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署蘇松太道,尋攝布政使事,大吏交章薦。 十六年,高宗南巡,禦舟左右輓行,名嘏須纖。 大業語從臣,除道增纖必病民,非所以宣上德意,遂改單纖。 會積雨,治吳江帳殿未就,總督劾大業觀望。 及乘輿至,則供備已具,然大業卒因左遷。 尋授河南開封知府,屬縣封丘民被控侵佔田畝,及勘丈,非侵佔,而畝浮於額。 大業考志乘,河南賦則,自明萬曆改並,中地十畝,作上地七畝;下地十畝,作上地三畝。 上官以昔為下則,今則膏腴,議加賦。 大業曰:「此河沖淤積,百姓以墳墓田廬所易之微利也。 今日為退灘淤地,異日即可為沙壓水沖。 冬春播種,夏秋之收穫不可知。 上年河決,屋宇未盡葺,流亡未盡復,遽增歲額,何以堪?」旋從部議試種三年,次年果沒入水,乃止。 未幾,以河溢,降江南六安州知州,又以盜案鎸級。 引見,再還江南,署江寧府。 二十八年,授徐州知府,府城三面瀕黃河,西北隅尤當沖,雖有重堤,恃韓家山埽為固。 大業按視得蘇公舊堤,起城西雲龍山,迄城北月堤,長三里,湮為民居,復其舊。 越歲,韓家山埽幾潰,民恃此堤以無恐。 復濬荊山橋河,於水利宣洩,規畫盡善。 治徐七年,間有水患,不病民。 三十四年,坐妖匪割辮事罷職,謫戍軍台,數年卒。 大業所至以勸學為務,因黃陂二程子祠建義學,葺睢州洛學書院,集諸生親為之師焉。 周克開,字乾三,湖南長沙人。 乾隆十二年舉人。 十九年,以明通榜授甘肅隴西知縣。 調寧朔,縣屬寧夏府,並河有三渠,曰漢來、唐延、大清,皆引河入渠灌田。 唐延渠所經地多沙易漫,克開治之使深狹,又頗改其水道,渠行得安。 渠有石竇,泄水於河,以備旱澇,民謂之暗洞。 時暗洞崩塞,渠水不行,上官欲填暗洞而竭唐延入漢來,以便寧夏縣之引河,寧夏利而寧朔必病。 克開恐夏、秋水盛無所宣洩,時新水將至,不可待。 克開請五日為期,取故渠及廢閘之石,晝夜督工,五日而暗洞復,兩縣皆利。 大清渠長三十餘裡,鑿自康熙間,久而石門首尾壞,民失其利,克開亦修之,皆費省而工速。 再以卓異薦,擢固原知州,父憂去。 服闋,補洮州。 尋擢貴州都勻知府。 從總督吳達善、侍郎錢維城治貴州逆苗獄,用法有失當者,力爭無少遜。 調貴陽,亦以強直忤巡撫宮兆麟,因公累解職。 引見,復授山西蒲州知府,調太原。 清釐積獄,修復風峪山堤堰,障山潦,導之入汾,民德之。 擢江西吉南贛寧道,署布政使,以王錫侯書案被議。 高宗知其賢,發江南,以同知用。 會南巡,克開署江寧府,迎駕,授江西九江知府,尋擢浙江糧儲道。 時巡撫王亶望貪黷,屬吏多重徵以奉上官。 克開至,誓不取一錢,請於巡撫,約與之同心。 亶望姑應之,心厭克開,乃奏克開才優,請移治海塘,於是調杭嘉湖道。 會改建海岸石塘,總督欲徙柴塘近數百丈以避潮,克開曰:「海與河異,讓之則潮必益侵,無益也。 」乃止。 年餘,以督工勞瘁卒。 克開在寧朔治水績最著,生平治獄多平反。 禮儒士,嘗以私錢興書院。 歿無餘貲,天下稱清吏。 當時守令以興水利著者,又有鄭基、康基淵、言如泗,後有周際華。 基,字築平,廣東香山人。 以諸生入貲為知縣。 乾隆間銓授安徽鳳台縣,東鄉有通川三:曰黑濠,曰濕泥,曰裔溝。 匯潁上、蒙城諸縣水以達淮,歲久盡湮,秋潦輒成巨浸。 侍郎裘曰修奉使治淮、潁諸水,獨不及鳳台。 基具牘陳利害及工事甚悉,曰修允其請。 基察土宜,穿故渠,三河交暢。 釃上遊諸水以通淮流,不逾時工成。 魯松灣地遠淮而卑,頻患潦,捐俸倡築堤障,遂成膏腴。 調定遠,舉卓異,擢壽州知州。 安豐塘,古芍陂也。 塘圮,基審覈舊制,繕復之,為水門三十六,為閘六,為橋一。 其旁則為堨、為堰、為圩,啟閉以時,汙萊盡闢。 嘗循行阡陌,見沙地磽確多不治,教民種薯蕷,佐菽麥,俾無曠土。 壽州不知蠶織,而地多椿樗,可飼蠶。 購蠶種,教民飼之,農桑並興。 其後遇旱,獨鳳台、壽州秋成稔於他縣,以水利修也。 遷泗州直隷州知州。 賑水災,饑而不害。 擢江蘇淮安知府,淮安為眾水所聚,於城東濬澗市河,於北開漁濱山字河,於西開護城河,壅滯悉通,民便之。 基博覽前史,於河渠水利圖經,丹鉛殆遍,施行輒有成效。 乾隆四十一年,擢江南守巡道,命甫下而卒。 基淵,字靜溪,山西興縣人。 乾隆十七年進士,歸班銓授河南嵩縣知縣。 舊傍伊水有渠十一,久湮絶。 基淵按行舊址,勸民修復。 山澗諸流可引溉者,皆為開渠。 渠身高下不一者,分段設閘以蓄泄之。 田高渠下者,則教為水車引溉。 凡開新、舊渠十八,灌田六萬二千餘畝。 巡撫上其事,優詔議敘,尋以憂去。 服闋,授甘肅鎮原,調皋蘭,擢肅州直隷州知州。 洪水渠岸峻易崩,基淵度勢於南石岡引鑿渠口,以避衝陷之害。 野豬溝有荒田,無水久廢。 基淵詢訪耆舊,加寬柳樹閘龍口,別開子渠。 界荒田為七區,招民佃種,區取租十二石,給各社學,名曰新文渠。 州東南九家窯,鑿山後渠開屯田,舊駐州判主之,久之田益薄瘠,民租入不足支官役;基淵請汰州判,改屯升科,為籌歲修費,民於是有恆產。 基淵治官事如家事,博求利病。 在嵩縣,植桑教蠶,出絲甲於他邑。 以無業之地,建社學三十二所。 在肅州,開郊外廢灘,種楊十餘萬株。 遍諭鄉堡種樹,薪樵取給,建社學二十一所。 又於金佛、清水兩鄉建倉,以免徵糧借囤民房之累。 革番、民採買需索,皆有實惠。 四十四年,擢江西廣信知府,卒於官。 如泗,字素園,江蘇昭文人,言子七十五世孫。 乾隆三年,高宗臨雍,如泗以賢裔陪祀,賜恩貢生,充正黃旗官學教習。 十四年,銓授山西垣曲知縣,城濱黃河,修石堤以捍水。 亳河故有數渠,復於上遊濬之,分以溉田,民稱「言公渠」。 調聞喜,涑水湍急,舊渠多圮,別濬新渠,食其利者五村。 舉卓異,擢保德直隷州知州。 新疆軍興,徵調過境,值歉歲,如泗經畫曲當,民無所累。 陝西巡撫明德聞其能而薦之,乞養歸。 父喪除,補解州。 白沙河在城南,地如建瓴,南決則害鹽池,北決則壞城。 如泗請於大吏,用鹽帑修築兩岸石堰,長五里。 又姚暹渠本以護鹽池,民田不能灌溉。 故事,商民分修,商盡諉之於民,力爭,乃仍舊貫。 二十九年,擢湖北襄陽知府。 如泗愛士恤民而治盜嚴,在解州,民間夜不閉戶。 襄陽素為盜藪,聞其至,盜皆遠遁。 三十四年,因失察屬員罷職。 尋以皇太後萬壽祝嘏複原官,遂不出。 嘉慶十一年,卒於家,年九十一。 光緒中,祀名宦。 際華,字石籓,貴州貴築人。 嘉慶六年進士,授內閣中書,親老乞改教職。 歷遵義、都勻兩府教授,以薦擢知縣。 道光六年,授河南輝縣。 百泉出縣北蘇門山,衛河之源也。 其西諸山水經縣南入衛,曰峪河;其北諸澗水歷縣東入新河,曰東石河。 新河者,自縣北鑿渠引衛河,至縣南復入衛,又稱玉帶河,皆資疏氵曳、利灌溉。 時並淤塞,遇水輒苦漂溺。 際華履視溝、渠,出俸錢率民醵貲濬峪河,修紅石堰,疏新河。 鑿東石河六十餘丈,堅築其岸。 諸渠綺交脈注,潦患以息。 課民種桑四萬株,教之育蠶,他樹亦十五萬株,於是邑有絲絮、材木之利。 蘇門故多名賢祠宇,鹹新之,修明祀事,以勵風教焉。 署陝州直隷州知州。 自澠池入陝,道硤石五十餘裡,險惡為行旅所苦。 際華別開平道,往來者便之。 迴避,改授江蘇興化縣。 當裡下河之下遊,水患尤急。 際華議開攔江壩以泄湖、河之水,鹽官及商皆力爭,以為壩開則水南下溜急,於鹽舟牽輓不便。 際華曰:「彼所爭者,十四里牽輓之勞,以較揚州東七縣田廬場灶之漂溺,蠲免賑恤之煩費,輕重何如?」總督林則徐韙其議。 調江都,兼署泰州,毀淫祠百餘區,改為義學。 則徐疏薦之,尋告歸,卒於家。 先是輝縣及興化民皆不習織,際華輒自出貲置織器教之,轉相授,於是二縣有衣被販貿之利,至今賴之。 輝縣請祀名宦祠。 第2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2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