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相公高姓尊字,何處下帷?」杜子虛道:「小道姓杜,賤字伯實,敝館寓玉華觀中。 」媚春笑道:「相公儒者,怎稱為小道?」杜子虛改口道:「小弟久在觀中,最愛的是《黃庭》、《道德》諸經,朝夕講誦,深得道家旨趣。 久奉三清,故此儒名道行,所謂有道之士是也。 」媚春道:「相公既讀孔孟之書,宜尊聖賢之教。 那道士們,極其勢利的,口誦《黃庭》,心如黑炭。 相公輕儒習道,是棄美玉而抱頑石矣。 取笑,取笑。 」杜子虛道:「從來三教一家,這也無妨。 況近來儒者,俱尚子書,小弟亦趨時而已。 」媚春又問:「員外高姓尊字?」阿保道:「小子姓陳名阿——」杜子虛忙將腳踢,阿保就住了口。 媚春道:「陳員外尊諱是那一個阿字?」杜子虛介面道:「表侄賤名為約。 因他久在江南生理,習成鄉語,約字讀為阿字,此乃是鄉音閉口字眼。 別號保之。 」媚春口雖應答,暗中將二人品格,已自估定。 杜子虛令阿巧開拜匣,拿一封銀子,交與保兒整辦東道。 媚春取過棋抨,和子虛對局。 阿保看了半晌,不解其意,斜倚桌兒睡着了。 頃刻間酒席已備,巧兒將阿保推醒,一同上樓,分賓主坐下。 酒過數巡,杜子虛舉杯敬酒,要媚春唱曲。 媚春輕囀鶯喉,慢敲檀板,唱一出北調《江兒水》: 瓊宮王府,卻離了瓊宮玉府。 新翻風月譜。 你可也辨着青州從事,紫誥真符,改衣妝來混取。 翠館莫冠笏,紅樓不用呼。 俺自有礬帥驅魔,湯氏當爐,甚酸甜堪救苦。 你是綉衣士夫,好一個綉衣士夫!正配 着這缸邊吏部,又何須踏魁罡做了挈壺。 二人不知是嘲他的話,鼓掌喝彩。 媚春敬了酒,另取一壺一菜,與巧兒樓下去吃。 三人復猜枚擲色,吃了一回。 媚春奉酒要杜子虛口談一令,杜子虛道:「小弟是東道主,賢姐是客,豈敢占先?」媚春道:「如此小妹僭妄了。 要俗語一句,六個字,暗合席上三人之意。 」飲酒畢,說令道:「一客不煩二主。 」傳杯與阿保。 阿保仰天思想,猛然喜道:「有了!」忙忙吃酒,呷得太急,將酒反嗆出來,噴了一桌,嗆得淚滾涕流。 杜子虛掩口大笑。 媚春一面拭桌,一面斟酒另敬阿保。 阿保飲畢,說令道:「一壺兩賣。 」媚春道:「一共兩,雖合成三,但少了兩個字,罰兩大杯。 」當杜子虛說令了,杜子虛飲罷酒道:「一上香,二上香,此是六個字。 」媚春道:「雖然六字,此是燒紙的祝文,又非成語。 」敬一大碗。 杜子虛罰酒畢,媚春敬杜子虛行令。 杜子虛道:「如此而行,覺俗之哉;數色而行,美焉乎也。 」乃擲色數點。 又該媚春行起,阿保道:「久聞大姐精通文墨,見教個把斯文今兒更妙。 」杜子虛敲桌道:「有理之。 」媚春道:「承命。 我就講一句書,便詩也好,要一個天字,不拘先後。 止許五言,增減一字者,受罰大杯。 我講起:天地之大也。 」杜子虛便道:「太乙救苦天。 」媚春笑道:「此句非詩又非書,又無成說,請敬大杯。 」杜子虛爭道:「小弟是《雷經》上的太乙救苦天尊。 」媚春道:「怎麼落了尊字?」杜子虛道:「說出尊字來,便是增一字了。 」媚春道:「令不中式,況多一字,共罰二碗。 」阿保笑道:「老叔空稱飽學,詩書上『天』字有十萬八千,怎講到《雷經》上去?」杜子虛道:「因此受罰了。 該賢侄講令,請,請。 」阿保道:「小侄的是一句詩。 」講道:「味淡須添曲。 」杜子虛嘖嘖稱羡道:「妙,妙,好一個『味淡須添曲』,斯而文,中式,中式。 」媚春道:「幫襯的先罰一大觸。 請問陳兄,此詩出於何典?添字又不是這天字,罰一大碗。 」阿保忙道:「且住。 你不知這詩,是我敝館中一個有意思的朋友撰的,非同小可。 」媚春道:「員外目今還讀書嗎?」阿保道:「不是不是,少年時之話也。 」媚春道:「也罷,誦得全章出,免罰一半。 」阿保道:“此詩何曾離口,一字不忘,我且念與你聽: 儀狄訪同袍,麻姑引手招。 配成三昧火,釀就五香醪。 傳下神仙術, 吾儕救腹楞。 木瓢常蓋臉,紹祖每垂腰。 香處誇瓊液,酸來恨禍苗。 焚薪 須半燎。 鑽灶鬢先焦。 味淡須添曲,漿甜灰更調。 笊籬恆竊米,笮袋可藏 糟。 試酒頻頻醉,偷錢暗暗嫖。 做了棉花客,沿街罵餓殍。 曆數知音者, 誰人有下梢。 ” 媚春聽罷大笑道:「詩句絶佳,添字更妙,免罰兄酒罷。 」阿保道:「何如盡去得?」媚春道:「這番該陳兄行令了。 」阿保搖手道:「小子從來立誓不做令尊,敢煩姐姐代行罷。 」媚春辭道:「焉有此理?一人僭行三令,是強賓壓主了。 」杜子虛道:「令無三不行,還求見教。 」媚春只得行起道:「如今取一句詩,要一洞宇,不中式者罰一壺。 我講的是:洞口桃花也笑人。 」杜子虛側首思量了半晌道:「有一句在此,但是曲子,可用得麼?」媚春道:「酒後將就準了。 」杜子虛道:「洞口澀難攻。 」媚春道:「小妹耳中,未曾聞有此曲。 」杜子虛道:「豈是杜造?我還你個出處。 昔日同房一友,往勾欄中行過,見一垂髮女子,萬分美貌,特意去梳攏他。 第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禪真逸史》
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