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曉音律,家有明代宗籓所傳唐樂笛色譜,直史館,據以作竟山樂錄四卷。 及在籍,聞聖祖論樂諭群臣以徑一圍三隔八相生之法,因推闡考證,撰聖諭樂本解說二卷,皇言定聲錄八卷。 三十八年,聖祖南巡,奇齡迎駕於嘉興,以樂本解說二捲進,溫諭獎勞。 聖祖三巡至浙,奇齡復謁行在,賜禦書一幅。 五十二年,卒於家,年九十一。 門人蔣樞編輯遺集,分經集、文集二部,經集自仲氏易以下凡五十種,文集合詩、賦、序、記及他雜著凡二百三十四卷。 四庫全書收奇齡所著書目多至四十餘部。 奇齡辨正圖、書,排擊異學,尤有功於經義。 弟子李恭、陸邦烈、盛唐、王錫、章大來、邵廷寀等,著錄者甚眾。 李恭、廷寀自有傳。 邦烈,字又超,平湖人。 嘗取奇齡經說所載裒為聖門釋非錄五卷,謂聖問口語未可盡非雲。 閻若璩,字百詩,太原人。 世業鹽筴,僑寓淮安。 父修齡,以詩名家。 若璩幼多病,讀書闇記不出聲,年十五,以商籍補山陽縣學生員。 研究經史,深造自得。 嘗集陶弘景、皇甫謐語題其柱雲:「一物不知,以為深恥;遭人而問,少有暇日。 」其立志如此。 海內名流過淮,必主其家。 年二十,讀尚書至古文二十五篇,即疑其譌。 沉潛三十餘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作古文尚書疏證八卷。 引經據古,一一陳其矛盾之故,古文之偽大明。 所列一百二十八條,毛奇齡尚書古文冤詞百計相軋,終不能以強辭奪正理,則有據之言先立於不可敗也。 康熙元年,遊京師,旋改歸太原故籍,補廩膳生。 十八年,應博學鴻儒科試,報罷。 崑山顧炎武以所撰日知錄相質,即為改定數條,炎武虛心從之。 編修汪琬著五服考異,若璩糾其謬,尚書徐乾學歎服。 及乾學奉敕修一統志,開局洞庭山,若璩與其事。 若璩於地理尤精審,山川形勢,州郡沿革,瞭如指掌,撰四書釋地五卷,及於人名物類訓詁典制,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據,旁參互證,多所貫通。 又據孟子七篇,參以史記諸書,作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 又著潛丘劄記六卷,毛硃詩說一卷,手校困學紀聞二十捲,因浚儀之舊而駮正箋說推廣之。 又有日知錄補正,喪服異注,宋劉攽、李燾、馬端臨、王應麟四家逸事,博湖掌錄諸書。 世宗在潛邸聞其名,延人邸中,索觀所著書,每進一篇必稱善。 疾革,請移就城外,以大床為輿,上施青紗帳,二十人舁之出,安穩如床簀。 康熙四十三年,卒,年六十九。 世宗遣使經紀其喪,親制詩四章,復為文祭之。 有雲:「讀書等身,一字無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 」僉謂非若璩不能當也。 子詠。 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中書舍人,亦能文。 同時山陽學者,有李鎧、吳玉搢。 鎧,字公凱。 順治十八年進士,補奉天蓋平縣知縣。 康熙十八年,薦應博學鴻儒科試,授翰林院編修,與修明史,洊官內閣學士。 所著有讀書雜述、史斷,王士禎稱為有本之學。 玉搢,字藉五。 官鳳陽府訓導。 著山陽志遺、金石存、說文引經考、六書述部敘考,又著別雅五卷,辨六書之假借,深為有功,非俗儒剽竊所能彷彿也。 惠周惕,字元龍,原名恕,吳縣人。 父有聲,以九經教授鄉裡,與徐枋善。 周惕少從枋遊,又曾受業於汪琬。 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儒科,丁憂,不與試。 三十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散館,改密雲縣知縣,有善政,卒於官。 周惕邃於經學,為文章有榘度,著有易傳、春秋三禮問及硯谿詩文集。 其詩說二卷,謂大、小雅以音別,不以政別。 謂正雅、變雅美刺錯陳,不必分六月以上為正、六月以下為變;文王以下為正、民勞以下為變。 謂二南二十六篇,皆房中之樂,不必泥其所指何人。 謂天子諸侯均得有頌,魯頌非僭,其言並有依據。 清二百餘年談漢儒之學者,必以東吳惠氏為首。 惠氏三世傳經,周惕其創始者也。 子士奇,字天牧。 康熙五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 兩充會試同考官。 聖祖嘗問廷臣,誰工作賦,內閣學士蔣廷錫以王頊齡、湯右曾及士奇三人對。 五十七年,孝惠章皇後升祔禮成,特命祭告炎帝陵、舜陵。 故事,祭告使臣,學士以上乃得開列,士奇以編修與,異數也。 五十九年,充湖廣鄉試正考官,尋提督廣東學政,以經學倡多士,三年之後,通經者多。 又謂:「校官古博士也,校官無博士之才,弟子何所效法?」訪得海陽進士翁廷資,即具疏題補韶州府學教授,部議格不行。 聖祖曰:「惠士奇所舉,諒非徇私,著如所請,後不為例。 」 雍正初,覆命留任。 召還,入對不稱旨,罰修鎮江城,以產盡停工削籍,乾隆元年,復起為侍讀,免欠修城銀,令纂修三禮。 越四年,告歸,卒於家。 士奇盛年兼治經史,晚尤邃於經學,撰易說六卷,禮說十四卷,春秋說十五卷。 於易,雜釋卦爻,以象為主,力矯王弼以來空疏說經之弊。 於禮,疏通古音、古字,俱使無疑似,復援引諸子百家之文,或以證明周制,或以參考鄭氏所引之漢制,以遞觀周制,而各闡其製作之深意。 於春秋,事實據左氏,論斷多采公、穀,大致出於宋張大亨春秋五禮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典核過之。 大學說一卷晚出,「親民」不讀「新民」。 論格物不外本末終始先後,即絜矩之不外上下前後左右,亦能根極理要,又著交食舉隅三卷,琴笛理數考四卷。 子七人,棟最知名。 棟,字定宇。 元和學生員。 自幼篤志向學,家多藏書,日夜講誦。 於經、史、諸子、稗官野乘及七經毖緯之學,靡不津逮。 小學本爾雅,六書本說文,餘及急就章,經典釋文,漢、魏碑碣,自玉篇、廣韻而下勿論也。 乾隆十五年,詔舉經明行修之士,陝甘總督尹繼善、兩江總督黃廷桂交章論薦。 會大學士、九卿索所著書,未及呈進,罷歸。 棟於諸經熟洽貫串,謂詁訓古字古音,非經師不能辨,作九經古義二十二卷。 尤邃於易,其撰易漢學八卷,掇拾孟喜、虞翻、荀爽緒論,以見大凡。 其末篇附以己意,發明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 易例二卷,乃鎔鑄舊說以發明易之本例,實為棟論易諸家發凡。 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為主,而參以鄭康成、宋鹹、幹寶之說,約其旨為注,演其說為疏。 書垂成而疾革,遂闕革至未濟十五卦及序卦、雜卦兩傳,雖為未善之書,然漢學之絶者千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復明。 撰明堂大道錄八卷,禘說二卷,謂禘行於明堂,明堂法本於易。 古文尚書考二卷,辨鄭康成所傳之二十四篇為孔壁真古文,東晉晚出之二十五篇為偽。 又撰後漢書補註二十四卷,王士禎精華錄訓纂二十四卷,九曜齋筆記、松崖文鈔諸書。 嘉定錢大昕嘗論:「宋、元以來說經之書盈屋充棟,高者蔑古訓以訁誇心得,下者襲人言以為己有。 獨惠氏世守古學,而棟所得尤精。 擬諸前儒,當在何休、服虔之間,馬融、趙岐輩不及也。 」卒,年六十二。 其弟子知名者,餘蕭客、江聲最為純實。 蕭客,字古農,長洲人。 撰古經解鈎沉三十捲,凡唐以前舊說,自諸家經解所引,旁及史傳、類書,片語單詞,悉著於錄。 清代經學昌明,著述之家,爭及於古,蕭客是書其一也。 蕭客又撰文選紀聞三十捲,文選音義八卷。 聲自有傳。 陳厚耀,字泗源,泰州人。 康熙四十五年進士,官蘇州府學教授。 大學士李光地薦其通天文、算法,引見,改內閣中書。 上命試以算法,繪三角形,令求中線及弧背尺寸,厚耀具劄以進,皆如式。 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 厚耀學問淵博,直內廷後,兼通幾何算法,於是其學益進。 遷國子監司業,轉左春坊左諭德,以老乞致仕,卒於家。 第3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