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性靜,家居杜門卻掃。 久之,巡撫徐嗣曾請主鼇峰書院,倡明正學。 閩之學者,以安溪李光地、寧化雷鋐為最。 超然輩行稍後,而讀書有識,不為俗學所牽,則後先一揆也。 居喪時,考士喪禮、荀子及宋司馬光、程子、硃子說,並採近代諸儒言論,以正閩俗喪葬之失,著喪禮輯略二卷。 傷不葬其親者惑形家言以速禍,取孟子「掩之誠是」之語,作誠是錄一卷。 他著有焚香錄、觀復錄、晚聞錄。 汪紱,初名烜,字燦人,婺源人。 諸生。 少稟母教,八歲,四子書、五經悉成誦。 家貧,父淹滯江寧,侍母疾累年,十日未嘗一飽。 母歿,紱走詣父,勸之歸。 父曰:「昔人言家徒四壁,吾壁亦屬人。 若持吾安歸?」叱之去。 紱乃之江西景德鎮,畫碗,傭其間。 然稱母喪,不禦酒肉。 後飄泊至閩中,為童子師。 及授學浦城,從者日進。 聞父歿,一慟幾殆,即日奔喪,迎櫬歸。 紱自二十後,務博覽,著書十餘萬言,三十後盡燒之。 自是凡有述作,凝神直書。 自六經下逮樂律、天文、地輿、陣法、術數無不究暢,而一以宋五子之學為歸。 著有易經詮義十五卷,尚書詮義十二卷,詩經詮義十五卷,四書詮義十五卷,詩韻析六卷,春秋集傳十六卷,禮記章句十捲、或問四卷,參讀禮志疑二卷,樂經律呂通解五卷,樂經或問三卷,孝經章句一卷。 其參讀禮志疑多得經意,可與陸隴其書並存。 紱之論學,謂學不可不知要。 然所以得要,正須從學得多後,乃能揀擇出緊要處。 謂易理全在象、數上乘載而來。 謂書歷象、禹貢、洪範須著力去考,都是經濟。 謂詩只依字句吟詠,意味自出。 謂看周禮,須得周公之心,乃於宏大處見治體之大,於瑣屑處見法度之詳。 謂春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 謂「格物」之「格」訓「至」,如書言「格於上下」、「格於皇天」,皆「至到」之義。 上文「致知」字為「推致」,則「格物」為「窮至物理」甚明。 謂「性與天道不可得聞」,直是不可得聞,陸、王家因早聞性天,而未嘗了悟,又果於自信,遺害後人也。 謂周子言「一」,言「無慾」,程子言「主一」,言「無適」,微有不同。 周子所謂「一」者天也,所謂「欲」者人也。 純乎天,不參以人,一者即無慾也。 程子所謂「一」者事也,所謂「適」者心也。 一其心於所事,而不強事以成心,無適之謂一也。 當時大興硃筠讀其書,稱其信乎以人任己,而頡頑古人。 其後善化唐鑒亦稱其功夫體勘精密,由不欺以至誠明。 紱初聘於江,比歸娶,江年二十八矣。 江嘗語諸弟子曰:「吾歸汝師三十年,未嘗見一怒言、一怒色也。 」乾隆二十四年,卒,年六十八。 子思謙,增生,毀卒。 同縣餘元遴傳其學。 元遴,字秀書。 諸生。 著有庸言、詩經蒙說、畫脂集。 姚學塽,字晉堂,歸安人。 性靜介。 孩稚時,見物不取。 父兄坐庭上,久侍立,足不動。 既長,讀書,毅然以身學。 父喪骨毀,感動鄉裡。 嘉慶元年進士,以中書用。 時和珅為大學士,中書於大學士例執弟子禮,學塽恥之,遂歸。 後四年和珅伏誅,始入都任職。 十三年,主貴州鄉試。 歸途聞母憂,痛父母不得躬侍祿養,遂終身不以妻子自隨。 服闋,至京,轉兵部主事,遷職方司郎中。 妻張有婦德,畜一妾請遣侍京寓,不許,乃歸妾父。 妾方氏,十七,曰:「婦人從一者也,吾事有主矣。 」竟不嫁。 學塽居京師四十年,若旅人之厄者,僦僧寺中,霜華盈席,危坐不動。 居喪時有氈帽一,布羔裘一,終身服之,藍褸不改,蓋所謂終身之喪者。 初彭齡掌兵部,請學塽至堂上,躬起肅揖之,學塽亦不往謝。 大學士百齡兼管兵部,屢詢司員姚某何在,欲學塽詣其宅一見之,終不往也。 學塽六十生辰,同裡姚文田貽酒二罌為壽,固辭。 文田曰:「他日以此相報可乎?」乃受之。 學塽之學,由狷入中行。 以敬存誠,從嚴毅清苦中發為光風霽月。 闇然不求人知,未嘗向人講學。 病篤,握其友潘諮手曰:「君勉矣!人生獨知之地,鮮無愧者。 我生平竭蹶,竟如此止。 君亦就衰盡,所得為俟年而已。 」遂逝,年六十有六。 諮,字少白,會稽人。 少卓犖,好獨遊天下奇山水,足跡逾數萬里。 與學爽友善,日求寡過,以無玷古人。 與長民者言,言愛人;與裡老言,言耕鑿樹畜;與士人言,言孝弟忠信。 遇名下士,則告以實行為首務,尤競競於義利之辨。 居惟一被,日兩蔬食。 食有餘,則以給人之困者。 有數人賚金為其母壽,不可返,乃各取少許。 其母知之,怒曰:「汝見僧以如來像丐巿者乎?吾其為像也!」乃謝而盡散之。 著有古文八卷,詩五卷,常語二卷。 唐鑒,字鏡海,善化人。 父仲冕,陝西布政使,自有傳。 鑒,嘉慶十四年進士,改庶吉士。 十六年,授檢討。 二十三年,授浙江道監察禦史。 坐論淮鹽引地一疏,吏議鎸級,以六部員外郎降補。 會宣宗登極,詔中外大臣各舉所知,諸城劉鐶之薦鑒出知廣西平樂府,擢安徽寧池太廣道。 調江安糧道,擢山西按察使。 遷貴州,擢浙江布政使,調江寧,內召為太常寺卿。 海疆事起,嚴劾琦善、耆英等,直聲震天下。 鑒潛研性道,宗尚洛、閩諸賢。 著學案小識,推陸隴其為傳道之首,以示宗旨。 時蒙古倭仁,湘鄉曾國籓,六安吳廷棟,昆明竇垿、何桂珍皆從鑒考問學業,陋室危坐,精思力踐。 年七十,斯須必敬。 致仕南歸,主講金陵書院。 文宗踐阼,有詔召鑒赴闕,入對十五次,中外利弊,無所不罄。 上以其力陳衰老,不復強之服官,令還江南,矜式多士。 鹹豐二年,還湘,卜居於寧鄉之善嶺山,深衣蔬食,泊然自怡。 晚歲著讀易小識,編次硃子全集,別為義例,以發紫陽之藴。 十一年,卒,年八十有四。 曾國籓為上遺疏,賜謚確慎。 著有硃子年譜考異、省身日課、畿輔水利備覽、易反身錄、讀禮小事記等書。 吳嘉賓,字子序,南豐人。 道光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既通籍,尤究心當世利弊。 嘗條陳海疆事宜,上嘉納焉。 二十七年,緣事謫戍軍台,尋釋回。 鹹豐初,以督團兵援郡城功,賞內閣中書。 同治三年。 於本邑三都墟口擊賊遇害,奉旨賜恤,並建專祠。 嘉賓學宗陽明,而治經字疏句釋以求據依,非專言心學者,其要歸在潛心獨悟,力求自得。 尤長於禮,成禮說二卷,自序雲:「小戴記四十九篇,列於學宮。 其高者蓋七十子之微言,下者乃諸博士所摭拾耳。 宋以來取大學、中庸與論、孟列為四書,世無異議;則多聞擇善,固有不必盡同者。 餘獨以禮運、內則、樂記、孔子閒居、表記諸篇,為古之遺言,備錄其文,以資講肄。 其餘論說多者亦全錄之,否則著吾說所以與鄭君別者,以備異同焉。 易曰‘知崇禮卑’,又曰‘謙以制禮’。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古之制禮者上也,上之人能自卑,天下誰敢不為禮者。 先王之禮,行於父子兄弟夫婦養生送死之間,而謹於東西出入升降辭讓哭泣闢踴之節,使人明乎吾之喜怒哀樂,莫敢逾夫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分;而其至約者,則在於安定其志氣而已,故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樂者動於內者也,禮者動於外者也。 夫禮、樂不外乎吾身之自動,而奚以求諸千載而上不可究詰之名物象數也乎?」其大旨蓋如此。 他著有喪服會通說四卷,周易說十四卷,書說四卷,詩文集十二卷。 與嘉賓同時而專力於學者,有劉傳瑩。 第3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