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鼎亨,字鎮雄,山東招遠人。 同治四年進士,即用知縣,發江西,署瑞昌。 地瘠而健訟,鄉愚輒因之破家。 捕訟師及猾吏數人,繩以法。 因事詣鄉,使胥役盡隨輿後,返則令居前而己殿之,未嘗以杯勺累民。 調署德化,懲防軍之陵民者,境內肅然。 修瀕江堤塘,費省工速。 德化、瑞昌、黃梅三邑民爭蘆洲,累歲相鬥殺。 鼎亨諭解之,建台於鬥所,官吏誓不私,民皆悅服。 白鶴鄉人叔與侄爭田,即樹下諭解,遂悔悟如初。 旱,蝗起,徒步烈日中,掩捕經月,露宿禱神,得雨,蝗皆死。 歷署新昌、彭澤,皆有實政。 上官以為賢,調補新建。 附省首邑,官斯者多昕夕伺上官,不遑治民事。 鼎亨先與上官約,屏酬應,親聽斷,民歌頌之。 尋調鄱陽,值大水,發賑親勘給印票,盡除侵蝕舊習。 次年,復災,跣足立沮洳中,濕疾遍體,十閲月。 常小舟行駭浪中,屢瀕於危,深夜返署理訟牘。 侍郎彭玉麟巡江過境,寄書巡撫曰:「某所至三江五湖數千里,未見堅剛耐苦如冷知縣者也。 」 歷官十年,食無兼味,妻子衣履皆自製。 以廉率下,胥吏幾無以為生。 俸入輒捐為地方興利,訓士以氣節為先。 鄱陽俗好鬥,鼎亨曰:「化民有本,未教而殺之,非義也。 」以孝經證聖祖聖諭廣訓為淺說,婦孺聞之皆感動。 治教案必持平,屢遇民、教齟 事,桀黠者欲藉以鼓眾毀教堂,慮遺禍好官而止,蓋有以感之。 光緒十年,擢南昌府同知,巡撫潘霨疏薦入覲,遂乞歸,卒於家。 孫葆田,字佩南,山東榮成人。 同治十三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改知縣,銓授安徽宿松。 勤政愛民,日坐堂皇,妻紡績,室中蕭然如寒士。 調合肥,大學士李鴻章弟子之傔人橫於鄉,以逼債毆人死。 葆田檢驗屍傷,觀者數萬人,恐縣令為豪強迫脅驗不實。 葆田命仵作曰:「敢欺罔者論如律。 」得致命狀,人皆歡噪,謂包龍圖復出,讞遂定。 有禦史劾葆田誤入人死罪,詔巡撫陳彞按之,卒直原讞。 葆田遂自免歸,名聞天下。 逾數年,安徽將清丈民田,巡撫福潤疏調葆田主其事,辭不赴。 貽書當事,言清丈病民,陳:「清賦之要,熟地報荒者,當寬其既往,限年墾複。 平歲報災者,當警其將來,分年帶徵。 弊自可除,無事紛擾。 」時以為名言。 葆田故從武昌張裕釗受古文法,治經,實事求是,不薄宋儒。 歷主山東、河南書院,學者奉為大師。 巡撫張曜疏陳其學行,賜五品卿銜。 中外大臣迭薦之,詔徵,不出。 宣統元年,卒,年七十。 柯劭憼,字敬儒,山東膠州人。 光緒十五年進士,即用知縣。 亦官安徽,署貴池,補太湖。 貴池自粵匪亂後,地丁冊為吏所匿,託言已毀。 徵賦由吏包納,十不及四五,而浮收日甚,民苦之。 劭憼知其弊,令花戶自封投櫃,吏百計撓之,不為動。 民輸將恐後,增收銀二萬餘兩,民所節省數且倍。 巡撫鄧華熙初聽浮言將奏劾,總督劉坤一曰:「柯令,皖中循吏,奈何登於彈章?」華熙悟,遂疏薦送覲,晉秩直隷州。 劭憼為治清簡,斷獄明決,所至民愛戴。 亦績學,善為古今體詩。 時與葆田並稱儒吏。 塗官俊,字劭卿,江西東鄉人。 光緒二年進士,截取知縣,發陝西,署富平、涇陽、長安諸縣。 補宜君,山邑地瘠民樸,官此者多不事事。 官俊勸農桑,興水利,成稻田數百畝。 躬巡阡陌,與民絮語如家人。 調涇陽,歷官皆有聲。 凡兩任涇陽,政績尤著。 初至,值回亂後,清積訟千餘,庶政以次規復,期年而改觀。 龍洞渠,故白渠也,官俊倡言開濬,眾議以工钜為難,獨毅然為之。 由梯子關而下,水量增三分之一,復於清冶河畔修復廢渠二,水所不至者,勸民鑿井以濟之。 先後增井五百有餘,無旱憂。 涇民多逐末,不重蓋藏,義倉無實儲。 官俊謂積穀備荒,莫善於年出年收。 躬詣各鄉勸諭捐穀,嚴定收放之法,民感其誠,輸納恐後,倉皆充實。 十九年,旱荒,全活凡數萬人。 編保甲,捕盜賊,地方靖謐。 官俊故績學,立賓興堂,置性理、經濟有用之書,日與諸生講習。 增義塾,定課程,親考校之。 凡有利於民者,為之無不力。 二十年,卒。 疾篤時,猶強起治事,捐俸千金以恤孤貧。 民為祠,歲時祀之。 陳文黻,湖南長沙人。 以諸生入貲為通判。 同治間,從軍,積功晉同知,留陝西。 光緒七年,署鄠縣知縣,以教化為先,政平訟理。 九年,授留壩同知。 獄舊有棗茨,經費歲徵之民,文黻革之。 境內無質庫,貧民稱貸,盤剝者要重息。 文黻設裕民公所,貸民錢,息以十一,取其贏以備公用,民便之。 境山多於田,無物產以資生。 乃周歷山穀,辨其土宜,作種橡說及山蠶四要,遍諭鄉民。 頒給樹秧蠶種,募工導之。 絲成,制機教織,設局收買,重其值以招之。 又購紫陽茶種,課之樹藝,於是地無棄利。 俗素樸陋,歲科試附鳳縣額,每試或不得一人。 建書院、義塾,置書籍,延高才者為之師。 數年之後,橫舍彬彬,遂請奏設學,建官置額。 谿河多壅閼,橫溢為患。 陳開河策,未果行,值水猝發,已逾報災例限,便宜開倉賑之。 跋涉沮洳,勞疾不輟。 煮粥賑近郊,多所全活。 久之,流民坌集,復申開河議,以工代賑,不得請。 則因其眾治道路,濬溝渠,出私錢給值,負累至數千緡,民感其德。 介萬山中,林穀深阻,奸民狙伏行劫,或掠婦孺賣境外。 文黻密圖其處示捕役,時復微服跡之,多就擒治。 實行保甲,於民戶職業、田產、丁口、年歲、婚嫁,載冊不厭煩瑣。 及賑饑,稽之冊,如家至戶覿,訴訟亦莫敢欺,事益簡焉。 民有殺子婦匿其屍者,母家以無左驗,不得直。 文黻偶行山徑,群鴉噪於前,索而得之,一訊具服,人以為神。 十八年,調署潼關,未任,卒。 李素,字少白,雲南保山人。 同治六年舉人。 光緒初,授陝西商州直隷州知州。 值州境歉收,饑民聚掠。 時山西大祲,商州為轉運要衝。 素招民運賑糧,使饑者得食。 集貲數萬緡,購籽糧散給。 設粥廠十餘所,災後倉儲一空,捐穀萬石。 六年,大水,加意撫卹,災不為害。 州城濱丹河,遇盛漲則負郭田廬漂沒,城中亦半為澤國。 素創築石堤二百餘丈,城門月堤十餘丈,遂無水患。 開州東隷花河山路三十餘裡、州西麻蒦嶺山路二十餘裡,行旅便之。 擴充商山書院,延碩儒課士,設義塾三十餘區,弦誦聞於比戶。 陋規病民者悉除之。 每歲寒冬,出私錢給孤寡。 緝捕籌經常之費。 綠營餉薄,歲資助之。 凡賑饑、積穀、築堤、修城、興學,莫不以钜貲倡。 一署同州知府。 先後在官十八年,兩舉卓異。 以病免歸,卒。 士民感之,多私祠祀焉。 張楷,字仲模,湖北蘄水人。 同治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至侍講。 光緒初,疏論伊犁事,又請撤銷總兵周全有恤典,為時所稱。 八年,出為浙江金華知府。 永康山中七堡、八堡,地險僻,盜藪也。 楷設方略,捕誅匪首蔣元地,移縣丞駐山麓,獷俗一變。 父憂去,服闋,補山西汾州。 汾陽、平遙兩縣瀕河,鄉民冬令攔河築堰,引水灌田,水不得暢流。 夏秋漲溢,各築護堤。 以鄰為壑,輒械鬥蔓訟。 楷禁築攔河堰,濬引渠以泄水,患紓而訟息。 以南方戽水法導民,使開稻田,植桑課蠶。 有山曰黑煙,與交山葫蘆峪相連,匪徒窟穴其間,偵其姓名,掩捕盡獲之。 治汾州七年,考績為山西最。 調太原,未任,母憂去。 服闋,補河南府。 鞏、洛之間素多盜,捕治巨魁,椎埋斂跡。 治獄多平反。 調開封。 二十五年,畿輔拳匪亂起,大河南北,群情洶洶,大吏持重不敢決。 楷力陳邪教不可信,外釁不可開。 揭示:「義和團既號義民,謂能避槍砲。 令詣城外空營候試,以槍擊果不入,編伍充兵。 」奸民不得逞。 聯軍入都,潰兵南下,楷創議守河。 自汜水迄蘭儀,嚴稽渡口,凡持械之士,悉阻之不令入城,屬境安堵。 論者謂微楷之堅定,中原禍未艾也。 事定,開缺,以道員候補。 三十年,卒。 第30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