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調贛州,有贛縣搶奪拒捕之獄,值改例,新舊輕重懸殊。 新謂事在例前,當依舊比,爭之不得。 復以寧都民獄事,與同官持異同,不得直,謝事閉門候代。 上官慰喻,不從,遂以任性被劾免歸。 欣然曰:「今而後可無疚於心矣!」家居十餘年,卒。 施昭庭,字筠瞻,江蘇吳縣人。 康熙五十四年進士,授江西萬載知縣。 地僻多山,客民自閩、粵來,居之累年,積三萬餘人,號曰「棚民」。 溫尚貴者,台灣逸盜也,亦處山中。 雍正元年,福建移捕盜黨急,尚貴謀為變。 始昭庭之至也,以棚民為慮,厚禮縣人易廉野使偵之。 廉野積粟貸棚民,不取息,或免償,得棚民心。 其才者嚴林生、羅老滿,從廉野遊,盡得山中要領。 尚貴將舉事,廉野以聞,昭庭、林生、老滿率勇敢三百人待之。 尚貴有眾二千肆掠,昭庭曰:「賊易破也,然慮其擾傍縣。 」撫賊諜使誑尚貴趨萬載。 乃張疑兵於山徑,賊不敢入,由官道來。 預設伏叢棘中,伺賊過,突出擊殺。 賊數中伏,疑駭,逆擊之,一戰獲尚貴。 尚貴起二日而敗,又二日而撫標兵至。 初,棚民與市人積嫌,事起,道路洶洶,指目棚民。 昭庭以免死帖與諸降者,取棚民不從賊者結狀,兵至搜山,不戮一人。 巡撫初到官,張其事入奏,既見縣申狀不合,欲改之,昭庭不可。 又謂棚民匿盜從亂,今雖赦之,必驅歸本籍。 昭庭曰:「棚民種植自給,非刀手老瓜賊之比。 歷年多,生齒眾,間與居民爭訐細故,不必深懲。 今亂由台灣逸盜,而平盜悉資棚民。 」力請:「覈戶口,編保甲,泯其主客之形,寬其衣食之路,長治久安,於計便。 」總督查弼納許之,巡撫尋亦悟,如昭庭策,棚民乃安。 事聞,世宗諭九卿曰:「知縣以數年心力辦賊,巡撫到官幾日,豈得有其功耶?」獨下總督疏,議敘,以主事知州用。 尋引疾歸,卒於家。 陳慶門,字容駟,陝西盩厔人。 雍正元年進士。 從鄠王心敬講學,養親不仕。 母王趣之,乃謁選。 七年,授安徽廬江知縣,修建文廟,規制悉備。 大濬城壕。 置義田二百畝有奇。 贍養煢獨,立社倉四所,積穀以貸平民。 縣民舊習,止知平疇種稻,高阜皆為棄壤。 因市牛具,仿北方種植法,躬督墾闢,遂享其利。 尋署無為州事。 州瀕江,上下二百里,率當水沖,前人築壩四,常沒於水。 慶門於鮑魚橋、匋魚口二處,樹椿編竹,實土為坦坡;又取亂石填擲水中,水停沙淤,久而成洲,民免墊溺之患。 又署六安州,舊有水塘,議者欲墾塘以為田,將絶灌溉之利。 慶門力言於上官,事乃寢。 十一年,擢亳州知府,俗悍,好群鬥,倚蠹役,表裡為奸。 慶門廉得其魁黨,先後杖遣數百人。 又好訟,仿古鄉約法,使之宣導排解。 勤於聽斷,日決數十事。 不數月,澆風一變。 州瀕湖,地窪下,用秦中收澱之犁法,督民挑濬,地下者漸高,水歸其壑,農田賴焉。 母憂歸。 乾隆元年,服闋,以大臣薦,補四川達州知州。 境環萬山,歲常苦旱,教民種旱稻,始無艱食之憂。 鄰郡巴州,桑柘素饒,乃買桑遍植,教以分繭繅絲之法,獲利與巴州等。 時川東多流民,官廩不給,遂釐剔腴田之被隱占者,為義產以贍之,全活甚眾。 建宣漢書院,聘名流教授,文風漸振。 未幾,乞病歸。 著仕學一貫錄,世以儒吏稱之。 周人龍,字雲上,直隷天津人。 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授山西屯留知縣。 興學賑荒,有聲。 調清源,境內洞渦、嶑峪諸河入汾,常有水患,濬渠築堰,民賴之。 歷忻州直隷州知州、蒲州知府。 蒲郡瀕黃河,河水遷徙無常。 山、陝兩省民隔河爭地,訟數十年不結。 人龍請於大吏曰:「臨河灘地,當以河為界。 河東遷,則山西無地之糧歸陝西;河西遷,則陝西無地之糧歸山西。 糧隨地起,不缺正賦。 因地納糧,無累民生。 山、陝沿河二千餘裡,凡兩省湮沒之地,令地方官照糧查地,按地過糧。 除鹵鹹者照例題請免徵,其餘水退之地,招令沿河民認糧承種,庶事無偏枯,爭訟可息。 」大吏從其議,至今便之。 雍正初,有言丁糧歸地,便於無力之丁,不便於有田之家。 人龍駁之,略曰:「有田者,尚以輸納為艱,豈無田者反易?君子平其政,焉得人人而悅之?今不悅者,不過紳衿富戶;而大悅者,乃在煢煢無告之小民。 若因其控告而不行,則豪強得志,而窮民終於無告。 此議在當日未行則已耳,今行之數年,勢難中止。 窮民狃於數年樂利,必不安於一旦變更。 且富民少而窮民多,不當以彼易此。 」議上,事乃定。 以憂去官。 服闋,補湖北安陸。 數月,擢江西督糧道,未行,江水決鍾祥三官廟堤及天門沙溝垸,招集鄰縣民,諭以利害,同築禦。 踴躍荷畚鍤至者數萬人,親冒風雨,率以施工。 或勸其「已遷官,何自苦」,人龍曰:「助夫由我招至,我去即散矣。 伏汛一至,民何以堪?」閲兩月工成,安陸人屍祝之。 江西漕糧徵運素多弊,嚴立規條,宿蠹一清。 乾隆十年,乞病歸,卒。 童華,字心樸,浙江山陰人。 年未冠為諸生,長習名法家言,出佐郡邑治。 雍正初,入貲為知縣。 時方修律例,大學士硃軾薦其才,世宗召見,命察賑直隷。 樂亭、盧龍兩縣報饑口不實,華倍增其數。 怡賢親王與硃軾治營田水利,至永平,問灤河形勢,華對甚晰,王器之。 尋授平山知縣,邑災,不待報,遽出倉粟七千石貸民。 擢真定知府,權按察使。 以前在平山發粟事,部議免官,特詔原之。 怡賢親王奏以華理京南局水利,華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為渠,溉田六百畝,先後營田三百餘頃。 滏陽河發源磁州,州民欲獨擅其利。 自春徂秋,閉閘蓄水,下遊永年、曲周滴涓不得。 時改州歸直隷,以便控制。 華建議仿唐李泌、明湯紹恩西湖三江兩閘遺規,計板放水,數縣爭水之端永息。 華又以北人不食稻,請發錢買水田穀運通倉,省漕費,民得市稷黍以為食,從之。 調江蘇蘇州,會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來江蘇負課千二百餘萬,巡撫督責急,逮捕追比無虛日,華固請寬之。 巡撫怒曰:「汝敢逆旨耶?」對曰:「華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積欠,不命嚴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來歷,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應徵,或應免,瞭然分曉,奏請上裁,乃稱詔書意。 今奉行者不顧名思義,徒以十五年積欠立求完納,是暴徵,非清查也。 今請寬三月限,當部居別白,分牒以報。 」巡撫從其請,乃盡釋獄系千餘人,次第造冊請奏。 時朝廷亦聞江南清查不善,下詔切責,如華言。 浙江總督李衛嘗捕人於蘇,華以無牒不與,衛怒,蜚語上聞。 世宗召見,責以沽名幹譽,對曰:「臣竭力為國,近沽名;實心為民,近幹譽。 」上意解,命往陝西以知府用。 署肅州,佐經略鄂爾泰屯田事,鑿通九家窯五山,引水穿渠,溉田萬頃。 以忤巡撫被劾罷官。 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調漳州。 頗好長生術,招集方士,習丹家言,復劾罷歸。 數年卒。 華剛而忤時,屢起屢蹶。 在蘇州,民德之尤深,以比明知府況鍾。 當世宗治畿輔營田時,所用者多一時賢守令,有黃世發,名與華相媲雲。 世發,字成憲,貴州印江人。 康熙三十五年舉人,授直隷肅寧知縣。 舊例,錢糧加一二作耗銀,世發亦收之而不自用,雜派畝銀三四錢悉除之。 縣有役事,若修學校、繕城垣及上官別有攤派,即以耗銀應。 河間府檄修府城,親賫餱糧,出錢僱役,不以擾社甲。 視民如家人,教以生計。 坑礆荒地,令穿井耕種。 綠城植桑柳樹萬株,凡水車、蠶箔、糞灌、紡績,悉為經畫。 復辟護城廢地,穿池種稻以導之。 建社學,教以孝親敬長,贖官田九十餘畝,以其租為學者膏火。 旬三日集諸生講學會文,士有自鄰縣來學者。 雍正三年,水災,大吏遣官履勘,世發不能得其意,被劾罷。 士民呼籥輓留,特詔復官,加四品銜。 已,晉授按察使兼直隷營田觀察使,巡行勸民農桑,察水利可興者。 所至剴切宣諭,民多興起。 修堤墾田,變汙下為沃壤。 最後開易州水峪田,經營年餘,以勞卒。 第28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