,其學說盛行於時,尤推服大櫆。 世遂稱曰「方劉姚」。 宗緒,字襲參。 康熙末,以舉人薦充明史館纂修。 雍正八年進士,授編修,遷國子監司業。 少孤貧,母潘苦節,課之嚴而有法。 感憤勵學,自經史以逮律歷、兵刑、六書、九章、禮儀、音律之類,莫不研窮。 著易管、洪範皇極疑義、古今樂通、律衍數度衍參注、晝夜儀象說、歲差新論、測量大意、梅胡問答、九九淺說、正字通芟誤、正蒙解、大學講義、方輿考、南河北河論、膠萊河考、台灣考、兩戒辨、苗疆紀事等書。 自為詩文曰環隅集,古藻過大櫆。 大櫆同邑門人自姚鼐外推王灼。 灼,字濱麓。 乾隆五十一年舉人,選東流教諭。 嘗館於歙,與金榜、程瑤田及武進張惠言諸人相友善。 一日見惠言黃山賦,曰:「子之才可追古作者,何必託齊、梁以下自域乎!」惠言遂棄儷體為古文。 灼所著悔生詩文鈔,鮑桂星為刊行焉。 李鍇,字鐵君,漢軍正黃旗人。 祖恆忠,副都統。 湖廣總督輝祖子。 鍇娶大學士索額圖女,家世貴盛,其於榮利泊如也。 性友愛,兄伊山、祈山仕不遂,鍇省伊山戍所,累月乃歸。 祈山罷官還,無宅,以己屋授之,並鬻產為清宿逋。 嘗一充官庫筆帖式,旋棄去。 乾隆元年,舉鴻博,未中選。 十五年,詔舉經學,大臣交章論薦,以老疾辭。 少好山水,遊所至,務窮其奇。 苦嗜茗,為鐵鐺瓦缶,一奴負以從。 客江南,嘗月夜挾琴客泛舟採石,彈大雅之章,扣舷和之,水宿者皆驚起,人莫測其致也。 鍇既以屋讓兄,乃築室盤山廌青峰下,閉戶躭吟,罕接人事。 歲一至城中,一二日即去。 居盤山二十載而歿。 詩古奧峭削。 著睫巢集,又著原易及春秋通義、尚史。 陳景元,字石閭,漢軍鑲紅旗人。 詩擬孟郊、賈島。 有石閭集。 與戴亨、長海為「遼東三老」。 亨,字通乾,號遂堂,瀋陽人,原籍錢塘。 父梓,以事戍遼,見藝術傳。 亨,康熙六十年進士。 官山東齊河縣知縣,以抗直忤上官,解組去。 寄居京師,家益貧,晏如也。 為人篤於至性,不輕然諾,夙敦風義。 其詩宗杜少陵,上溯漢、魏,卓然名家。 有慶芝堂詩集。 長海,字彙川,納喇氏,滿洲鑲白旗人,鎮安將軍瑪奇子。 例予廕,長海不就。 檄補戶部庫使,又逃,曰:「庫使司帑藏,歲豐入,懼焉。 逃死,非逃富貴也。 」其母賢,聽之,遂布衣終其身。 沖遠任真,趣無容心。 博古多識,嗜金石書畫,當意則傾囊購之。 嘗襲裘行弔,解裘以濟戚喪。 歸塗見未見書,買之,復解其衣。 由是中寒疾,乃夷然曰:「獲多矣!」中歲愛易水雷溪之勝,築大★E5菴,因以為號。 晚入京居委巷,又顏其閣曰「玉衡」,懸畫四壁,對之吟諷。 其詩矩矱古人,而不膠於固,斷句尤冠絶一時。 論詩以性情為主,舉靡麗之習而空之。 有雷溪草堂詩。 乾隆九年,卒,年六十有七。 遼東以詩文名者,又有吳麟,字子瑞,號晚亭,滿洲鑲黃旗人。 康熙四十九年舉人,授內閣中書。 與鍇同舉鴻博,與修明史,纂本紀,充明史綱目纂修官。 善詩文,兼工山水。 著有黍穀山房集。 曹寅,字楝亭,漢軍正白旗人,世居瀋陽,工部尚書璽子。 累官通政使、江寧織造。 有楝亭詩文詞鈔。 鮑珍,字冠亭,秘書院大學士鮑承先裔。 乾隆初,官嘉興海防同知。 有道腴堂全集。 高鶚,字蘭墅,亦漢軍旗人。 乾隆六十年進士。 有蘭墅詩鈔。 至道光年則有劉文麟,字仙樵,遼陽人。 九歲能詩。 以進士用廣東知縣,總督林則徐器之。 權平遠,兼長樂。 俗悍,喜械鬥,文麟甫任,單輿遽入解之,眾羅拜,皆釋兵,俗為之易。 補文昌,丁憂。 再選河南沈丘。 時患匪,設方略擒其渠,盜賊息跡。 以忤上官劾降,遂歸,主瀋陽書院。 論詩以婉至為宗,語必有寄託。 英光偉氣,一發之於詩。 論者謂足繼遼東三老。 有仙樵詩鈔。 其門人王乃新,字雪樵,承德人。 亦能詩,有雪樵詩賸。 沈炳震,字東父,歸安人。 少喜博覽,讀史於年月世系,人所忽者,必默識之。 嘗著新舊唐書合鈔,紀傳以舊書為綱,分注新書為目;舊志多舛略,則以新書為綱,分注舊書為目。 又補列方鎮表,拜罷承襲諸節目,積數十寒暑乃成。 又著二十四史四譜:一紀元,二封爵,三宰執,四謚法。 其體出於表歷,而變其旁行斜上為標目。 乾隆元年,與弟炳謙皆以貢生試鴻博,報罷。 踰年,卒,年五十九。 卒後六年,侍郎錢陳群奏進其唐書合鈔,詔付書局,採錄唐書考證中。 炳謙,字幼孜,炳震季弟也。 次弟炳巽,字繹旃。 著水經注集釋訂譌,據明黃省曾刊本,以己意校定之。 遍檢古籍,錄其文字異同者,間附諸家考訂之說。 州縣沿革,則悉以今名釋焉。 初未見硃謀韋本,後求得,多與之合。 同時治水經者,有全祖望、趙一清。 一清,字誠夫,仁和人。 國子監生。 父昱,季父信,見厲鶚傳。 一清稟其家學,博極群書。 水經注傳寫訛奪,歐陽玄、王禕稱其經、注混淆,祖望又謂道元注中有注。 一清因從其說,辨驗文義,離析之,使文屬而語不雜。 又唐六典注稱桑欽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今少二十一水。 考崇文總目,水經注三十六卷,蓋宋代已佚其五卷。 此二十一水,即在所佚中。 於是雜采他書,證以本注,得滏、洺等十八水。 又分★C1水、★C1餘水,清、濁漳,大小遼水,增多二十一,與六典注合。 為水經註釋,又成水經箋刊誤,以正硃謀韋之失。 方觀承督直隷,撰直隷河渠志,一清所草創,而戴震要刪之。 其自著有東潛文集。 曹仁虎,字來殷,嘉定人。 少稱奇才。 乾隆二十二年,南巡,獻賦,召試列一等,賜舉人,授內閣中書。 二十六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每遇大禮,高文典冊,多出其手。 擢右中允,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講學士。 五十一年,視學粵東。 方按試連州,聞母訃,酷暑奔喪,晝夜號泣,竟以毀,卒於途。 仁虎以文字受主知,聲華冠都下,屢典文衡。 詩宗三唐,而神明變化,一洗粗率佻巧之習。 格律醇雅,醖釀深厚,為一時所推。 著有宛委山房詩集、蓉鏡堂文稿。 與王鳴盛、王昶、錢大昕、趙文哲及吳泰來、黃文蓮稱「吳中七子」。 鳴盛等四人皆自有傳。 泰來,字企晉,長洲人。 乾隆二十五年進士,用內閣中書。 乞病歸,築遂初園於木瀆。 藏書多宋、元善本。 畢沅延主關中及大梁書院,與洪亮吉輩往還唱和。 其詩一本漁洋,著有淨名軒、硯山堂等集。 文蓮,字芳亭,上海人。 官知縣,有聽雨集。 胡天遊,字稚威,山陰人,初姓方,名遊。 副榜貢生。 乾隆元年,尚書任蘭枝薦舉鴻博,次年補試,鼻衄大作,投捲出。 時四方文士雲集京師,每置酒高會,分題命賦,天遊輒出數千言,沉博絶麗,見者鹹驚服。 性耿介,公卿欲招致一見,不可得。 後舉經學,再報罷。 客山西,卒。 著有石笥山房集。 自言古文學韓愈,然往往澀險似劉蛻,非其至也。 儷體文自三唐而下,日趨頽靡。 清初陳維崧、毛奇齡稍振起之,至天遊奧衍入古,遂臻極盛。 而邵齊燾、孔廣森、洪亮吉輩繼起,才力所至,皆足名家。 後數十年而有鎮洋彭兆蓀,以選聲鍊色勝,名重一時。 第3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