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佑,字介祺。 父延善,邑諸生,尚氣誼。 當明末,散萬金產結客。 有子三,長餘恪,季餘嚴,餘佑其仲也。 明亡,延善率三子與雄縣馬魯建義旗,傳檄討賊。 時容城孫奇逢亦起兵,共恢復雄、新、容三縣,斬其偽官。 順治初,延善為仇家所陷,執赴京。 餘恪揮兩弟出,為復仇計,獨身赴難,父子死燕巿。 餘嚴夜率壯士入仇家,殲其老弱三十口。 名捕甚急,上官有知其枉者,力解乃免。 餘佑隱易州之五公山,自號五公山人。 嘗受業於孫奇逢,學兵法,後更從奇逢講性命之學。 隱居教授,不求聞達。 教人以忠孝,務實學。 卒,年七十。 李來章,字禮山,襄城人。 生有神識。 嘗觀石工集庭中斷石,展轉弗合,語之曰:「去宿土,當自合。 是即吾學人心、道心之謂。 」聞者異之。 工詩古文辭。 康熙十四年舉人。 嘗學於魏象樞,魏戒之曰:「欲除妄念,莫如立志。 」來章因作書紳語略,其持論以不背先儒有益世用為主。 再學於孫奇逢、李顒。 時奇逢講學百泉,來章與冉覲祖諸人講學嵩陽,兩河相望,一時稱極盛焉。 再主南陽書院,作南陽學規、達天錄以教學者,士習日上。 尋以母老謝歸。 重葺紫雲書院,讀書其中,學者多自遠而至。 母病目,來章每夙興舌舐之,目復明。 謁選廣東連山縣。 連山民僅七村,丁只二千。 外瑤戶大排居五,小排一十有七,數且盈萬人。 重山衤復嶺,瘦石巉削,田居十分之一。 瑤或負險跳樑。 來章慨然曰:「瑤異類,亦有人性,當推誠以待之。 」乃仿明王守仁遺意,日延耆老問民疾苦,招流亡,勸之開墾,薄其賦。 復深入瑤穴,為之置約延師,以至誠相感。 創連山書院,著學規,日進縣人申教之。 而瑤民之秀者,亦知鄉學,誦讀聲徹岩穀。 學使者交獎曰:「忠信篤敬,蠻貊信可行矣。 」行取,授兵部主事,監北新倉,革運官餽遺。 旋引疾歸。 大學士田從典、侍郎李先復交章以實學可大用薦,得旨徵召,不出。 年六十八,卒。 所著有禮山園文集、洛學編、連陽八排瑤風土記、衾影錄。 冉覲祖,字永光,先賢鄆國公裔。 元末有為中牟丞者,因家焉。 康熙二年,鄉試第一。 杜門潛居,爰取四書集注研精覃思二十年。 章求其旨,句求其解,字求其訓,身體心驗,訂正群言,歸於一是,名曰玩注詳說。 遞及群經,各有專書,兼采漢儒、宋儒之說。 十八年,開博學鴻儒科,巡撫將薦之,欲一見覲祖。 覲祖曰:「往見,是求薦也。 」堅不往。 少詹事耿介延主嵩陽書院,與諸生講孟子一章,剖析天人,分別理欲,眾皆悚聽。 三十年,成進士,選庶吉士。 三十三年,授檢討。 是歲聖祖遍試翰林,禦西暖閣,詢家世籍貫獨詳,有「氣度老成」之褒。 越日,賜宴瀛台,上獨識之,曰:「爾是河南解元耶?」蓋以示優異也。 尋告歸。 卒,年八十有二。 竇克勤,字敏修,柘城人。 聞耿介傳百泉之學,從遊嵩陽。 六年,鄉舉至京師,謁睢州湯斌。 一夕,請業,斌謂師道不立,由教官之失職。 勸克勤就教職,選泌陽教諭。 泌陽地小而僻,人鮮知學,克勤立五社學,月朔稽善過而勸懲之。 暇則齋居讀書,雖饘粥不繼,晏如也。 康熙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丁母憂歸,服除,授檢討。 一日,聖祖命諸翰林作楷書,克勤書「學宗孔、孟,法在堯、舜,而其要在慎獨」十四字以進,聖祖覽而器之。 尋以父老乞歸。 嘗於柘城東郊立硃陽學院,倡導正學。 中州自夏峰、嵩陽外,硃陽學者稱盛。 卒,年六十四,著有孝經闡義。 李光坡,字耜卿,安谿人,大學士光地之弟也。 生五歲,與伯叔兄弟俱陷賊壘。 既脫難後,受學家庭,宗尚宋儒及鄉先正蒙引存疑諸書。 次第講治十三經,濂、洛、關、閩書,旁及子、史。 質不甚敏,以勤苦致熟。 論學主程、硃,論易主邵子,兼取揚雄太玄,發明性理,以闡大義。 壯歲專意三禮,以三禮之學至宋而微,至明幾絶,儀禮尤世所罕習,積四十年,成三禮述注六十九卷,以鄭康成為主,疏解簡明,不蹈支離,亦不侈奧博,自成一家言。 其兄光地嘗著周官筆記一篇,光地子鐘倫亦著周禮訓纂二十一卷,皆標舉要旨,弗以考證辨論為長,與光坡相近,其家學如是也。 光坡家居不仁,康熙四十五年,入都,與其兄光地講貫。 著性論三篇,辨論理氣先後動靜,以訂近儒之差。 及歸,光地貽以詩曰:「後生茂起須家法,我老棲遲望子傳。 」其惓惓於光坡如此。 光地嘗論東吳顧炎武與光坡皆數十年用心經學,精勤不輟,卓然可以傳於後雲。 光坡天性至孝,父病篤,炷香焚掌叩天以祈延壽,病果愈。 及舉孝廉方正,有司將以光坡應選,而光坡寢疾矣。 卒,年七十有三。 又有皋軒文編。 鍾倫,字世得。 康熙三十二年舉人。 初受三禮於光坡,又與宣城梅文鼎、長洲何焯、宿遷徐用錫、河間王之鋭、同縣陳萬策等互相討論,其學具有本原。 未仕而卒。 莊亨陽,字復齋,靖南人。 康熙五十七年進士,知山東濰縣。 母就養,卒於途。 歸而廬墓三年,自是未嘗一日離其父。 乾隆初元,禮部尚書楊名時薦士七人,亨陽與焉,授國子監助教。 當是時,上方鄉用儒術,尚書楊名時、孫嘉淦,大學士趙國麟鹹以耆壽名德領太學事,相與倡明正學。 六堂之長,則亨陽與安溪官獻瑤、無錫蔡德晉等,皆一時之俊。 每朔望謁夫子,釋菜禮畢,六堂師登講座,率國子生以次執經質疑。 旬日則六堂師分占一經,各於其書齋會講南北學,弦誦之聲,夜分不絶。 都下號為「四賢、五君子」。 遷吏部主事,外補德安府同知,擢徐州府。 徐仍歲水災,亨陽相川澤,諮耆民,具方略,請廣開上遊水道,以泄異漲,且告石林可危。 未及施工而石林決,沛縣城將潰,民竄逃。 亨陽駕輕舠行告父老曰:「太守來,爾民何往?」親率眾堵築,七日夜城完。 在徐三年,兩遇大荒,勤賑事,幾不暇眠食。 九年,遷按察司副使,分巡淮徐海道。 亨陽通算術,及董河防,推究高深測量之宜,上書當路,大略謂:「淮、徐水患,在壅毛城鋪而徐州壞,壅天然減水壩而鳳、潁、泗壞,壅車邏、昭關等壩而淮、揚之上下河皆壞。 宜開毛城鋪以注洪澤湖,則徐州之患息;開天然壩以注高、寶諸湖,則上江之患息;開三壩以注興、鹽之澤,則高、寶之患息;開範公堤以注之海,則興、鹽、泰諸州、縣之患息。 」當路者頗韙其言,而未能用。 京察,大臣當自陳。 高宗命自陳者各舉一人自代。 內閣學士李清植舉亨陽,時論以為允。 勘淮海災過勞,以羸疾卒。 卒之日,淮海諸氓罷巿奔走,樹幟哭而投賻。 訥親巡江南,監司皆鞾袴跪迎,亨陽獨長揖,訥責問,曰:「非敢惜此膝於公,其如會典所無何?」訥默然。 亨陽出巡,屬吏循故事餽殽,然一切勿拒,曰:「物以烹飪,卻之是暴天物而違人情也。 」所從仆皆自飲其馬,或犒之,跽而辭曰:「公視奴輩為兒子,不告而受,於心不安。 告公,公必命辭,是仍虛君惠也。 」強之,皆伏地,誓指其心。 其感人如此。 官獻瑤,字瑜卿,安溪人。 執業於漳浦蔡世遠、桐城方苞,稱高足弟子。 亦以楊名時薦,補助教。 甫入學,上事宜六條於其長。 乾隆四年進士,選庶吉士,充三禮館纂修,授編修。 九年,典試浙江。 尋提督廣西、陝甘學政,遷洗馬。 在關中求得宋張載二十餘代孫,囑其邑學官教之。 識韓城王傑於諸生,以為大器,果如其言。 獻瑤少孤,事母孝。 自陝甘任滿歸,乞侍養。 奉母二十餘載,母年九十乃終。 撫愛諸子弟,修大小宗祠,增祭器,考禮經,遵時制以定儀式,立鄉規以教宗人,置義租以恤親族之貧者。 卒,年八十。 著讀易偶記三卷,尚書偶記三卷,尚書講槁,思問錄一卷,讀詩偶記二卷,周官偶記二卷,儀禮讀三卷,喪服私鈔並雜記一卷,春秋傳習錄五卷,孝經刊誤一卷,文集十六卷,詩集二卷。 王懋竑,字子中,寶應人。 少從叔父式丹學,刻勵篤志,精研硃子之學,身體力行。 康熙五十七年成進士,年已五十一。 乞就教職,補安慶府學教授。 雍正元年,以薦被召引見,授翰林院編修,在上書房行走。 二年,以母憂去官,特賜內府白金為喪葬費。 懋竑素善病,居喪毀瘠,服闋就職。 旋以老病乞歸,越十六年卒。 第3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