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治經,以為非通諸經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亦無由悟傳注之失。 其為學尤精春秋、三禮。 於春秋,則有專傳論世、屬辭比事、原情定罪諸義;於三禮,則有論社、論禘、論祖宗、論明堂泰壇、論喪服諸義;其辨正商、周改月改時,周詩周正及兄弟同昭穆,皆極確實。 宗法十餘篇,亦頗見推衍。 答應扌為謙書,辨治朝無堂,尤為精覈。 根柢三禮,以釋三傳,較宋、元以後空談書法者殊。 然其說經以新見長,亦以鑿見短,置其非存其是,未始非一家之學。 斯大性剛毅,慕義若渴。 明臣張煌言死後棄骨荒郊,斯大葬之南屏。 父執陸符死無後,斯大為葬其兩世六棺。 所著有學春秋隨筆十捲,學禮質疑二卷,儀禮商三卷,禮記偶箋三卷,周官辨非二卷。 康熙二十二年,卒,年六十。 兄斯選,字公擇。 學於黃宗羲。 嘗謂學者須驗之躬行,方為實學。 於是切實體認,知意為心之存主,非心之所發。 理即在氣中,非理先氣後。 涵養純粹,年六十,卒。 宗羲哭之慟,曰:「甬上從遊,能續蕺山之傳者,惟斯選一人,而今已矣!」 斯大子經,字授一。 黃宗羲移證人書院於鄞,申明劉宗周之學。 經侍席末,與聞其教。 及長,傳父、叔及兄言之學,又學於應扌為謙、閻若璩。 康熙四十二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五十年,充山西鄉試副考官。 五十三年,提督貴州學政。 及還,以派修通州城工罄其家。 素工分隷,經乃賣所作字,得錢給朝夕。 晚增補斯大禮記集解數萬言,春秋定、哀二公未畢,又續纂數萬言。 又重修斯同列代紀年,又續纂兄言尚書說、明史舉要,皆先代未成之書。 乾隆初,舉博學鴻詞科,不就。 年八十二,家遭大火,遺書悉焚。 經終日涕洟,自以為負罪先人,踰年卒。 著有分隷偶存二卷。 言,字貞一,斯選兄斯年子。 副榜貢生。 少隨諸父講社中,號精博。 著有尚書說、明史舉要。 嘗與修明史,獨成崇禎長編,故國輔相子弟多以賄求減先人罪,言悉拒之。 尤工古文,同縣李鄴嗣嘗曰:「事古而信,篤志不分,吾不如充宗;粹然有得,造次儒者,吾不如公擇;學通古今,無所不辨,吾不如季野;文章名世,居然大家,吾不如貞一。 吾邑有萬氏,誠天下之望。 」有管村文集。 晚出為五河知縣,忤大吏,論死,子承勛,狂走數千里,裒金五千贖之歸,時稱孝子。 承勛,字開遠。 諸生。 以薦,用為磁州知州。 工詩,有冰雪集。 胡渭,初名渭生,字朏明,德清人。 渭年十二而孤,母沈,攜之避亂山穀間。 十五為縣學生,入太學,篤志經義,尤精輿地之學。 嘗館大學士馮溥邸。 尚書徐乾學奉詔修一統志,開局洞庭山,延常熟黃儀、顧祖禹,太原閻若璩及渭分纂。 渭著禹貢錐指二十捲,圖四十七篇。 謂漢、唐二孔氏,宋蔡氏,於地理多疏舛。 如三江當主鄭康成說;禹貢「達於河」,「河」當從說文作「菏」;「滎波既豬」,當從鄭康成作「播」;梁州黑水與導川之黑水,不可溷為一。 乃博稽載籍,考其同異而折衷之。 山川形勢,郡國分合,道里遠近夷險,一一討論詳明。 又漢、唐以來,河道遷徙,為民生國計所繫,故於導河一章,備考決溢改流之跡,留心經濟,異於迂儒不通時務。 間有千慮一失,則不屑闕疑之過。 又撰易圖明辨十捲,專為辨定圖、書而作。 初,陳摶推闡易理衍為諸圖,其圖本準易而生,故以卦爻反覆研求無不符合。 傳者務神其說,遂歸其圖於伏羲,謂易反由圖而作。 又因繫辭「河圖、洛書」之文,取大衍算數作五十五點之圖,以當河圖;取乾鑿度太乙行九宮法,造四十五點之圖,以當洛書;其陰陽奇偶,亦一一與易相應。 傳者益神其說,又真以為龍馬神龜之所負,謂伏羲由此而有先天之圖。 實則唐以前書絶無一字元驗,而突出於北宋之初,由邵子以及硃子,亦但取其數之巧合,而未暇究其太古以來從誰授受,故易學啟蒙、易本義前九圖皆沿其說。 同時袁樞、薛季宣皆有異論,然宋史儒林傳:易學啟蒙硃子本囑蔡元定創槁,非硃子自撰,晦菴大全集載答劉君房書曰:「啟蒙本欲學者且就大傳所言卦畫蓍數推尋,不須過為浮說。 而自今觀之,如河圖、洛書,亦不免尚有賸語。 」至於本義卷首九圖,為門人所依附,硃子當日未嘗堅主其說。 元陳應潤作爻變義藴,始指諸圖為道家假借。 吳澄、歸有光諸人亦相繼排擊,毛奇齡、黃宗羲爭之尤力。 然皆各據所見抵其罅隙,尚未能窮溯本末,一一抉所自來。 渭則於河圖、洛書,五行、九宮,參同、先天、太極,龍圖,易數鈎隱圖,啟蒙圖、書,先天、後天、卦變、象數流弊,皆引據舊文,互相參證,以箝依託之口。 使學者知圖、書之說,乃修鍊、術數二家旁分易學之支流,非作易之根柢,視禹貢錐指尤為有功經學。 又撰洪範正論五卷,謂漢人專取災祥,推衍五行,穿鑿附會,事同讖緯,亂彞倫攸敘之經,其害一;洛書本文具在洪範,非龜文,宋儒創為黑白之點,方員之體,九十之位,變書為圖,以至九數十數,劉牧、蔡季通紛紜更定,其害二;洪範元無錯簡,王柏、胡一中等任意改竄,其害三。 渭又撰大學翼真七卷,大旨以硃子為主,僅謂格致一章不必補傳,力闢王學改本之誤。 所見切實,視泛為性命理氣之談者,勝之遠矣。 渭經術湛深,學有根柢,故所論一軌於正。 漢儒傅會之談,宋儒變亂之論,掃而除焉。 康熙四十三年,聖祖南巡,渭以禹貢錐指獻行在,聖祖嘉獎,禦書「耆年篤學」四大字賜之,儒者鹹以為榮。 五十三年,卒,年八十有二。 渭子彥升,字國賢。 雍正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山東定陶縣知縣。 著春秋說、四書近是、叢書錄要。 又於樂律尤有心得,著樂律表微八卷。 渭同郡葉佩蓀,字丹穎,歸安人。 亦治古易,不言圖、書,著易守四十捲。 於易中三聖人所未言者不加一字,故曰「守」。 毛奇齡,字大可,又名甡,蕭山人。 四歲,母口授大學即成誦。 總角,陳子龍為推官,奇愛之,遂補諸生。 明亡,哭於學宮三日。 山賊起,竄身城南山,築土室,讀書其中。 順治三年,明保定伯毛有倫以寧波兵至西陵,奇齡入其軍中。 是時馬士英、方國安與有倫犄角,奇齡曰:「方、馬國賊也,明公為東南建義旗,何可與二賊共事?」國安聞之大恨,欲殺之,奇齡遂脫去。 後怨家屢陷之,乃變姓名為王士方,亡命浪遊。 及事解,以原名入國學。 康熙十八年,薦舉博學鴻儒科,試列二等,授翰林院檢討,充明史纂修官。 二十四年,充會試同考官,尋假歸,得痺疾,遂不復出。 初著毛詩續傳三十八卷,既以避仇流寓江、淮間,失其槁,乃就所記憶著國風省篇、詩劄、毛詩寫官記。 復在江西參議道施閏章所與湖廣楊洪才說詩,作白鷺洲主客說詩一卷。 明嘉靖中,鄞人豐坊偽造子貢詩傳、申培詩說行世,奇齡作詩傳詩說駁議五卷,引證諸書,多所糾正。 洎通籍,進所著古今通韻十二卷,聖祖善之,詔付史館。 歸田後,僦居杭州,著仲氏易,一日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書成,託於其兄錫齡之緒言,故曰「仲氏」。 又著推易始末四卷,春秋占筮書三卷,易小帖五卷,易韻四卷,河圖洛書原舛編一卷,太極圖說遺議一卷。 其言易發明荀、虞、幹、侯諸家,旁及卦變、卦綜之法。 奇齡分校會闈時,閲春秋房卷,心非胡傳之偏,有意撰述,至是乃就經文起義,著春秋毛氏傳三十六卷,春秋簡書刊誤二卷,春秋屬辭比事記四卷,條例明晰,考據精核。 又欲全著禮經,以衰病不能,乃次第著昏、喪、祭禮、宗法、廟制及郊、社、禘、祫、明堂、學校諸問答,多發先儒所未及。 至於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各有考證,而大學證文及孝經問,援據古今,辨後儒改經之非,持論甚正。 奇齡淹貫群書,所自負者在經學,然好為駁辨,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詞。 古文尚書自宋吳棫後多疑其偽,及閻若璩作疏證,奇齡力辨為真,遂作古文尚書冤詞。 又刪舊所作尚書廣聽錄為五卷,以求勝於若璩,而周禮、儀禮,奇齡又以為戰國之書。 所作經問,指名攻駁者,惟顧炎武、閻若璩、胡渭三人。 以三人博學重望,足以攻擊,而餘子以下不足齒錄,其傲睨如此。 第3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