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博聞強記,識力精卓。 每遇一書,無論隱奧平衍,必究其源,以故經史、歷算、聲音、訓詁無所不精。 幼好易,父問小畜「密雲」二語何以復見於小過,循反覆其故不可得。 既學洞淵九容之術,乃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漸能理解,著易通釋二十捲。 自謂所悟得者,一曰哦曰旁通,二曰相錯,三曰時行。 又以古之精通易理,深得羲、文、周、孔之恉者,莫如孟子。 生孟子後,能深知其學者,莫如趙氏。 偽疏踳駮,未能發明,著孟子正義三十捲。 謂為孟子作疏,其難有十,然近代通儒,已得八九。 因博採諸家之說,而下以己意,合孔、孟相傳之正恉,又著六經補疏二十捲。 以說漢易者每屏王弼,然弼解箕子用趙賓說,讀彭為旁,借雍為甕,通孚為浮,解斯為廝,蓋以六書通借。 其解經之法,未遠於馬、鄭諸儒,為周易王注補疏二卷。 以尚書偽孔傳說之善者,如金縢「我之不闢」,訓闢為法,居東即東征,罪人即管、蔡,大誥周公不自稱王,而稱成王之命,皆非馬、鄭所能及,為尚書孔氏傳補疏二卷。 以詩毛、鄭義有異同,正義往往雜鄭於毛,比毛於鄭,為毛詩鄭氏箋補疏五卷。 以左氏傳「稱君君無道,稱臣臣之罪」,杜預揚其詞而暢衍之,預為司馬懿女壻,目見成濟之事,將以為司馬飾,即用以為己飾。 萬斯大、惠士奇、顧棟高等未能摘奸而發覆,為春秋傳杜氏集解補疏五卷。 以禮以時為大,訓詁名物,亦所宜究,為禮記鄭氏注補疏三卷。 以論語一書,發明羲、文、周公之恉,參伍錯綜,引申觸類,亦與易例同,為論語何氏集解補疏三卷。 合之為二十捲。 又錄當世通儒說尚書者四十一家,書五十七部,仿衛湜禮記之例,以時之先後為序,得四十捲,曰書義叢鈔。 又著禹貢鄭註釋一卷,毛詩地理釋四卷,毛詩鳥獸草木蟲魚釋十一卷,陸璣疏考證一卷,群經宮室圖二卷,論語通釋一卷。 又著有雕菰樓文集二十四卷,詞三卷,詩話一卷。 循壯年即名重海內,錢大昕、王鳴盛、程瑤田等皆推敬之。 始入都,謁座主英和,和曰:「吾知子之字曰裡堂,江南老名士,屈久矣!」歿後,阮元作傳,稱其學「精深博大,名曰通儒」,世謂不愧雲。 子廷琥,字虎玉。 優廩生。 性醇篤,善承家學,阮元稱為端士。 循嘗與廷琥纂孟子長編三十捲,後撰正義,其廷琥有所見,亦本範氏穀梁之例,為之錄存。 循又以測圓海鏡、益古演段二書,不詳開方之法,以常法推之不合。 既得秦道古數學九章,有正圓開方法,為開方通釋,乃謂廷琥曰:「汝可列益古演段六十四問,用正員開方法推之。 」廷琥布策下算,一一符合,著益古演段開方補一卷。 陽湖孫星衍不信西人地圓之說,以楊光先之斥地圓,比孟子之距楊、墨。 廷琥謂古之言天者三家,曰宣夜,曰周髀,曰渾天。 宣夜無師承,渾蓋之說,皆謂地圓。 泰州陳氏、宣城梅氏悉以東西測景有時差,南北測星有地差,與圓形合為說。 且大戴有曾子之言,內經有岐伯之言,宋有邵子、程子之言,其說非西人所自創。 因博搜古籍,著地圓說二卷。 他著有密梅花館詩文鈔。 顧鳳毛,字超宗,江蘇興化人。 乾隆四十九年,南巡召試列二等,五十三年,副榜貢生。 父九苞,字文子,長於詩、禮。 九苞母任氏,大椿祖姑,通經達史。 九苞之學,母所教也。 乾隆四十六年進士,歸時卒於路,著述不傳。 鳳毛亦受經於祖母,年十一,通五經。 及長,與焦循同學,循就鳳毛問難,始用力於經。 鳳毛又學音韻律呂於嘉定錢塘,撰楚辭韻考、入聲韻考、毛詩韻考,皆得塘旨。 又撰毛詩集解,董子求雨考,三代田制考,未成而卒,年二十七。 卒後,循理其喪,作招亡友賦哭之。 鍾懷、李鍾泗皆有名,均甘泉人。 鍾懷,字保岐。 優貢生。 與阮元、焦循相善。 共為經學,旦夕討論,務求其是。 居恆禮法自守,不與世爭名,交遊中稱為君子。 嘉慶十年,卒,年四十五。 著有■M2厓考古錄四卷。 其漢儒考,較陸德明所載增多十餘人。 鍾泗,字濱石。 嘉慶六年舉人,治經精左氏春秋,撰規規過一書,抑劉伸杜,焦循服其精博。 李富孫,字既汸,嘉興人。 嘉慶六年拔貢生。 良年來孫,良年自有傳。 從祖集。 字敬堂,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官鄖縣知縣。 精研經學,以漢、唐為宗,嘗為學規論以課窮經、課經濟,著有原學齋文鈔。 富孫學有原本,與伯兄超孫、從弟遇孫有「後三李」之目。 長遊四方,就正於盧文弨、錢大昕、王昶、孫星衍,飫聞緒論。 阮元撫浙,肄業詁經精舍,遂湛深經術,尤好讀易,著易解賸義。 謂易學三派,有漢儒之學,鄭、虞、荀、陸諸家精矣;有晉、唐之學,王弼、孔穎達諸家,即北宋胡瑗、石介、東坡、伊川猶是支流餘裔;至宋陳、邵之學出,本道學之術,創為圖說,舉羲、文、周、孔之所未及,漢以後諸儒之所未言者,以自神其附會之說。 理其理而非易之所謂理,數其數而非易之所謂數,而前聖之易道晦矣。 唐李鼎祚所輯易解,精微廣大,聖賢遺旨,略見於此。 然其於三十六家之說,尚多未采,其遺文賸義,間見他書,猶可蒐輯。 爰綴而錄之,成書三卷,又成校異二卷。 又著七經異文釋,就經、史、傳、注、諸子百氏所引,以及漢、唐、宋石經,宋、元槧本,校其異同。 或字有古今,或音近通假,或沿襲乖舛,悉據古誼而疏證之;而前儒之論說,併為蒐輯,使正其譌謬,辨其得失,折衷以求一是。 凡易六卷,尚書八卷,毛詩十六卷,春秋三傳十二卷,禮記八卷。 同裡馮登府稱其詳核奧博,為詁異義者集其大成。 又謂說文一書,保氏六書之旨,賴以僅存。 自篆變為隷,隷變為真,文字日繁,譌偽錯出。 或有形聲意義大相區別,亦有近似而其實異,後人多混而同之。 或有一篆之形,從某為古、籀,為或體,後人竟析而二之。 經典文字,往往昧於音訓,擅為改易,甚與本義相迕,亦字學之大變。 夫假借通用,說文自有本字,有得通借者,有不容通借而併為俗誤者。 援據經典以相證契,俾世之踵謬沿譌焯然可辨,為說文辨字正俗八卷。 同裡錢泰吉謂其書大旨折衷段注,而亦有段所未及者,讀說文之津梁也。 他著有漢魏六朝墓銘纂例四卷,鶴徵錄八卷、後錄十二卷,曝書亭詞注七卷,梅裡志十六卷,校經廎文槁十八卷。 超孫,字引樹。 嘉慶六年舉人,官會稽縣教諭。 剖析經義,尤深於詩。 嘗以毛詩草木蟲魚則有疏,名物則有解,地理則有考,而詩中所稱之人則未有纂輯成書者,因取詩人之氏族名字,博考經、史、諸子及近儒所著述,並列國之世次,洎其人之行事,蒐羅薈集,為詩氏族考六卷。 官會稽時,課諸生依寧化雷釒宏學規條約,士習日上。 又著拙守齋集。 遇孫,字金瀾,集孫。 優貢生,處州府訓導。 幼傳祖訓,淹貫經史,著有尚書隷古定釋文八卷。 漢孔安國以科鬥文難知,取伏生今文次第之,為隷古定,宋薛宣因之成古文訓。 遇孫又以隷古文難知,引說文諸書疏通之,譌者是正,疑者則闕。 性嗜金石,有芝省齋碑錄八卷,金石學錄四卷。 官處州時,以處州地僻山遠,阮元兩浙金石志未免脫漏,乃搜輯數百餘種為括蒼金石志八卷。 他著有日知錄補正一卷、校正一卷,古文苑拾遺十捲,天香錄八卷,隨筆六卷,詩文集十八卷。 第3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