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年,字書昌,歷城人。 博學貫通,為時推許。 乾隆三十六年進士,與晉涵同徵修四庫書,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 四十四年,充貴州鄉試副考官。 永年在書館好深沉之思,四部兵、農、天算、術數諸家,鈎稽精義,褒譏悉當,為同館所推重。 見宋、元遺書湮沒者多見采於永樂大典中,於是抉摘編摩,自永新劉氏兄弟公是、公非集以下,凡得十餘家,皆前人所未見者,鹹著於錄。 又以為釋、道有藏,儒者獨無。 乃開借書園,聚古今書籍十萬卷,供人閲覽傳鈔,以廣流傳。 惜永年歿後,漸就散佚,則未定經久之法也。 王念孫,字懷祖,高郵州人。 父安國,官吏部尚書,謚文肅,自有傳。 八歲讀十三經畢,旁涉史鑒。 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鑾,獻文冊,賜舉人。 乾隆四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 升郎中,擢陝西道禦史,轉吏科給事中。 嘉慶四年,仁宗親政,時川、楚教匪猖獗,念孫陳剿賊六事,首劾大學士和珅,疏語援據經義,大契聖心。 是年授直隷永定河道。 六年,以河堤漫口罷,特旨留督辦河工。 工竣,賞主事銜。 河南衡家樓河決,命往查勘,又命馳赴台莊治河務。 尋授山東運河道,在任六年,調永定河道。 會東河總督與山東巡撫以引黃利運異議,召入都決其是非。 念孫奏引黃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暫行無害,詔許之。 已而永定河水復異漲,如六年之隘,念孫自引罪,得旨休致。 道光五年,重宴鹿鳴,卒,年八十有九。 念孫故精熟水利書,官工部,著導河議上下篇。 及奉旨纂河源紀略,議者或誤指河源所出,念孫力辨其譌,議乃定,紀略中辨譌一門,念孫所撰也。 既罷官,日以著述自娛,著讀書雜誌,分逸周書、戰國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記、漢書、漢隷拾遺,都八十二卷。 於古義之晦,於鈔之誤寫,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證,博及萬卷,其精於校讎如此。 初從休寧戴震受聲音文字訓詁,其於經,熟於漢學之門戶,手編詩三百篇、九經、楚辭之韻,分古音為二十一部。 於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亦見及此,其分至、祭、盍、輯為四部,則段書所未及也。 念孫以段書先出,遂輟作。 又以邵晉涵先為爾雅正義,乃撰廣雅疏證。 日三字為程,閲十年而書成,凡三十二卷。 其書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擴充於爾雅、說文,無所不達。 然聲音文字部分之嚴,一絲不亂。 蓋藉張揖之書以納諸說,而實多揖所未知,及同時惠棟、戴震所未及。 嘗語子引之曰:「詁訓之旨,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 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本字,則渙然冰釋。 如因假借之字強為之解,則結夋不通矣。 毛公詩傳多易假借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 至康成箋詩注禮,屢雲某讀為某,假借之例大明。 後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 」又曰:「說經者,期得經意而已,不必墨守一家。 」引之因推廣庭訓,成經義述聞十五卷,經傳釋辭十捲,周秦古字解詁,字典考證。 論者謂有清經術獨絶千古,高郵王氏一家之學,三世相承,與長洲惠氏相埒雲。 引之,字伯申。 嘉慶四年一甲進士,授編修。 大考一等,擢侍講。 歷官至工部尚書。 福建署龍溪令硃履中誣布政使李賡蕓受賕,總督汪志伊、巡撫王紹蘭劾之。 對簿無佐證,而持之愈急。 賡蕓不堪,遂自經。 命引之讞之,平反其獄,罷督撫官。 為禮部侍郎時,有議為生祖母承重丁憂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 會奉使去,持議者遽奏行之。 引之還,疏陳庶祖母非祖敵體,不得以承重論。 緣情,即終身持服不足以報罔極;制禮,則承重之義,不能加於支庶。 請復治喪一年舊例,遂更正。 道光十四年,卒,謚文簡。 同州李惇,字成裕。 乾隆四十五年進士。 惇與同縣王念孫、賈田祖同力於學。 始為諸生,為學使謝墉所賞。 將選拔貢,會田祖卒於旅舍,惇經營殯事,不與試,墉歎為古人。 江籓好詆訶前人,惇謂之曰:「王子雍若不作聖證論以攻康成,豈非醇儒?」其面規人過如此。 著有群經識小八卷,考諸經古義二百二十餘事,多前人所未發。 四十九年,卒,年五十一。 田祖,字稻孫。 諸生。 通左氏春秋,有春秋左氏通解。 宋綿初,字守端,亦高郵人。 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官五河、清河訓導。 邃深經術,長於說詩,著韓詩內傳徵四卷。 又有釋服二卷。 汪中,字容甫,江都人。 生七歲而孤,家貧不能就外傅。 母鄒,授以四子書。 稍長,助書賈鬻書於市,因遍讀經、史、百家,過目成誦,遂為通人。 年二十,補諸生。 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提學使者謝墉,每試別置一榜,署名諸生前。 嘗曰:「餘之先容甫,爵也。 若以學,當北面事之。 」其敬中如此。 以母老竟不朝考。 五十一年,侍郎硃珪主江南試,謂人曰:「吾此行必得汪中為選首。 」不知其不與試也。 中顓意經術,與高郵王念孫、寶應劉台拱為友,共討論之。 其治尚書,有尚書考異。 治禮,有儀禮校本,大戴禮記校本。 治春秋,有春秋述義。 治小學,有爾雅校本,及小學說文求端。 中嘗謂國朝古學之興,顧炎武開其端。 河、洛矯誣,至胡渭而絀。 中、西推步,至梅文鼎而精。 力攻古文者,閻若璩也。 專治漢易者,惠棟也。 凡此皆千餘年不傳之絶學,及戴震出而集其大成。 擬作六儒頌,未成。 又嘗博考先秦古籍三代以上學制廢興,使知古人所以為學者。 凡虞、夏第一,周禮之制第二,周衰列國第三,孔門第四,七十子後學者第五。 又列通論、釋經、舊聞、典籍、數典、世官,目錄凡六。 而自題其端曰:「觀周禮太史雲雲,當時行一事則有一書,其後執書以行事,又其後則事廢而書存。 至宋儒以後,則並其書之事而去之矣。 」又曰:「有官府之典籍,有學士大夫之典籍,故老之傳聞。 行一事有一書,傳之後世,奉以為成憲,此官府之典籍也。 先王之禮樂政事,遭世之衰廢而不失,有司徒守其文,故老能言其事。 好古之君子,憫其浸久而遂亡也,而書之簡畢,此學士大夫之典籍也。 」又曰:「古之為學士者,官師之長,但教之以其事,其所誦者詩書而已。 其他典籍,則皆官府藏而世守之,民間無有也。 苟非其官,官亦無有也。 其所謂士者,非王侯公卿大夫之子,則一命之士,外此則鄉學、小學而已。 自闢雍之制無聞,太史之官失守,於是布衣有授業之徒,草野多載筆之士。 教學之官,記載之職,不在上而在下。 及其衰也,諸子各以其學鳴,而先王之道荒矣。 然當諸侯去籍,秦政焚書,有司所掌,蕩然無存。 猶賴學士相傳,存其一二,斯不幸中之幸也。 」又曰:「孔子所言,則學士所能為者,留為世教。 若其政教之大者,聖人無位,不復以教子弟。 」又曰:「古人學在官府,人世其官,故官世其業。 官既失守,故專門之學廢。 」其書槁草略具,亦未成。 後乃即其考三代典禮及文字訓詁、名物象數,益以論撰之文,為述學內、外篇,凡六卷。 其有功經義者,則有若釋三九,婦人無主答問,女子許嫁而壻死從死及守志議,居喪釋服解義。 其表章經傳及先儒者,則有若周官徵文,左氏春秋釋疑,荀卿子通論,賈誼新書序。 其他考證之文,亦有依據。 中又熟於諸史地理,山川厄要,講畫瞭然,著有廣陵通典十捲,秦蠶食六國表,金陵地圖考。 生平於詩文書翰無所不工,所作廣陵對、黃鶴樓銘、漢上琴台銘,皆見稱於時。 他著有經義知新記一卷,大戴禮正誤一卷,遺詩一卷。 五十九年,卒,年五十一。 中事母以孝聞,左右服勞,不辭煩辱。 居喪,哀戚過人,其於知友故舊,沒後衰落,相存問過於從前。 道光十一年,旌孝子。 中子喜孫,自有傳。 同郡人為漢學者,又有江德量、徐復、汪光爔。 德量,字量殊,江都人。 父恂,好金石文字。 伯父昱,通聲音訓詁之學。 德量少承家學,及長,與汪中友,勵志肄經,學益進。 乾隆四十四年一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改江西道禦史。 居朝多識舊聞,博通掌故。 公餘鍵戶,以文籍自娛。 著有古泉志三十捲。 五十八年,卒,年四十二。 復,字心仲,亦江都人。 通九章算術。 第3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