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誠,字靜軒,黃岩人。 嘉慶十八年拔貢生,官雲南姚州州判,終順寧知縣。 撰十三經集解二百六十捲,首臚漢、魏諸家之說,次采近人精確之語,而唐、宋諸儒之徵實者亦不廢焉。 嘗謂記水之書,自酈道元下,代不乏人,而言山者無成編,乃作萬山綱目六十捲。 又水道提綱補訂二十八卷,宦遊日記一卷,微言管窺三十六卷,醫家指迷一卷。 丁傑,原名錦鴻,字升衢,歸安人。 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官寧波府學教授。 傑純孝誠篤,嘗奔走滇南迎父柩歸葬。 少家貧,就書肆中讀。 肆力經史,旁及說文、音韻、算數。 初至都,適四庫館開,任事者延之佐校,遂與硃筠、戴震、盧文弨、金榜、程瑤田等相講習。 傑為學長於校讎,與盧文弨最相似。 得一書必審定句讀,博稽他本同異。 於大戴禮用功尤深,著有大戴禮記繹。 又易鄭注久佚,宋王應麟裒輯成書,惠棟復有增入。 傑審視兩本,以為多羼入鄭氏易乾鑿度注,又漢書注所雲鄭氏,乃即注漢書之人,非康成。 乃刊其譌,定其是,復摘補其未備,著周易鄭注後定凡十二卷。 胡渭禹貢錐指號為絶學,傑摘其誤甚多。 嘗謂緯書「移河為界,在齊呂填閼八流以自廣」。 河患之棘,由九河堙廢,而害始於齊。 管仲能臣,必不自貽伊戚。 班固敘溝洫志雲:「商竭周移,秦決南涯,自茲距漢,北亡八支。 」則九河之塞,當在秦、楚之際矣。 惠棟尚書大傳輯本,傑以為疏舛,如「鮮度作荊,以詰四方」,誤讀困學紀聞,此謬之甚者。 五行傳文不類,讀後漢書注,始知誤連皇覽也。 傑嘗與翁方綱補正硃彞尊經義考序年月,博採見聞,以相證合。 又與許言彥闡繹墨子上、下經,大有端緒。 方言善本,始於戴震,傑採獲裨益最多,盧文弨以為不在戴下。 漢隷字原考正,錢塘謂得隷之義例。 傑又言字母三十六字不可增並,不可顛倒:見、端、知、邦、非、精、照為孤清,不可增濁聲也;疑、泥、襄、明、微、來、日為孤濁,不可增清聲也;非即邦之輕脣,不可並於專攵;微即明之輕脣,不可並於奉;影為曉之深喉,喻為匣之深喉,曉、匣、影、喻不可顛倒為影、曉、喻、匣也。 所著書有小酉山房文集,嘉慶十二年,卒,年七十。 子授經,嘉慶三年優貢;傳經,六年優貢。 皆能世其家學,有「雙丁」之目。 授經佐其友嚴可均造甲乙丙丁長編,以校定說文。 周春,字松靄,海寧人。 乾隆十九年進士,官廣西岑溪縣知縣。 革陋規,幾微不以擾民,有古循吏風。 以憂去官,岑溪人構祠祀焉。 嘉慶十五年,重赴鹿鳴。 二十年,卒,年八十七。 春博學好古,兩親服闋,年未五十,不謁選。 著十三經音略十三卷,專考經音,以陸氏釋文為權輿,參以玉篇、廣均、五經文字諸書音,字必審音,音必歸母,謹嚴細密,絲毫不假。 他著又有中文孝經一卷,爾雅補註四卷,小學餘論二卷,代北姓譜二卷,遼金元姓譜一卷,遼詩話一卷,選材錄一卷,杜詩雙聲疊韻譜括略八卷。 孫星衍,字淵如,陽湖人。 少與同裡楊芳燦、洪亮吉、黃景仁文學相齊。 袁枚品其詩,曰「天下奇才」,與訂忘年交。 星衍雅不欲以詩名,深究經、史、文字、音訓之學,旁及諸子百家,皆必通其義。 乾隆五十二年,以一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三通館校理。 五十四年,散館,試厲志賦,用史記「如畏」,大學士和珅疑為別字,置三等改部。 故事,一甲進士改部,或奏請留館,又編修改官可得員外,前此吳文煥有成案。 珅示意欲使往見,星衍不肯屈節,曰:「主事終擢員外,何汲汲求人為?」自是編修改主事遂為成例。 官刑部,為法寬恕,大學士阿桂、尚書胡季堂悉器重之。 有疑獄,輒令依古義平議,所平反全活甚眾。 退直之暇,輒理舊業。 洊升郎中。 六十年,授山東兗沂曹濟道。 嘉慶元年七月,曹南水漫灘潰,決單縣地,星衍與按察使康基田鳩工集夫,五日夜,從上遊築堤遏禦之,不果決。 基田謂此役省國家數百萬帑金也。 尋權按察使,凡七閲月,平反數十百條,活死罪誣服者十餘獄。 濰縣有武人犯法,賄和珅門,囑託大吏。 星衍訪捕鞫之,械和門來者於衢。 及回本任,值曹工漫溢,星衍以無工處所得疏防咎,特旨予留任。 曹工分治引河三道,星衍治中段。 畢工,較濟東道、登萊道上下段省三十餘萬。 先是河工分賠之員或得羨餘,謂之扣費,星衍不取,悉以給引河工費。 時曹工尚未合,河督、巡撫亟奏合龍,移星衍任,尋又奏稱合而復開。 開則分賠兩次壩工銀九萬兩,當半屬後任,而司事者並以歸星衍。 星衍亦任之,曰:「吾既兼河務,不能不為人受過也。 」 四年,丁母憂歸,浙撫阮元聘主詁經精舍。 星衍課諸生以經史疑義及小學、天部、地理、算學、詞章,不十年,舍中士皆以撰述名家。 服闋入都,仍發山東,十年,補督糧道。 十二年,權布政使。 值侍郎廣興在省,按章供張煩擾,星衍不肯妄支。 後廣以賄敗,豫、東兩省多以支庫獲罪,星衍不與焉。 十六年,引疾歸。 星衍博極群書,勤於著述。 又好聚書,聞人家藏有善本,借鈔無虛日。 金石文字,靡不考其原委。 嘗病古文尚書為東晉梅賾所亂,官刑部時,即集古文尚書馬鄭注十捲、逸文二卷。 歸田後,又為尚書今古文註疏三十九卷,其序例雲:「尚書古注散佚,今刺取書傳升為注者五家三科之說:一,司馬遷從孔氏安國問故,是古文說;一,書大傳伏生所傳歐陽高、大夏侯勝、小夏侯建,是今文說;一,馬氏融、鄭氏康成雖有異同,多本衛氏宏、賈氏逵,是孔壁古文說:皆疏明出典。 其先秦諸子所引古書說及緯書、白虎通等,漢、魏諸儒今文說、許氏說文所載孔壁古文,注中存其異文、異字,其說則附疏中。 」其意在網羅放失舊聞,故錄漢、魏人佚說為多,又兼采近代王鳴盛、江聲、段玉裁諸人書說。 惟不取趙宋以來諸人注,以其時文籍散亡,較今代無異聞,又無師傳,恐滋臆說也。 凡積二十二年而後成。 其他撰輯,有周易集解十捲,夏小正傳校正三卷,明堂考三卷,考注春秋別典十五卷,爾雅廣雅詁訓韻編五卷,魏三體石經殘字考一卷,孔子集語十七卷,晏子春秋音義二卷,史記天官書考證十捲,建立伏博士始末二卷,寰宇訪碑錄十二卷,金石萃編二十捲,續古文苑二十捲,詩文集二十五卷。 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六。 星衍晚年所著書,多付文登畢亨、嘉興李貽德為卒其業。 亨,原名以田,字恬谿。 初從休寧戴震遊,精漢人古訓之學,尤長於書。 星衍撰尚書今古文註疏,多采亨說,每稱以為經學無雙。 中嘉慶十二年舉人,道光六年,以大挑知縣分發江西,署安義縣。 有兄殺胞弟案,亨執「不念鞠子哀,泯亂倫彞,刑茲無赦」義,不准援赦。 大府怒,將劾之,會歙程恩澤重亨,事乃解。 後補崇義,以積勞卒官,年且八十矣。 著有九水山房文存二卷。 貽德,字次白。 嘉慶二十三年舉人。 館星衍所,相得甚歡。 著春秋左氏解賈服注輯述二十捲。 其書援引甚博,字比句櫛,於義有未安者,亦加駁難。 雖使沖遠復生,終未敢專樹征南之幟而盡棄舊義也。 又有詩考異、詩經名物考、周禮賸義、十七史考異、攬青閣詩鈔、夢春廬詞。 王聘珍,字貞吾,南城人。 自幼以力學聞。 乾隆五十四年,學使翁方綱拔貢成均,為謝啟昆、阮元參訂古籍。 嘗客浙西,與歙淩廷堪論學,廷堪深許之。 為人厚重誠篤,廉介自守。 治經確守後鄭之學,著大戴禮記解詁十三卷、目錄一卷。 其言曰:「大戴與小戴同受業於後倉,各取孔壁古文說,非小戴刪大戴、馬融足小戴也。 禮察、保傅,語及秦亡,乃孔襄等所合藏。 是賈誼有取於古記,非古記采及新書也。 三朝記、曾子,乃劉氏分屬九流,非大戴所裒集也。 」 第3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