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繩,字曜北,錢塘人。 增貢生。 家世貴顯,玉繩不志富貴,自號清白士。 嘗語弟履繩曰:「後漢襄陽樊氏,顯重當時。 子孫雖無名德盛位,世世作書生門戶,原與弟共勉之!」故玉繩年未四十,棄舉子業,專心撰著。 其瞥記七卷,多釋經之文,有裨古義。 玉繩尤精乙部書,著史記志疑三十六卷,據經、傳以糾乖違,參班、荀以究同異,錢大昕稱其書為龍門功臣。 著人表考九卷,謂班氏借用禹貢田賦九等之目,造端自馬遷。 史記李將軍傳雲:「李蔡為人在下中。 」其說頗是。 履繩,字處素。 乾隆五十三年舉人。 與兄玉繩相礱錯,有元方、季方之目。 其於眾經中尤精左氏傳,謂隋志載賈逵解詁、服虔解義各數十捲,今俱亡佚。 杜氏參用賈、服,仲達作疏,間有稱引,未睹其全。 亦如馬融諸儒之說,僅存單文只義。 唐以後注左氏者,惟張洽、趙汸最為明晰,大抵詳書法而略紀載。 履繩綜覽諸家,旁采眾籍,以廣杜之所未備,作左通補釋三十二卷。 又有未成者五門:曰廣傳、考異、駁證、古音、臆說。 錢大昕見其書,歎為絶恉。 通說文,下筆鮮俗字。 年四十六,卒。 汪家禧,字漢郊,仁和人。 諸生。 穎敏特異,通漢易,作易消息解。 所著書數十捲,毀於火。 其友秀水莊仲方、門人仁和許乃穀輯其遺文,為東里生燼餘集三卷。 文多說經,粹然有家法。 劉台拱,字端臨,寶應人。 性至孝,六歲,母硃氏歿,哀如成人。 事繼母鍾氏,與親母同。 九歲作顏子頌,斐然成章,觀者稱為神童。 中乾隆三十五年舉人,屢試禮部不第。 是時朝廷開四庫館,海內方聞綴學之士雲集。 台拱在都,與學士硃筠、編修程晉芳、庶吉士戴震、學士邵晉涵及其同郡禦史任大椿、給事中王念孫等交遊,稽經考古,旦夕討論。 自天文、律呂至於聲音、文字,靡不該貫。 其於漢、宋諸儒之說,不專一家,而惟是之求。 精思所到,如與古作者晤言一室而知其意指之所在,比之閻若璩,蓋相伯仲也。 段玉裁每謂「潛心三禮,吾所不如」。 選丹徒縣訓導。 取儀禮十七篇除喪服外各繪為圖,與諸生習禮容,為發明先王製作之精意。 迎兩親學署,雍雍色養,年雖五十,有孺子之慕。 嘗客他所,忽心痛驟歸,母病危甚,乃悉心奉湯藥,衣不解帶者數旬,母病遂愈。 逮丁內外艱,水漿不入口。 既斂,枕苫、啜粥,哭泣之哀,震動鄰里。 居喪蔬食五年,出就外寢,以哀毀過情卒,年五十有五。 與同郡汪中為文章道義交,中歿,撫其孤喜孫,賴以成立。 武進臧庸常以說經之文請益,台拱善之。 恤其窮,周其困,飲食教誨,十七年如一日,庸心感焉。 台拱慕黃叔度之為人,王昶稱其有曾、閔之孝。 著有論語駢枝、經傳小記、國語補校、荀子補註、方言補校、淮南子補校、漢學拾遺、文集,都為端臨遺書凡八卷。 同邑硃彬,字武曹。 乾隆六十年舉人。 彬幼有至行,年十一喪母,哀戚如成人。 長丁父憂,斂葬盡禮,三年蔬食居外。 自少至老,好學不厭。 承其鄉王懋竑經法,與外兄劉台拱互相切磋。 每有所得,輒以書劄往來辨難,必求其是而後已。 於訓詁、聲音、文字之學,用力尤深。 著有經傳考證八卷,禮記訓纂四十九卷,虎觀諸儒所論議,鄭志弟子之問答,以及魏、晉以降諸儒之訓釋,書鈔、通典、禦覽之涉是書者,一以註疏為主,擷其精要,緯以古今諸說。 其附以己意者,皆援據精碻,發前人所未發。 他著有遊道堂詩文集四卷。 道光十四年,卒,年八十有二。 子士彥,吏部尚書,自有傳。 孔廣森,字眾仲,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孫,襲封衍聖公傳鐸之孫,戶部主事繼汾之子。 乾隆三十六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 年少入官,性淡泊,躭著述,不與要人通謁。 告養歸,不復出。 及居大母與父喪,竟以哀卒,時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五。 廣森聰穎特達,嘗受經於戴震、姚鼐之門,經史、小學,沉覽妙解。 所學在公羊春秋,嘗以左氏舊學湮於征南,穀梁本義汨於武子。 王祖遊謂何休志通公羊,往往為公羊疚病。 其餘啖助、趙匡之徒,又橫生義例,無當於經,唯趙汸最為近正。 何氏體大思精,然不無承訛率臆。 於是旁通諸家,兼采左、穀,擇善而從,著春秋公羊通義十一卷,序一卷。 凡諸經籍義有可通於公羊者,多著錄之。 其不同於解詁者,大端有數事:謂古者諸侯分土而守,分民而治,有不純臣之義,故各得紀年於其境內。 而何劭公謂唯王者然後改元立號,經書元年,為託王於魯,則自蹈所雲反傳違戾之失。 其不同一也。 謂春秋分十二公而為三世,舊說「所傳聞之世」,隱、桓、莊、閔、僖也;「所聞之世」,文、宣、成、襄也;「所見之世」,昭、定、哀也。 顏安樂以為:襄公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雲「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又昭公二十七年「邾婁快來奔」,傳雲「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二文不異,同宜一世,故斷自孔子生後,即為「所見之世」,從之。 其不同二也。 謂桓十七年經無夏,二家經皆有夏,獨公羊脫耳。 何氏謂:「夏者陽也,月者陰也,去夏者,明夫人不繫於公也。 」所不敢言。 其不同三也。 謂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天道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 王法者:一曰譏,二曰貶,三曰絶。 人情者:一曰尊,二曰親,三曰賢。 此三科九旨。 而何氏文謚例雲:「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 」又雲:「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又異辭。 」三科六旨也。 又「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 其不同四也。 他如何氏所據間有失者,多所裨損,以成一家之言。 又謂左氏之事詳,公羊之義長,春秋重義不重事。 皆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其為說能融會貫通,使是非之旨不謬於聖人大旨,見自序中。 儀徵阮元謂讀其書始知聖志之所在。 又著有大戴禮記補註十四卷,詩聲類十三卷,禮學卮言六卷,經學卮言六卷,少廣正負術內外篇六卷。 駢體兼有漢、魏、六朝、初唐之勝,江都汪中讀之,歎為絶手。 然廣森不自足,作堂於其居,名曰「儀鄭」,自庶幾於康成。 桐城姚鼐謂其將以孔子之裔傳孔子之學,雖康成猶不足以限之。 惜奔走家難,勞思夭年,不充其志,藝林有遺憾焉。 邵晉涵,字二雲,餘姚人。 乾隆三十六年進士,歸班銓選。 會開四庫館,特詔徵晉涵及歷城周永年、休寧戴震、仁和餘集等入館編纂,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 四十五年,充廣西鄉試正考官。 五十六年,大考遷左中允。 擢侍講學士,充文淵閣直閣事日講起居注官。 晉涵左目眚,清羸。 善讀書,四部、七錄,靡不研究。 嘗謂爾雅者,六藝之津梁,而邢疏淺陋不稱;乃別為正義二十捲,以郭璞為宗,而兼采舍人、樊、劉、李、孫諸家,郭有未詳者,摭他書附之。 自是承學之士,多舍邢而從邵。 尤長於史,以生在浙東,習聞劉宗周、黃宗羲諸緒論,說明季事,往往出於正史之外。 在史館時,見永樂大典采薛居正五代史,乃薈萃編次,得十之八九,復采冊府元龜、太平禦覽諸書,以補其缺。 並參考通鑒長編諸史及宋人說部、碑碣,辨證條系,悉符原書一百五十捲之數。 書成,呈禦覽,館臣請仿劉昫舊唐書之例列於廿三史,刊佈學宮,詔從之。 由是薛史與歐陽史並傳矣。 嘗謂宋史自南渡後多謬,慶元之間,褒貶失實,不如東都有王偁事略也。 欲先輯南都事略,使條貫粗具,詞簡事增,又欲為趙宋一代之志,俱未卒業。 其後鎮洋畢沅為續宋、元通鑒,囑晉涵刪補考定,故其緒餘稍見於審正續通鑒中。 晉涵性狷介,不為要人屈。 嘗與會稽章學誠論修宋史宗旨,晉涵曰:「宋人門戶之習,語錄庸陋之風,誠可鄙也。 然其立身制行,出於倫常日用,何可廢耶?士大夫博學工文,雄出當世,而於辭受取與、出處進退之間,不能無簟豆萬鐘之擇。 本心既失,其他又何議焉!此著宋史之宗旨也。 」學誠聞而聳然。 他著有孟子述義、穀梁正義、韓詩內傳考,並足正趙岐、範甯及王應麟之失,而補其所遺。 又有皇朝大臣謚跡錄、方輿金石編目、輶軒日記、南江詩文槁。 嘉慶元年,卒,年五十有四。 第3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