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小學書有六書論三卷,聲韻考四卷,聲類表九卷,方言疏證十捲。 漢以後轉注之學失傳,好古如顧炎武,亦不深省。 震謂:「指事、象形、諧聲、會意四者為書之體,假借、轉注二者為書之用。 一字具數用者為假借,數字共一用者為轉注。 初、哉、首、基之皆為始,工卩、吾、台、予之皆為我,其義轉相注也。 」又自漢以來,古音浸微,學者於六書之故,靡所從入。 顧氏古音表,入聲與廣韻相反。 震謂:「有入無入之韻,當兩兩相配,以入聲為之樞紐。 真至仙十四韻,與脂、微、齊、皆、灰五韻同入聲;東至江四韻及陽至登八韻,與支、之、佳、咍、蕭、宵、餚、豪、尤、侯、幽十一韻同入聲;浸至凡九韻之入聲,則從廣韻,無與之配。 魚、虞、模、歌、戈、麻六韻,廣韻無入聲,今同以鐸為入聲,不與唐相配。 而古音遞轉及六書諧聲之故,胥可由此得之。 」皆古人所未發。 其測算書原象一卷,迎日推策記一卷,句股割圜記三卷,歷問一卷,古歷考二卷,續天文略三卷,策算一卷。 自漢以來,疇人不知有黃極,西人入中國,始雲赤道極之外又有黃道極,是為七政恆星右旋之樞,詫為六經所未有。 震謂:「西人所雲赤極,即周髀之正北極也,黃極即周髀之北極璿璣也。 虞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蓋設璿璣以擬黃道極也。 黃極在柱史星東南,上弼、少弼之間,終古不隨歲差而改。 赤極居中,黃極環繞其外,周髀固已言之,不始於西人也。 」 震所著典章制度之書未成。 有詩經二南補註二卷,毛鄭詩考四卷,尚書義考一卷,儀經考正一卷,考工記圖二卷,春秋即位改元考一卷,大學補註一卷,中庸補註一卷,孟子字義疏證三卷,爾雅文字考十捲,經說四卷,水地記一卷,水經注四十捲,九章補圖一卷,屈原賦注七卷,通釋三卷,原善三卷,緒言三卷,直隷河渠書一百有二卷,氣穴記一卷,藏府算經論四卷,葬法贅言四卷,文集十捲。 震卒後,其小學,則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之;測算之學,曲阜孔廣森傳之;典章制度之學,則興化任大椿傳之:皆其弟子也。 後十餘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經注問南書房諸臣曰:「戴震尚在否?」對曰:「已死。 」上惋惜久之。 王念孫、段玉裁、孔廣森、任大椿自有傳。 金榜,字輔之,歙縣人。 乾隆二十九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 三十七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 散館後,養痾讀書不復出,卒於家。 師事江永,友戴震,著禮箋十捲,刺取其大者數十事為三卷,寄硃珪,珪序之,以為詞精義核。 榜治禮最尊康成,然博稽而精思,慎求而能斷。 嘗援鄭志答趙商雲:「不信亦非,悉信亦非。 」曰:「斯言也,敢以為治經之大法。 故鄭義所未衷者必糾正之,於鄭氏家法不敢誣也。 」 段玉裁,字若膺,金壇人。 生而穎異,讀書有兼人之資。 乾隆二十五年舉人,至京師見休寧戴震,好其學,遂師事之。 以教習得貴州玉屏縣知縣,旋調四川,署富順及南溪縣事,又辦理化林坪站務。 時大兵征金川,輓輸絡繹,玉裁處分畢,輒篝鐙著述不輟。 著六書音均表五卷。 古韻自顧炎武析為十部,後江永復析為十三部,玉裁謂支、佳一部也,脂、微、齊皆、灰一部也,之、咍一部也,漢人猶未嘗淆借通用。 晉、宋而後,乃少有出入。 迄乎唐之功令,支注「脂、之同用」,佳注「皆同用」,灰注「咍同用」,於是古之截然為三者,罕有知之。 又謂真、臻、先、與諄、文、殷、魂、痕為二,尤、幽與侯為二,得十七部。 其書始名詩經韻譜,群經韻譜。 嘉定錢大昕見之,以為鑿破混沌,後易其體例,增以新加,十七部蓋如舊也。 震偉其所學之精,雲自唐以來講韻學者所未發。 尋任巫山縣,年四十六,以父老引疾歸,鍵戶不問世事者三十餘年。 玉裁於周、秦、兩漢書,無所不讀,諸家小學,皆別擇其是非。 於是積數十年精力,專說說文,著說文解字注三十捲,謂:「爾雅以下,義書也;聲類以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 凡篆一字,先訓其義,次釋其形,次釋其音,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 」又謂:「許以形為主,因形以說音、說義。 其所說義,與他書絶不同者,他書多假借,則字多非本義,許惟就字說其本義。 知何者為本義,乃知何者為假借,則本義乃假借之權衡也。 說文、爾雅相為表裡,治說文而後爾雅及傳註明。 」又謂:「自倉頡造字時至唐、虞、三代、秦、漢以及許叔重造說文,曰‘某聲’、曰‘讀若某’者,皆條理合一不紊。 故既用徐鉉切音,又某字志之曰古音第幾部,後附六書音均表,俾形、聲相為表裡。 始為長編,名說文解字讀,凡五百四十捲。 既乃隱括之成此注。 」玉裁又以:「說文者,說字之書,故有‘讀如’、無‘讀為’,說經、傳之書,必兼是二者。 漢人作注,於字發疑正讀,其例有三:‘讀如’、‘讀若’者,擬其音也,比方之詞;‘讀為’‘讀曰’者,易其字也,變化之詞;‘當為’者,定為字之誤、聲之誤,而改其字也,救正之詞:三者分,而漢注可讀,而經可讀。 」述漢讀考,先成周禮六卷,又撰禮經漢讀考一卷,其他十六卷未成。 儀徵阮元謂玉裁書有功於天下後世者三:言古音一也,言說文二也,言說文二也,漢讀考三也。 其他說經之書,以漢志毛詩經、毛詩古訓傳本各自為書,因釐次傳文,還其舊著,重訂毛詩古訓傳三十捲。 以諸經惟尚書離厄最甚,古文幾亡,賈逵分別古今,劉陶是正文字,其書皆不存。 乃廣蒐補闕,正晉、唐之妄改,存周、漢之駮文,著古文尚書撰異三十二卷。 又錄左氏經文,取鄭注禮、周禮,存古文、今文故書之例,附見公羊、穀梁經文之異,著春秋左氏古經十二卷,而以左氏傳五十凡附後。 外有毛詩小學三十捲,汲古閣說文訂六卷,經韻樓集十二卷。 嘉慶二十年,卒,年八十一。 初,玉裁與念孫俱師震,故戴氏有段、王兩家之學,玉裁少震四歲,謙,專執弟子禮,雖耄,或稱震,必垂手拱立,朔望必莊誦震手劄一通。 卒後,王念孫謂其弟子長洲陳奐曰:「若膺死,天下遂無讀書人矣!」玉裁弟子,長洲徐頲、嘉興沈濤及女夫仁和龔麗正俱知名,而奐尤得其傳,奐自有傳。 鈕樹玉,字匪石,吳縣人。 篤志好古,不為科舉之業,精研文字聲音訓詁。 謂說文懸諸日月而不刊者也,後人以新附淆之,誣許君矣。 因博稽載籍,著說文新附考六卷,續考一卷。 又著說文解字校錄三十捲。 樹玉後見玉裁書,著段氏說文注訂八卷,所駮正之處,皆有依據。 徐承慶,字夢祥,元和人。 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官至山西汾州府知府。 著段注匡謬十五卷,其攻瑕索瘢,尤勝鈕氏之書,皆力求其是,非故為吹求者。 孫志祖,字詒穀,仁和人。 乾隆三十一年進士,改刑部主事,洊升郎中,擢江南道監察禦史,乞養歸。 志祖清修自好,讀經史必釋其疑而後已,著讀書脞錄七卷,考論經、子、雜家,折衷精詳,不為武斷之論。 又家語疏證六卷,謂王肅作聖證論以攻康成,又偽撰家語,飾其說以欺世。 因博集群書,凡肅所剿竊者,皆疏通證明之。 又謂孔叢子亦王肅偽託,其小爾雅亦肅借古書以自文,並作疏證以辨其妄。 幼熟精文選,後乃仿韓文考異之例,參稽眾說,正俗本之誤,為文選考異四卷。 又輯前人及朋輩論說,為文選注補正四卷。 又有文選理學權輿補一卷。 輯風俗通逸文一卷,補正姚之駰輯謝承後漢書五卷。 嘉慶六年,卒,年六十五。 翟灝,字大川,亦仁和人。 乾隆十九年進士,官金華、衢州府學教授。 氵顥見聞淹博,又能搜奇引痺,嘗與錢塘梁玉繩論王肅撰家語難鄭氏,欲搜考以證其譌,因握筆互疏所出,頃刻數十事。 時方被酒,旋罷去,未竟槁,其精力殊絶人也。 著有爾雅補郭二卷,以爾雅郭注未詳、未聞者百四十二科,邢疏補言其十,餘仍闕如,乃參稽眾家,一一備說。 又雲:「古爾雅當有釋禮篇,與釋樂篇相隨。 祭名與講武、旌旂三章,乃釋禮之殘缺失次者。 」又著四書考異七十二卷,皆貫串精審,為世所推。 他著又有家語發覆、通俗篇、湖山便覽、無不宜齋詩文槁。 五十三年,卒。 第3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