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為學務通大義,不專章句。 由董生春秋闚六藝家法,由六藝求觀聖人之志。 嘗謂:「世之言經者,於先漢則古詩毛氏,後漢則今易虞氏,文詞稍為完具。 然毛公詳古訓而略微言,虞翻精象變而罕大義,求其知類通達、微顯闡幽者,則公羊在先漢有董生、後漢有何劭公氏、子夏喪服傳有鄭康成氏而已。 先漢之學,務乎大體,故董生所傳非章句訓詁之學也。 後漢條理精密,要以何劭公、鄭康成氏為宗,然喪服於五禮特其一端。 春秋文成數萬,其旨數千,天道浹,人事備,以之貫群經,無往不得其原;以之斷史,可以決天下之疑;以之持身治世,則先王之道可復也。 」於是尋其餘貫,正其統紀,為公羊春秋何氏釋例三十篇,又析其疑滯,強其守衛,為箋一卷,答難二卷。 又推原穀梁氏、左氏之得失,為申何難鄭四卷。 又博徵諸史刑、禮之不中者為儀禮決獄四卷。 又推其意為論語述何、夏時經傳箋、中庸崇禮論、漢紀述例各一卷。 別有緯略二卷,春秋賞罰格一卷。 湣時學者說春秋皆襲宋儒「直書其事、不煩褒貶」之辭,獨孔廣森為公羊通義能抉其蔽,然尚不能信三科、九旨為微言大義所在,乃著春秋論上、下篇以張聖權。 又成左氏春秋考證二卷,知者謂與閻、惠之辯古文尚書等。 逢祿於易主虞氏,於書匡馬、鄭、於詩初尚毛學,後好三家。 有易虞氏變動表、六爻發揮旁通表、卦象陰陽大義、虞氏易言補各一卷。 又為易象賦、卦氣頌,提其指要。 尚書今古文集解三十捲,書序述聞一卷,詩聲衍二十七卷。 所為詩、賦、連珠、論、序、碑、記之文約五十篇。 道光九年,卒,年五十有六。 弟子潘準、莊繽樹、趙振祈皆從學公羊及禮有名。 宋翔鳳,字於庭,長洲人。 嘉慶五年舉人,官湖南新寧縣知縣,亦莊述祖之甥。 述祖有「劉甥可師、宋甥可友」之語,劉謂逢祿,宋謂翔鳳也。 翔鳳通訓詁名物,志在西漢家法,微言大義,得莊氏之真傳。 著論語說義十捲,序曰:「論語說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當素王。 微言者,性與天道之言也。 此二十篇,尋其條理,求其恉趣,而太平之治、素王之業備焉。 自漢以來,諸家之說,時合時離,不能畫一。 嘗綜覈古今,有纂言之作。 其文繁多,因別錄私說,題為說義。 」又有論語鄭注十捲,大學古義說二卷,孟子趙注補正六卷,孟子劉熙注一卷,四書釋地辨證二卷,卦氣解一卷,尚書說一卷,尚書譜一卷,爾雅釋服一卷,小爾雅訓纂六卷,五經要義一卷,五經通義一卷,過庭錄十六卷。 鹹豐九年,重賦鹿鳴。 踰年,卒,年八十二。 戴望,字子高,德清人。 諸生。 始好詞章,繼讀博野顏元書,為顏氏學。 最後謁長洲陳奐,通聲音訓詁。 復從翔鳳授公羊春秋,遂通公羊之學。 著論語注二十捲,用公羊家法演逢祿論語述何之微言。 他著有管子校注二十四卷,顏氏學記十捲,謫麟堂遺集四卷。 雷學淇,字瞻叔,順天通州人。 父鐏,字宗彞,乾隆二十七年舉人,選江西崇仁縣知縣。 道光初元,詔天下臣民嚴冠服之辨,鐏著古今服緯以申古義,抑奢侈。 至九年書成,年九十矣。 學淇,嘉慶十九年進士,任山西和順縣知縣,改貴州永從縣知縣。 生平好討論之學,每得一解,必求其會通,務於諸經之文無所牴牾。 以父鐏著古今服緯,為之註釋,附以釋問一篇、異同表二篇。 又以夏小正一書備三統之義,究心參考二十餘年。 以堯典中星、諸經曆數,采虞史伯夷之說,據周公垂統之文,檢校異同,訂其譌誤,網羅放失,尋厥指歸,著夏小正經傳考二卷。 又考定經、傳之文,為之疏證,成夏小正本義四卷。 每慨竹書紀年自五代以來頗多殘闕,爰博考李唐以前諸書所稱引者,積以九年之蒐輯,頗複舊觀。 嘗謂:「孟子先至梁後至齊,此經之明文,即無他左驗,亦當從之為說。 況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後元十五年齊威王薨’,‘十七年惠成王卒’,然則惠王後元十六年齊宣王始即位,孟子至梁,當即在後元十六年王卒之前一歲也。 史記誤謂惠王立三十六年即卒,故雲三十五年孟子至梁,而以惠王改元之後十六年為襄王之世。 今據竹書稱梁惠會諸侯於徐州,改元稱王,故孟子呼之曰王。 史謂孟子至梁之二年惠王卒,襄王立,以本經考之,其言可信。 但卒於改元後之十七年,非三十六年也。 襄王既立,孟子見其不似人君,乃東至齊,據竹書即齊宣即位之二年也。 梁至齊千數百里,故曰:‘千里而見王’。 若孟子先見齊宣王,由鄒之齊六百餘裡,不得雲千里矣。 齊人取燕,孟子明謂宣王時事,史記於齊失載悼子、侯剡二代,將威、宣之立,皆移前二十二年。 於齊人伐燕事,不知折衷孟子,而年表謂在湣王十年,司馬溫公終求其說而不得,乃將宣之即位下移十年,以遷就孟子。 自後說者疑信各半,實皆未有定論。 今據紀年,則伐燕在宣王七年,實周赧王之元年。 凡孟子書所記古人年歲,以史記、漢書之說推之皆不合者,以紀年推之無不合。 」且以竹書長歷推驗列宿之歲差,歷代之日蝕,自唐、虞以來,無有差貸。 嘗自雲:「傳、箋、注、疏取捨多殊,非敢訾議前賢,期於事理之合雲爾。 」他著有校輯世本二卷,古今天象考十二卷,附圖說二卷,亦囂囂齋經義考及文集三十二卷。 王萱齡,字北堂,昌平人。 道光元年副貢,旋舉孝廉方正,官新安、柏鄉兩縣教諭。 嗜漢學,精訓詁,受業於高郵王引之,經義述聞中時引其說。 著有周秦名字解詁補一卷,即補引之所闕疑者。 崔述,字武承,大名人。 乾隆二十七年舉人,選福建羅源縣知縣。 武弁多藉海盜邀功,誣商船為盜,述平反之。 未幾,投效歸。 著書三十餘種,而考信錄一書,尤生平心力所專注。 凡考古提要二卷,上古考信錄二卷,唐虞考信錄四卷,夏商考信錄四卷,豐鎬考信錄八卷,豐鎬別錄三卷,洙泗考信錄四卷,洙泗餘錄三卷,孟子事實錄二卷,考古續說二卷,附錄二卷。 又有王政三大典考三卷,讀風偶識四卷,尚書辨偽二卷,論語餘說一卷,讀經餘論二卷,名考古異錄。 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於經,不以諸子百家雜於傳注。 以經為主,傳注之合於經者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說不經之言,則闢其謬而削之。 如謂易傳僅溯至伏羲,春秋傳僅溯至黃帝,不應後人所知反多於古人。 凡緯書所言十紀,史所雲天皇、地皇、人皇,皆妄也。 謂戰國楊、墨橫議,常非堯、舜,薄湯、武,以快其私。 毀堯則託諸許由,毀禹則託諸子高,毀孔子則託諸老聃,毀武王則託諸伯夷。 太史公尊黃、老,故好采異端雜說,學者但當信論、孟,不當信史記。 謂夏、商、周未有號為某公者,公亶父相連成文,猶所謂公劉也。 「古公亶父」,猶言「昔公亶父」也。 謂匡為宋邑,似畏匡、過宋本一事,「匡人其如予何」、「桓魋其如予何」,似一時一事之言,記者小異耳。 其說皆為有見。 述之為學,考據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說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虛理而不核乎事之實。 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 他著有易卦圖說一卷,五服異同匯考三卷,大名水道考一卷,聞見雜記四卷,知味錄二卷,知非集三卷,無聞集五卷,小草集五卷。 嘉慶二十一年,卒。 年七十七。 胡培翬,字載平,績溪人。 祖匡衷,字樸蘇,歲貢生。 於經義多所發明,不苟與先儒同異。 著有三禮劄記、周禮井田圖考、井田出賦考、儀禮釋官等書。 其於井田多申鄭義,而授田一事,以遂人所言是鄉遂制,大司徒所言是都鄙制,鄭注自相違戾。 作畿內授田考實一篇,積算特精密。 其釋官則以周禮、禮記、左傳、國語與儀禮相參證,論據精確,足補註疏所未及。 又著有周易傳義疑參十二卷,左傳翼服、論語古本證異、論語補箋、莊子集評、離騷集注、樸齋文集。 年七十四,卒。 第33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