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辰勤學著書,耄而不倦。 嘗謂:「詩自齊、魯、韓三家既亡,說詩者以毛詩為最古。 據鄭志答張逸雲:‘注詩宗毛為主,毛義隱略,則更表明。 ’是鄭君大旨,本以述毛,其箋詩改讀,非盡易傳。 而正義或誤以為毛、鄭異義。 鄭君先從張恭祖受韓,凡箋訓異毛者,多本韓說。 其答張逸亦雲:‘如有不同,即下己意。 ’而正義又或誤合傳、箋為一。 毛詩用古文,其經字多假借,類皆本於雙聲、疊韻,而正義或有未達。 」於是乃撰毛詩傳箋通釋三十二卷,以三家辨其異同,以全經明其義例,以古音、古義證其譌互,以雙聲、疊韻別其通借。 篤守家法,義據通深。 同時長洲陳奐著毛詩傳疏,亦為專門之學。 由是治毛詩者多推此兩家之書。 子三俊,字命之。 優貢生。 舉孝廉方正,學宗程、硃。 以國難家仇,憤欲殺賊。 鹹豐四年六月,率練勇追賊至周瑜城,力戰死,年三十五。 著有馬徵君遺集。 張惠言,字皋聞,武進人。 少受易經,即通大義。 年十四為童子師,修學立行,敦禮自守,人皆稱敬。 嘉慶四年進士,時大學士硃珪為吏部尚書,以惠言學行特奏改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 六年,散館,改部屬,珪復特奏授翰林院編修。 七年,卒,年四十有二。 惠言鄉、會兩試皆出硃珪門,未嘗以所能自異,默然隨群弟子進退而已。 珪潛察得之,則大喜,故屢進達之,而惠言亦齗齗相諍不敢隱。 珪言天子當以寬大得民,惠言言:「國家承平百年餘,至仁涵育,遠出漢、唐、宋之上,吏民習於寬大,故奸孽萌芽其間,宜大伸罰以肅內外之政。 」珪言天子當優有過大臣,惠言言:「庸猥之輩,幸致通顯,復壞朝廷法度,惜全之當何所用?」珪喜進淹雅之士,惠言言「當進內治官府、外治疆埸者」,與同縣洪亮吉於廣坐諍之。 惠言少為詞賦,擬司馬相如、揚雄之文。 及壯,又學韓愈、歐陽修。 篆書初學李陽冰,後學漢碑額及石鼓文。 嘗奉命詣盛京篆列聖加尊號玉寶,惠言言於當事,謂舊藏寶不得磨治;又謂翰林奉命篆列聖寶,宜奏請馳驛,以格於例不果行。 生平精思絶人,嘗從歙金榜問故,其學要歸六經,而尤深易、禮。 著有周易虞氏義、虞氏消息,序曰:「自漢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義略同,惟京氏為異。 而孟喜受易家陰陽,其說易本於氣,而後以人事明之。 八卦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變通消息,諸儒祖述之,莫能具。 當漢之季年,扶風馬融作易傳,授鄭康成作易注。 而荊州牧劉表、會稽太守王朗、潁川荀爽、南陽宋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 唯翻傳孟氏學,既作易注,奏上之獻帝。 翻之言易,以陰陽消息六爻,發揮旁通,升降上下,歸於乾元用九而天下治。 依物取類,貫穿比附,始若瑣碎,及其沉深解剝,離根散葉,暢茂條理,遂於大道,後儒罕能通之。 自魏王弼以虛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學官,而漢世諸儒之說微,獨資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頗采古易家言,而翻注為多。 其後古書盡亡,而宋道士陳摶以意造為龍圖,其徒劉牧以為易之河圖、洛書也,河南邵雍又為先天、後天之圖,宋之說易者翕然宗之,以至於今,牢不可拔,而易陰陽之大義,蓋盡晦矣。 大清有天下,元和徵士惠棟,始考古義孟、京、荀、鄭、虞氏,作易漢學,又自為解釋,曰周易述。 然掇拾於亡廢之後,左右採獲,十無二三。 其所述大氐宗禰虞氏,而未能盡通,則旁徵他說以合之。 蓋從唐、五代、宋、元、明朽壞散亂千有餘年,區區修補收拾,欲一旦而其道復明,斯固難也。 翻之學既邃,又具見馬、鄭、荀、宋氏書,考其是否,故其義為精。 又古書亡,而漢、魏師說可見者十餘家,然唯鄭、荀、虞三家略有梗概可指說,而虞尤較備。 然則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楊叔、丁將軍之所傳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條貫,明其統例,釋其疑滯,信其亡闕,為虞氏義九卷;又表其大旨,為消息二卷。 」又著有虞氏易禮二卷,虞氏易候一卷,虞氏易言二卷。 初,惠棟作周易述,大旨遵虞翻,補以鄭、荀諸儒,學者以未能專一少之。 儀徵阮元謂漢人之易,孟、費諸家,各有師承,勢不能合。 惠言傳虞氏易,即傳漢孟氏易矣,孤經絶學也。 惠言又著周易鄭氏義三卷,周易荀氏九家義一卷,周易鄭荀義三卷,易義別錄十四卷,易緯略義三卷,易圖條辨二卷。 其易義別錄序,謂不盡見其辭而欲論其是非,猶以偏言決獄也。 故其所著,皆羽儀虞氏易者。 於禮有儀禮詞一卷,讀儀禮記二卷,皆特精審。 又有茗柯文五卷,詞一卷。 子成孫,字彥惟。 少時,惠言課以說文,令分六書譜之,成象形二卷。 惠言著說文諧聲譜,未竟而卒,成孫後從莊述祖遊,得其大要,乃續成之。 卷第篇例多所增易,凡五十捲。 其書分中、僮、薨、林、岩、筐、榮、蓁、詵、千、萋、肄、揖、支、皮、絲、鳩、芼、蔞、岨二十部,此乃於毛詩中拈其最先出之字為建首,加以易韻、屈韻,而又以說文之聲分從之,犁然不紊,有各家所未及者。 嘗以示儀徵阮元,元嘆其超卓精細。 成孫兼精天學,同裡董祐誠歿,為校刊其遺書。 又著有端虛勉一居文集。 江承之,字安甫,歙縣人。 學於惠言。 時弟子從惠言受易、禮者十數,其甥董士錫受易,通陰陽五行家言;承之兼受易、禮,著有周易爻義、虞氏易變表、儀禮名物、鄭氏詩譜,年僅十有八。 郝懿行,字恂九,棲霞人。 嘉慶四年進士,授戶部主事。 二十五年,補江南司主事。 道光三年,卒,年六十九。 懿行為人謙退,訥若不出口,然自守廉介,不輕與人晉接。 遇非素知者,相對竟日無一語,迨談論經義,則喋喋忘倦。 所居四壁蕭然,庭院蓬蒿常滿,僮仆不備,懿行處之晏如。 浮沉郎署,視官之榮悴,若無與於己者,而一肆力於著述,漏下四鼓者四十年。 所著有爾雅義疏十九卷,春秋說略十二卷,春秋比一卷,山海經箋疏十八卷,易說十二卷,書說二卷。 懿行嘗曰:「邵晉涵爾雅正義蒐輯較廣,然聲音訓詁之原,尚多壅閡,故鮮發明。 今餘作義疏,於字借聲轉處,詞繁不殺,殆欲明其所以然。 」又曰:「餘田居多載,遇草木蟲魚有弗知者,必詢其名,詳察其形,考之古書,以徵其然否。 今茲疏中其異於舊說者,皆經目驗,非憑胸肊,此餘書所以別乎邵氏也。 」懿行之於爾雅,用力最久,槁凡數易,垂歿而後成。 於古訓同異,名物疑似,必詳加辨論,疏通證明,故所造較晉涵為深。 高郵王念孫為之點閲,寄儀徵阮元刊行。 元總裁會試時,從經義中識拔懿行者也。 其箋疏山海經,援引各籍,正名辨物,事刊疏謬,辭取雅馴。 阮元謂吳氏廣注徵引雖博,失之蕪雜;畢沅校本,訂正文字尚多疏略;惟懿行精而不鑿,博而不濫。 懿行妻王照圓,字瑞玉。 博涉經史,當時著書家,有「高郵王父子,棲霞郝夫婦」之目。 著有詩說一卷,列女傳補註八卷,附女錄一卷,女校一卷。 又與懿行以詩答問,懿行錄之為詩問七卷,其爾雅義疏亦間取照圓說;他著有詩經拾遺一卷,汲塚周書輯要一卷,竹書紀年校正十四卷,荀子補註一卷,晉宋書故一卷,補晉書刑法志一卷,食貨志一卷,文集十二卷。 照圓又有列仙傳校正二卷。 陳壽祺,字恭甫,閩縣人。 少能文。 年十八,台灣平,撰上福康安百韻詩並序,沉博絶麗,傳誦一時。 嘉慶四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尋告歸,性至孝,不忍言仕,家貧無食,父命之入都。 九年,充廣東鄉試副考官。 十二年,充河南鄉試副考官。 十四年,充會試同考官,京察一等,記名禦史。 壽祺以不得迎養二親,常愀然不樂。 將告歸矣,俄聞父歿,慟幾絶,奔歸。 服除,乞養母,母歿,終喪。 年五十三,有密薦於朝者,卒不出。 壽祺會試出硃珪、阮元門,乃專為漢儒之學,又及見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程瑤田諸人,故學益精博。 解經得兩漢大義,每舉一義,輒有折衷。 第3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