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經師莫先於伏生,莫備於許氏、鄭氏,壽祺闡明遺書,著尚書大傳箋三卷、序錄一卷、訂誤一卷,附漢書五行志,綴以他書所引劉氏五行傳論三卷。 序曰:「伏生大傳,條撰大義,因經屬恉,其文辭爾雅深厚,最近大小戴記七十子之徒所說,非漢諸儒傳訓之所能及也。 康成百世儒宗,獨注大傳,其釋三禮,每援引之。 及注古文尚書,洪範五事,康誥孟侯,文王伐崇、愬耆之歲,周公克殷、踐奄之年,鹹據大傳以明事,豈非閎識博通信舊聞者哉?且夫伏生之學,尤善於禮,其言巡狩、朝覲、郊屍、迎日、廟祭、族燕、門塾、學校、養老、擇射、貢士、考績、郊遂、采地、房堂、路寢之制,後夫人入禦,太子迎問諸侯之法,三正之統,五服之色,七始之素,八伯之樂,皆唐、虞、三代遺文,往往六經所不備,諸子百家所不詳。 今其書散逸,十無四五,尤可寶重。 宋硃子與勉齋黃氏纂儀禮經傳通解,攟摭大傳獨詳,蓋有裨禮學不虛也。 五行傳者,自夏侯始昌,至劉氏父子傳之,皆善推福著天人之應。 漢儒治經,莫不明象數陰陽,以窮極性命。 故易有孟、京卦氣之候,詩有翼奉五際之要,春秋有公羊災異之條,書有夏侯、劉氏、許商、李尋洪範之論。 班固本大傳,攬仲舒,別向、歆,以傳春秋,告往知來,王事之表,不可廢也。 是以錄漢書五行志附於後,以備一家之學雲。 」 又著五經異義疏證三卷,左海經辨二卷,左海文集十捲,左海駢體文二卷,絳趺堂詩集六卷,東越儒林文苑後傳二卷,東觀存槁一卷。 壽祺歸後,阮元延課詁經精捨生徒。 元纂群經古義為經郛,壽祺為撰條例,明所以原本訓辭、會通典禮、存家法而析異同之意。 後主泉州清源書院十年,主鼇峰書院十一年,與諸生言修身勵學,教以經術,作義利辨、知恥說、科舉論以示學者。 規約整肅,士初苦之,久乃悅服。 家居與諸當事書,於桑梓利弊,蒿目痗心,雖觸忌諱無所隱。 明儒黃道周孤忠絶學,壽祺搜輯遺文,為之刊行。 又具呈大吏,乞疏請從祀孔廟,議上,如所請。 道光十四年,卒,年六十四。 子喬樅,字樸園。 道光五年舉人,二十四年,以大挑知縣分發江西。 歷官分宜、弋陽、德化、南城諸縣,署袁州、臨江、撫州知府。 以經術飾吏治,居官有聲。 同治七年,卒於官,年六十一。 初,壽祺以鄭注禮記多改讀,又嘗鈎考齊、魯、韓三家詩佚文、佚義與毛氏異同者,輯而未就。 病革,謂喬樅曰:「爾好漢學,治經知師法,他日能成吾志,九原無憾矣!」喬樅乃繹舊聞,勒為定本,成禮記鄭讀考六卷,三家詩遺說考十五卷。 又著齊詩翼氏學疏證二卷,詩緯集證四卷。 謂齊詩之學,宗旨有三:曰四始,曰五際,曰六情。 皆以明天地陰陽終始之理,考人事盛衰得失之原,言王道治亂安危之故。 齊先亡,最為寡證,獨翼奉存其百一,且其說多出詩緯,察躔象,推曆數,徵休咎,蓋齊學所本也。 詩緯亡而齊詩遂為絶學矣。 又著今文尚書經說考三十四卷,歐陽夏侯經說考一卷。 謂:「二十九篇今文具存,十六篇既無今文可考,遂莫能盡通其義。 凡古文易、書、詩、禮、論語、孝經所以傳,悉由今文為之先驅,今文所無輒廢。 向微伏生,則萬古長夜矣。 歐陽、大小夏侯各守師法,苟能得其單辭片義,以尋千百年不傳之緒,則今文之維持聖經於不墜者,豈淺尟哉!」又有詩經四家異文考五卷,毛詩鄭箋改字說四卷,禮堂經說二卷,最後為尚書說。 時宿學漸蕪,考據家為世訾謷,獨湘鄉曾國籓見其書以為可傳。 自元和惠氏、高郵王氏外,惟喬樅能修世業,張大其家法。 壽祺同裡治古學者,有謝震、何治運。 震,原名在震,字甸男,侯官人。 乾隆五十四年舉人,官順昌學教諭。 震嘗與閩縣林一桂、甌寧萬世美俱精三禮,震尤篤學嗜古。 然齗齗持漢學,好排擊宋儒鑿空逃虛之說。 壽祺與震同舉鄉試,少震六歲,視為畏友。 震重氣誼,有志用世,而不遇於時,年四十卒。 弟子輯其遺著,有禮案二卷,精覈勝敖氏。 又有四書小箋一卷,四聖年譜一卷。 工詩,有櫻桃軒詩集二卷。 治運,字支阝海,閩縣人。 嘉慶十二年舉人。 洽聞彊識,篤志漢學。 粵督阮元嘗聘纂廣東通志。 後遊浙中,巡撫陳若霖為鋟其經解及論辨文字四卷,名何氏學。 道光元年,卒,年四十七。 治運與壽祺友,及卒,壽祺以謂無與為質,不獲以輔成其學也。 孫經世,字濟侯,惠安人。 壽祺弟子。 壽祺課士不一格,遊其門者,若仙遊王捷南之詩、禮、春秋、諸史,晉江杜彥士之小學,惠安陳金城之漢易,將樂梁文之性理,建安丁汝恭、德化賴其煐、建陽張際亮之詩、古文辭,皆足名家。 而經世學成蚤世,世以儒林推之。 經世少喜讀近思錄,後沉研經義,謂不通經學,無以為理學;不明訓詁,無以通經;不知聲音文字之原,無以明訓詁。 著說文會通十六卷,爾雅音疏六卷,釋文辨證十四卷,韻學溯源四卷,十三經正讀定本八十捲,經傳釋辭續編八卷。 又著春秋例辨八卷,孝經說二卷,夏小正說一卷,詩韻訂二卷,惕齋經說六卷,讀經校語四卷。 柯蘅,膠州人。 從壽祺受許、鄭之學,嘗以史、漢諸表為紀、傳之綱領,而譌誤舛奪,最為難治,乃條而理之,著漢書七表校補二十捲。 為例十:一曰辨事誤,二曰辨文字誤,三曰辨注誤,四曰辨諸家考證之誤,五曰以本書證本書之誤,六曰史、漢互證而知其誤,七曰漢書、荀紀互證而知其誤,八曰漢書、水經注互證而知其誤,九曰據紀、傳以補表之闕,十曰據今地以證表之誤。 鈎稽隱賾,凡前人之說,皆取而辨其是非,至前人未及者,又得二三十事,亦專門之學也。 尤長於詩,著有聲詩闡微二卷,舊雨草堂詩集四卷,其說經、說史之作,門人集為舊雨草堂劄記。 許宗彥,字積卿,德清人。 九歲能讀經、史。 善屬文,侍郎王昶愛其才,作積卿字說以贈。 嘉慶四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就官兩月,以親老遽引疾歸。 親歿,卒不出。 居杭州,杜門以讀書為事。 其學無所不通,探賾索隱,識力卓然,發千年儒者所未發。 考周五廟二祧,以為周制五廟之外,別有二祧,為遷廟之殺,以厚親親之仁。 宗廟之外,別立祖宗,與禘、郊同為重祭,以大尊尊之義。 諸經無文、武二廟不毀之說,誤始於韋玄成,而劉歆因之,鄭康成亦因之。 祧者遷廟,乃謂為不遷之廟,名實乖矣。 又考文、武二世室,以為周文、武皆配於明堂太室,故有「文、武世室」之號。 孔穎達誤謂伯禽稱「文世室」,周公稱「武世室」。 以公羊傳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證之,舛甚。 又考禹貢三江,以為漢志言「分江水首受江,東至餘姚入海」。 夫曰「分江水」,曰「首受江」,則非南江之正流可知;曰「東至餘姚入海」,則非在吳入海可知,與禹貢三江無與。 又考太歲、太陰,以為太歲者,歲星與日同次鬥杓所建之辰也。 太陰始寅終醜,太歲始子終亥。 漢律志曰:「太初元年,歲前十一月朔旦冬至,歲在星紀婺女六度,歲名困敦。 」此太歲始子之碻證。 武帝詔曰:「年名焉逢、攝提格。 」此太陰始寅之碻證。 漢書天文志始誤以甘、石之言太陰者係之太歲,而與太初之太歲遂差兩辰,乃以為星有贏縮,非矣。 又說六書轉注,以為從偏旁轉相注。 說文曰:「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後序曰「其建首也,立一為耑」,即建類一首之謂也。 如示為部首,從示之偏旁註為神祇等字,從神祇注為祠祀祭祝等字,展轉相注,皆同意為一類。 戴震指爾雅詁訓為轉注,而不知詁訓出於後來,非制字時所豫有也。 段玉裁引戴說,又言爾雅字多假借,而不知假借者本無其字,今如初、哉、首、基之訓,非本無首字,而假初、哉諸字以當之也。 其他所著學說,能持漢、宋儒者之平。 禮論、治論諸篇,皆稽古證今,通達政體。 第3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