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淹通三禮,以歐陽修有周禮官多田少,祿且不給之疑,後人多沿其說,即有辨者,不過以攝官為詞。 乃詳究周制,撰周官祿田考,以辨正歐說。 分官爵數、公田數、祿田數三篇,積算至為精密。 其說自鄭注、賈疏以後,可雲特出。 又撰儀禮小疏一卷,取士冠禮、士昏禮、公食大夫禮、喪服、士喪禮為之疏箋,足訂舊義之譌。 其果堂集十二卷,多訂正經學之文,若周官頒田異同說,五溝異同說,井田軍賦說,釋周官地征等篇,皆援據典核。 又撰春秋左氏傳小疏,尚書小疏,氣穴考略,內經本論。 彤性至孝,親歿,三年中不茹葷,不內寢。 居恆每講求經世之務,所著保甲論,其後吳德旋見之,稱為最善雲。 卒,年六十五。 蔡德晉,字仁錫,無錫人。 雍正四年舉人。 乾隆二年,禮部尚書楊名時薦德晉經明行修,授國子監學正,遷工部司務。 德晉嘗謂橫渠以禮教人,最得孔門博約之旨,故其律身甚嚴。 其論三禮,多前人所未發。 著禮經本義十七卷,禮傳本義二十捲,通禮五十捲。 盛世佐,字庸三,秀水人。 官貴州龍裡知縣。 撰儀禮集編四十捲,集眾解而研辨之,持論謹嚴。 又楊復儀禮圖久行於世,然其說本註疏,而時有並註疏之意失之者,一一是正,至於諸家謬誤,辨之尤詳焉。 江永,字慎修,婺源人。 為諸生數十年,博通古今,專心十三經註疏,而於三禮功尤深。 以硃子晚年治禮,為儀禮經傳通解。 書未就,黃氏、楊氏相繼纂續,亦非完書。 乃廣摭博討,大綱細目,一從吉、凶、軍、嘉、賓五禮舊次,題曰禮經綱目,凡八十八卷。 引據諸書,釐正發明,實足終硃子未竟之緒。 嘗一至京師,桐城方苞、荊谿吳紱質以禮經疑義,皆大折服。 讀書好深思,長於比勘,明推步、鐘律、聲韻。 歲實消長,前人多論之者,梅文鼎略舉授時,而亦疑之。 永為之說,當以恆氣為率,隨其時之高沖以算定氣,而歲實消長勿論,其說至為精當。 其論黃鍾之宮,據管子、呂氏春秋以正淮南子,其論古韻平、上、去三聲,皆當為十三部,入聲當為八部,而三代以上之音,始有條不紊。 晚年讀書有得,隨筆撰記。 謂周易以反對為次序,卦變當於反對取之。 否反為泰,泰反為否,故「小往大來」,「大往小來」,是其例也。 凡曰來、曰下、曰反,自反卦之外卦來居內卦也。 曰往、曰上、曰進、曰升,自反卦之內卦往居外卦也。 又謂兵、農之分,春秋時已然,不起於秦、漢。 證以管子、左傳,兵常近國都,野處之農固不隷於師旅也。 其於經、傳稽考精審多類此。 所著有周禮疑義舉要七卷,禮記訓義擇言六卷,深衣考誤一卷,律呂闡微十捲,律呂新論二卷,春秋地理考實四卷,鄉黨圖考十一卷,讀書隨筆十二卷,古韻標準四卷,四聲切韻表四卷,音學辨微一卷,河洛精藴九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發微、冬至權度、恆氣注歷辨、歲實消長辨、歷學補論、中西合法擬草各一卷,近思錄集注十四卷,考訂硃子世家一卷。 乾隆二十七年,卒,年八十二。 弟子甚眾,而戴震、程瑤田、金榜尤得其傳。 雲、榜自有傳。 瑤田,字易疇,歙人。 讀書好深沉之思,學於江氏。 乾隆三十五年舉人,選授太倉州學正。 以身率教,廉潔自持。 告歸之日,錢大昕、王鳴盛皆贈詩推重,至與平湖陸隴其並稱。 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 同時舉者,推錢大昭、江聲、陳鱣三人,阮元獨謂瑤田足以冠之。 平生著述,長於旁搜曲證,不屑依傍傳注,所著曰喪服足徵記,宗法小記,溝洫疆裡小記,禹貢三江考,九穀考,磬折古義,水地小記,解字小記,聲律小記,考工創物小記,釋草釋蟲小記。 年老目盲,猶口授孫輩成琴音記。 東原戴氏自謂尚遜其精密。 褚寅亮,字搢升,長洲人。 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官至刑部員外郎。 寅亮少以博雅名,心思精鋭,於史書魯魚,一見便能訂其誤謬。 中年覃精經術,一以註疏為歸。 從事禮經幾三十年,墨守家法,專主鄭學。 鄭氏周禮、禮記注,妄庸人群起嗤點之,獨儀禮為孤學,能發揮者固絶無,而謬加指摘者亦尚少。 惟敖繼公集說,多巧竄經文,陰就己說。 後儒苦經注難讀,喜其平易,無疵之者。 萬斯大、沈彤於鄭注亦多所糾駮,至張爾岐、馬駉但粗為演繹,其於敖氏之似是而非,均未能正其失也。 寅亮著儀禮管見三卷,於敖氏洞見其癥結,驅豁其雺霧。 時公羊何氏學久無循習者,所謂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之義,不傳於世,惟武進莊存與默會其解,而寅亮能闡發之,撰公羊釋例三十篇。 謂三傳惟公羊為漢學,孔子作春秋,本為後王製作,訾議公羊者,實違經旨。 又因何劭公言禮有殷制,有時王之制,與周禮不同,作周禮公羊異義二卷,世稱為絶業。 又長於算術,著句股廣問三卷,校正三統術衍刊本誤字甚多,其中月相求六扐之數句,六扐當作七扐;推閏餘所在加十得一句,加十當作加七:皆寅亮說也。 著有十三經筆記十捲,諸史筆記八卷,諸子筆記二卷,名家文集筆記七卷,藏於家。 四十六年,以病告歸,主常州龍城書院八年。 五十五年,卒,年七十六。 盧文弨,字召弓,餘姚人。 父存心,乾隆初舉博學鴻詞科。 文弨,乾隆十七年一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上書房行走。 歷官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讀學士。 三十年,充廣東鄉試正考官。 三十一年,提督湖南學政,以條陳學政事宜,部議降三級用。 三十三年,乞養歸。 文弨孝謹篤厚,潛心漢學,與戴震、段玉裁友善。 好校書,所校逸周書、孟子音義、荀子、呂氏春秋、賈誼新書、韓詩外傳、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獨斷、經典釋文諸善本,鏤板惠學者。 又苦鏤板難多,則合經、史、子、集三十八種而名之曰群書拾補。 所自著書有抱經堂集三十四卷,儀禮註疏詳校十七卷,鍾山劄記四卷,龍城劄記三卷,廣雅釋天以下注二卷,皆使學者諟正積非,蓄疑渙釋。 其言曰:「唐人之為義疏也,本單行,不與經注合。 單行經注,唐以後尚多善本,自宋後附疏於經注,而所附之經注非必孔、賈諸人所據之本也,則兩相齟 矣。 南宋後又附經典釋文於註疏間,而陸氏所據之經注,又非孔、賈諸人所據也,則齟 更多矣。 淺人必比而同之,則彼此互改,多失其真,幸有改之不盡,以滋其齟 ,啟人考核者,故註疏、釋文合刻,似便而非古法也。 」其特識多類此。 文弨歷主江、浙各書院講席,以經術導士,江、浙士子多信從之,學術為之一變。 六十年,卒,年七十九。 文弨校書,參合各本,擇善而從,頗引他書改本書,而不專主一說,故嚴元照詆其儀禮詳校,顧廣圻譏其釋文考證,後黃丕烈影宋刻書,各本同異另編於後,兩家各有宗旨,亦互相補苴雲。 顧廣圻,字千里,元和人。 諸生。 吳中自惠氏父子後,江聲繼之,後進翕然多好古窮經之士。 廣圻讀惠氏書,盡通其義。 論經學雲:「漢人治經,最重師法。 古文今文,其說各異。 若混而一之,則轇轕不勝矣。 」論小學雲:「說文一書,不過為六書發凡,原非字義盡於此。 」 廣圻天質過人,經、史、訓詁、天算、輿地靡不貫通,至於目錄之學,尤為專門,時人方之王仲寶、阮孝緒。 兼工校讎,同時孫星衍、張敦仁、黃丕烈、胡克家延校宋本說文、禮記、儀禮、國語、國策、文選諸書,皆為之劄記,考定文字,有益後學。 乾、嘉間以校讎名家,文弨及廣圻為最著雲。 又時為漢學者多譏宋儒,廣圻獨取先儒語錄,摘其切近者,為遯翁苦口一卷,以教學者。 著有思適齋文集十八卷。 道光十九年,卒,年七十。 錢大昕,字曉徵,嘉定人。 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 十九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大考二等一名,擢右春坊右贊善。 累充山東鄉試、湖南鄉試正考官,浙江鄉試副考官。 大考一等三名,擢翰林院侍講學士。 三十二年,乞假歸。 三十四年,補原官。 入直上書房,遷詹事府少詹事,充河南鄉試正考官。 尋提督廣東學政。 四十年,丁父艱,服闋,又丁母艱,病不復出。 嘉慶九年,卒,年七十七。 第31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