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字元楚,廣西全州人。 康熙五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 直南書房,十年不遷。 大將軍年羹堯欲闢為幕僚,林急告歸。 尋調戶部郎中,出為福建邵武知府,以事解職,詔發浙江,歷杭州、嚴州、金華三府。 在杭州,值織造隆升建議改海門尖山海口,別開河以固海塘。 林極言不可,曰:「能使海不潮,則役可興。 否則勞民傷財,萬無成理。 」上書督撫,俱不省。 雍正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夜,牒下,索杭夫萬五千人,合旁郡無慮數萬人。 期三日集海上。 林又爭曰:「田蠶方亟,期會迫,萬一勿戢,奈何?必不得已,俟蠶功畢。 」隆升怒,督益急,以抗旨脅之。 四月,送役往,面詰以工不可成狀。 隆升益怒,留林督役以困之。 冒雨撫循,泥深沒脛,役人感其誠,鹹儘力。 隆升復虐使,動以捶撻,眾屢譁噪。 微林,事幾殆。 役迄無成,隆升得罪去。 乾隆初,召至京,入對,即日擢長蘆鹽運使。 曩時院司歲各費數萬緡,林率以儉,歲費百緡而已,羨餘悉歸公。 居四年,以親老乞養。 高宗曰:「世乃有不原久為長蘆運使者耶?」久之,卒於家。 閻堯熙,字涑陽,河南夏邑人,原籍山西太原。 康熙四十五年進士,五十二年,授直隷槁城知縣。 滹沱常以秋溢,築堤樹木椿,以捍其沖,夾岸種柳,堤固,水不為患。 雍正元年,調南宮,擢晉州知州。 州瀕滹沱河,河決徙道,蕩析民居。 堯熙為籌安集,民免於患,扶攜老稚來謝。 堯熙曰:「此朝廷恩,我何與?」令望闕拜,人給百錢,以資裹糧,散錢十萬,鹹感泣曰:「真父母也!」怡賢親王奉使過境,聞其名,奏循良第一。 擢山東青州知府,未之官,改授浙江嘉興。 俗健訟,良懦不得直。 訟府,下縣,或不理,奸猾益無忌。 堯熙始至,日受狀三百。 比對簿,自請息者二百餘,庭折數十,各得其情。 豪民張某稔惡,訊實,杖殺之,民皆稱快。 屬縣賦重,名目糾紛,裡胥因緣為奸。 民完如額,官不知,民亦不自知,官累以缺賦課殿去。 堯熙巡行清理,民始知額,歲無逋賦。 海鹽縣塘工不就,總督李衛聽浮言,欲開引河泄潮。 堯熙言:「滷水入內河,田皆傷,非等壞廬舍、糜帑金已也。 」議遂罷。 營弁緝私鹽,縱其梟,持他人抵罪。 堯熙言其誣,總督不聽,庭爭再三,總督乃自勘,釋之,愈以賢堯熙。 累擢湖北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皆持大體,有惠政。 乾隆七年,卒於官。 堯熙質直,好面折人過,雖上官不少避。 然勇於從善,在川籓多得成都知府王時翔之助,人兩賢之。 時翔,字皋謨,江蘇鎮洋人。 為諸生,績學未遇。 雍正六年,世宗重選守令,命中外官各舉一人,同州人沈起元,官興化知府,以時翔應詔,即授福建晉江知縣。 時福建吏治頽廢,遣使按視,多更諸守令有司,頗尚操切。 晉江民好訟,時翔至,曰:「此吾赤子,忍以盜賊視乎?」一以寬和為治。 坐堂皇,呴呴作家人語。 曲直既判,令兩造釋忿,相對揖,由是訟者日衰。 觀風整俗使劉師恕按泉州,委時翔鞫疑獄二十餘事,語人曰:「晉江長者,決獄又何精敏也!」尋調政和,又調甌寧。 擢漳州府同知,駐南勝。 南勝民族居峒中,多械鬥。 有賴唱者,糾眾奪犯,匿險自固。 時翔親入山諭之曰:「汝諸賴萬人,奈何庇一人而以死殉耶?為我縛唱來即無事。 」唱不得已自縛出,始如律。 瀨子坑民葉揚煽亂,時翔謂緩之可一紙定,或張其事,大吏檄入山剿之。 事平,意不自得,乞病歸。 乾隆元年,以薦起山西蒲州府同知,擢成都知府。 以廉率屬,善審機要。 錢價騰,布政使榜平其直,市大譁。 時翔方在假,召成都、華陽二令曰:「市直當順民情,抑之,錢閉不出,奈何?」言於布政撤其榜,錢價尋平。 議徙涼州兵於成都,拓駐防城,當奪民居二千家。 時翔檢故牘,請曰:「城故容兵三千,現兵一千五百,尚虛其半。 第出現所侵地足矣,奚拓為?」已而涼州兵亦不果徙。 成都當康熙時,人稀穀賤,旗兵利得銀。 至雍正以後,生聚多,穀貴,又原得穀。 或徇其意,令民受銀,購穀給兵。 未幾,漢兵亦欲仿行,時翔曰:「旗兵例不出城,語言與土人殊,故代購。 漢兵皆土著,奚代為?」二事亦賴布政力主其議得止。 至七年,江南、湖廣災,巡撫奏運蜀米四十萬石濟之。 湖廣急米,來領運,江南則否。 巡撫乃檄下縣餽運,舳艫蔽江,商賈不通,成都薪炭俱絶。 時翔謂江南運可緩,徒病蜀。 請獨運楚,而聽商人自運江南。 時堯熙既沒,竟無用其言者。 時翔在成都,屢雪疑獄,時稱神明。 九年,卒。 藍鼎元,字玉霖,福建漳浦人。 少孤力學,通達治體,嘗泛海考求閩、浙形勢。 巡撫張伯行器之,曰:「藍生經世之良材,吾道之羽翼也。 」 康熙六十年,台灣硃一貴倡亂,鼎元從兄南澳鎮總兵廷珍率師進討,多出贊畫,七日台灣平。 復從廷珍招降人,殄遺孽,撫流民,綏番社,歲餘始返。 著論言治台之策,大意謂:「土地有日闢、無日蹙,經營疆理,則為戶口貢賦之區;廢置空虛,則為盜賊倡亂之所。 山高地肥,最利墾闢。 利之所在,人所必趨。 不歸之民,則歸之番與賊。 即使內亂不生,寇自外來,將有日本、荷蘭之患,不可不早為措置。 」時議者謂台灣鎮當移澎湖,鼎元力言不可,大吏采其說,見諸施行。 鼎元復為台灣道條十九事,曰「信賞罰、懲訟師、除草竊、治客民、禁惡俗、儆吏胥、革規例、崇節儉、正婚嫁、興學校、修武備、嚴守禦、教樹畜、寬租賦、行墾田、復官莊、恤澎民、撫土番、招生番。 」後之治台者,多以為法。 雍正元年,以選拔入京師,分修一統志。 六年,大學士硃軾薦之,引見,奏陳時務六事,世宗善之。 尋授廣東普寧知縣,在官有惠政,聽斷如神。 集邑士秀異者講明正學,風俗一變。 調權潮陽縣事,歲薦饑,多逋賦,減耗糧,除苛累,民爭趨納。 妖女林妙貴惑眾,寘之法。 籍其居,建棉陽書院。 以忤監司罷職,總督鄂彌達疏白其誣,徵詣闕。 踰年,命署廣州知府,抵官一月,卒。 鼎元尤善治盜及訟師,多置耳目,劾捕不稍貸,而斷獄多所平反,論者以為嚴而不殘。 志在經世,而不竟其用。 著鹿洲集、東徵集、平台紀略、棉陽學準、鹿洲公案傳於世。 葉新,字惟一,浙江金華人。 康熙五十一年,順天舉人。 從蠡縣李恭受業,立日譜自檢,尤嚴義利之辨。 雍正五年,以知縣揀發四川,授仁壽縣。 有與鄰縣爭地界者,當會勘,鄉保因閽人以賄請,新怒,悉下之獄。 勘畢,各按其罪,由是吏民斂手奉法。 署嘉定州,故有沒水田,多逋賦。 新視曠土可耕者,召民墾闢,以新科抵賦額,舊逋悉免。 時仁壽采木,部匠倚官為暴,民勿堪,糾眾相抗,縣以變告,檄新往治之,抵匠頭及首糾眾者於法,餘釋不問。 遷工卩州知州,再遷夔州府同知,署龍安及成都知府。 又署瀘州知州,訟者至,立剖決,滯獄一空。 治瀘兩載,俗一變焉。 新自授夔州同知,閲五載,始一蒞任。 尋又署保寧、順慶兩府,擢雅州知府,母憂歸。 乾隆十年,服闋,補江西建昌。 修盱江書院,招引文士與講論學術。 復南城黃孝子祠,以勵民俗。 十三年,南豐令報縣民饒令德謀反,令德好拳勇,令以風聞遣役往偵,誤探其仇,謂謀反有據,遂往逮令德,適他往,乃逮其弟系獄。 令德歸,自詣縣,受刑誣服,雜引親故及鄰境知識為同謀,追捕蔓及旁郡。 新得報,集諸囚親鞫,株連者已七十餘人,言人人殊。 新詰縣役捕令德弟狀,役言初至其家,獲一篋,疑有金寶匿之。 及發視,無所有,棄之野。 令聞,意篋有反跡,訊以刑。 妄稱發篋得簿劄,納賄毀之矣。 令謂實然,遂逼令德誣服。 新於是盡釋七十餘人縲綫,命隨往南昌。 戒之曰:「有一逋者,吾代汝死矣。 」及至,七十餘人則皆在。 謁巡撫,具道所以,巡撫愕不信,集才能之吏會勘,益雜逮諸所牽引,卒無據,而巡撫已於得報時遽上奏。 朝命兩江總督委官就讞,新為一一剖解得白,所全活二百餘人。 第2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2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