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近代校讎,不知家法,王肅本點竄此經,私定孔子家語,反據肅本改易經文。 又或據唐、宋類書如藝文類聚、太平禦覽之流,增刪字句,或雲據永樂大典改某字作某。 凡茲數端,率以今義繩古義,以今音證古音,以今文易古文,遂使孔壁古奧之經,變而文從字順,經義由茲而亡。 」故其發凡大旨,禮典器數,墨守鄭義,解詁文字,一依爾雅、說文及兩漢經師訓詁。 有不知而闕,無杜撰之言。 如「五義」義字,據周禮注讀若儀,「五鑿」五字釋若忤,青史子引漢書「君子養之」,讀若「中心養養」之養。 皆能根據經史,發蒙解惑。 江都焦循稱其不為增刪,一仍其舊,列為三十二讀書贊之一。 他著經義考補,九經學。 淩廷堪,字次仲,歙縣人。 六歲而孤,冠後始讀書,慕其鄉江永、戴震之學。 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改教職,選寧國府學教授。 奉母之官,畢力著述者十餘年。 嘉慶十四年,卒,年五十三。 廷堪之學,無所不窺,於六書、歷算以迄古今疆域之沿革、職官之異同,靡不條貫。 尤專禮學,謂:「古聖使人復性者學也,所學者即禮也。 顏淵問仁,孔子告之者惟禮焉爾,顏子嘆道之高堅前後。 迨‘博文約禮’,然後‘如有所立’,即‘立於禮’之立也。 禮有節文度數,非空言理者可託。 」著禮經釋例十三卷,謂:「禮儀委曲繁重,必須會通其例。 如鄉飲酒、鄉射、燕禮、大射不同,而其為獻酢酬旅、酬無算爵之例則同;聘禮、覲禮不同,而其為郊勞執玉、行享庭實之例則同;特牲饋食、少牢饋食不同,而其為屍飯主人初獻、主婦亞獻、賓長三獻、祭畢飲酒之例則同。 」乃區為八例,以明同中之異,異中之同:曰通例,曰飲食例,曰賓客例,曰射例,曰變例,曰祭例,曰器服例,曰雜例。 禮經第十一篇,自漢以來說者雖多,由不明尊尊之旨,故罕得經意,乃為封建尊尊服制考一篇,附於變例之後。 大興硃珪讀其書,贈詩推重之。 廷堪禮經而外,復潛心於樂,謂今世俗樂與古雅樂中隔唐人燕樂一關,蔡季通、鄭世子輩俱未之知。 因以隋沛公鄭譯五旦、七調之說為燕樂之本,又參考段安節琵琶錄、張叔夏詞源、遼史樂志諸書,著燕樂考原六卷。 江都江籓嘆以為「思通鬼神」。 他著有元遺山年譜二卷,校禮堂文集三十六卷、詩集十四卷。 儀徵阮元常命子常生從廷堪授士禮,又稱其鄉射五物考、九拜解、九祭解、釋牲、詩楚茨考諸說經之文,多發古人所未發。 其尤卓然者,則復禮三篇雲。 同邑洪榜,字汝登。 乾隆二十三年舉人。 四十一年,應天津召試第一,授內閣中書。 卒,年三十有五。 粹於經學,著明象未成,終於益卦。 因鄭康成易贊作述贊二卷。 又明聲均,撰四聲均和表五卷,示兒切語一卷。 江氏永切字六百十有六,是書增補百三十九字,又以字母見、溪等字注於廣韻之目每字之上,以定喉、吻、舌、齒、脣五音,蓋其書宗江、戴二家之說而加詳焉。 為人律身以正,待人以誠。 生平服膺戴震。 戴震所著孟子字義疏證,當時讀者不能通其義,惟榜以為功不在禹下。 撰震行狀,載與彭紹升書,硃筠見之曰:「可不必載,戴氏可傳者不在此。 」榜乃上書辨論。 江籓在吳下見其書,嘆曰:「洪君可謂衛道之儒矣。 」 汪龍,字辰叔,亦廷堪同邑人。 乾隆五十一年舉人。 嗜古博學,尤精於詩,嘗讀詩生民、玄鳥二篇,疑鄭箋跡乳卵生之說,不若毛詩謂姜嫄、簡狄從帝嚳祀郊禖之正。 遂稽傳、箋同異,用力於是經者數十年,成毛詩異義四卷,毛詩申成十捲。 卒,年八十二。 桂馥,字冬卉,曲阜人。 乾隆五十五年進士,選雲南永平縣知縣,卒於官。 馥博涉群書,尤潛心小學,精通聲義。 嘗謂:「士不通經,不足致用;而訓詁不明,不足以通經。 」故自諸生以至通籍,四十年間,日取許氏說文與諸經之義相疏證,為說文義證五十捲。 力窮根柢,為一生精力所在。 馥與段玉裁生同時,同治說文,學者以桂、段並稱,而兩人兩不相見,書亦未見,亦異事也。 蓋段氏之書,聲義兼明,而尤邃於聲;桂氏之書,聲亦並及,而尤博於義。 段氏鈎索比傅,自以為能冥合許君之旨,勇於自信,自成一家之言,故破字創義為多;桂氏專佐許說,發揮旁通,令學者引申貫注,自得其義之所歸。 故段書約而猝難通闢,桂書繁而尋省易了。 夫語其得於心,則段勝矣;語其便於人,則段或未之先也。 其專臚古籍,不下己意,則以意在博證求通,展轉孳乳,觸長無方,亦如王氏廣雅疏證、阮氏經籍篡詁之類,非以己意為獨斷者。 及馥就宦滇南,追念舊聞,隨筆疏記十捲,以其細碎,比之匠門木材,題曰劄樸。 然馥嘗引徐幹中論:「鄙儒博學,務於物名,詳於器械,考於訓詁,摘其章句而不能統其大義之所極,以獲先王之心。 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功成。 」謂近日學者風尚六書,動成習氣,偶涉名物,自負倉、雅,略講點畫,妄議斯、冰,叩以經典大義,茫乎未之聞也。 此尤為同時小學家所不能言,足以針肓起廢。 他著有晚學集十二卷。 許瀚,字印林,日照人。 道光十五年舉人,官嶧縣教諭。 博綜經史及金石文字,訓詁尤深。 至校勘宋、元、明本書籍,精審不減黃丕烈、顧廣圻。 晚年為靈石楊氏校刊桂馥說文義證於清河,甫成而板毀於撚寇,並所藏經籍金石俱盡,遂挹鬱而歿,年七十。 他著有韓詩外傳勘誤,攀古小廬文。 江聲,字叔澐,元和人。 七歲就傅讀書,問讀書何為,師以取科第為言,聲求所以進於是者。 年二十九,遭父疾,晨夕侍衛褥,不解衣帶,至自滌穠窬,視穢以驗疾進退。 及居憂,哀毀骨立,逾三年,容慼然如新喪者。 侍母疾,居喪,亦如父歿時。 族黨哀其至行。 既孤,因不復事科舉業。 讀尚書,怪古文與今文不類。 又怪孔傳非安國所為。 年三十五,師事同郡通儒惠棟,得讀所著古文尚書考及閻若璩古文疏證,乃知古文及孔傳皆晉時人偽作,於是集漢儒之說,以注二十九篇,漢注不備,則旁考他書。 精研古訓,成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附補誼九條、識偽字一條,尚書集注音疏前後述外編一卷,尚書經師系表也。 經文註疏,皆以古篆書之。 疑偽古文者,始於宋之吳才老,硃子以後,吳草廬、郝京山、梅鷟皆不能得其要領。 至本朝閻、惠兩徵君所著之書,乃能發其作偽之跡、剿竊之原。 若刊正經文,疏明古注,則皆未之及也,及聲出而集大成焉。 聲又病後世深求考老轉注之義,至以篆跡求之,因為六書說,謂建類一首,即始一終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同意相受,即凡某之屬皆從某也。 陽湖孫星衍亦推其說,以為爾雅肇、祖、元、胎之屬,始也。 始亦建類一首,肇、祖、元、胎皆為始,亦同意相受。 說文此類亦甚多,推考老之訓,如口部之咽,嗌也;嗌,咽也。 走部之走,趨也;趨,走也。 猶之考注老,老轉注考矣。 其同在口部、走部,即建類一首也。 聲亦以為然,而戴震以為貫全部則義太廣。 聲折之曰:「若止考老為轉注,不已隘乎?且諧聲一義,不貫全部乎?」聲與震以學問相推重,其不相附和如此。 生平不作楷書,即與人往來筆劄,皆作古篆,俗儒往往非笑之,而聲不顧也。 其寫尚書瀍水字,■L0字,不在說文,瀍據淮南作廛,氵廛據爾雅義作孟,人始或怪之,後服其非臆說。 顧其書終以時俗不便識讀,不甚行於時。 聲性耿介,不慕榮利。 交遊如王鳴盛、王昶、畢沅,皆重其品藻,而聲未嘗以私事幹之,當事益重其人。 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 四年,卒,年七十有九。 晚年因不諧俗,動與時違,取周易艮背之義,自號艮庭,學者稱為艮庭先生雲。 子鏐,吳縣學生。 孫沅,優貢生。 世傳其學。 第3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