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啟玄宗說:「安祿山向與李林甫相依為奸,今林甫死後,罪狀昭著,祿山心不自安,必有異謀。 陛下若不信,遣使召之,彼必不奉詔,便可察其心矣。 」玄宗唯唯而起,退入宮中將此言述與楊妃。 楊妃着驚道:「吾兄何遽疑祿山反耶?彼既懷疑,陛下當如其所奏,遣一中使往召祿山,若祿山來,便可釋疑矣。 」玄宗依言,即遣輔璆琳賫詔赴范陽召安祿山入朝見駕。 璆琳領命,正欲起行,楊妃以金帛賜之,付手書一封,密諭道:「此書可密緻祿山,教他聞召即來,凡事有我在此周旋,包管他有益無損;切勿遲回觀望,致啟天子之疑。 」璆琳領命,奉詔來至范陽,宣召祿山入朝。 祿山接詔,設宴款待天使。 問道:「天子召我何意?」璆琳道:「天子想念之深耳。 」遂請屏退左右,密緻楊妃手書,並述所言。 祿山大喜,即日起身到京,入朝面聖。 玄宗喜道:「人言汝未必來,朕獨信汝必至,今果然。 」遂賜宴于內殿。 祿山涕泣道:「臣蒙陛下寵耀到此,粉身莫報。 奈為國忠所忌,臣死無日矣。 」玄宗撫慰道:「朕自知,可無慮也。 」次日入見楊妃,賜宴深敘。 祿山道:「兒非不戀慕,但勢不可久留,明日便須辭行。 」楊妃道:「吾亦不敢留你,速去為是。 」祿山點頭會意。 次日奏稱邊鎮重任,不敢曠職,辭朝而去。 至此,玄宗愈加親信,祿山益無忌憚,因想:「三鎮之中,把守險要,將士都是漢人,我他日若有舉動,此輩必不為我用,不如以番將代之為妙。 」遂上疏奏稱,邊庭險要之處,非勇健者不能守禦。 漢將柔懦,不若番將驍勇,請以番將三十二人,代守邊漢將。 玄宗覽疏,批旨依允。 自此番人據險,邊事不可問矣。 未知後來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23回 長生殿半夜私盟 勤政樓通宵歡宴 卻說玄宗,一日在便殿,平章事韋見素與楊國忠同在上前,高力士侍立於側。 玄宗道:「朕春秋漸高,頗倦于勤政,今以朝事付之宰相,以邊事付之將帥,亦復何憂。 」高力士奏道:「誠如聖諭,但聞南蠻反叛,屢致喪師。 又邊將擁兵太盛,朝廷必須有以制之,方可無憂。 」玄宗道:「汝且勿言,宰相當日有調度。 」國忠道:「南蠻背叛,王師征剿,自當平定,無煩聖慮。 至若邊將擁兵太盛,力士所言是也。 即如祿山坐制三鎮,久有異志,不可不防之。 」玄宗聞言,沉吟不語。 韋見素道:「臣有一策,可消祿山之異志。 」玄宗問是何策,見素道:「今若內擢祿山為平章事,召之入朝,而別以三大臣分領范陽、平盧、河東三鎮,則祿山之兵權既釋,而異謀自沮矣。 」國忠道:「此策甚善,願陛下從之。 」玄宗意猶未決。 退入後宮,把這話說與楊妃知道。 楊妃雖極欲祿山入朝,再與相聚,卻恐怕他到了京師,未免為國忠所害。 乃密啟玄宗道:「祿山未有反形,為何外臣都說他要反。 陛下無故徵召,適足啟其疑懼。 不如先遣一中使往觀之,若果有可疑。 然後召之,未為晚也。 」玄宗依言,即遣輔璆琳賫珍果數種,往賜祿山,潛察其舉動。 璆琳奉命至范陽,祿山早已得了宮中消息。 遂厚款璆琳,私將金帛寶玩贈與,托他周旋。 璆琳受了賄賂,一力應承,星夜回朝復旨,極言祿山忠誠,為國並無二心。 玄宗信以為然,遂不召祿山,日夕同嬪妃內侍及梨園子弟們,征歌逐舞。 楊妃與韓國、虢國夫人輩,愈加驕奢淫逸。 楊妃身體頗豐,性最畏熱。 每當夏日,止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揮汗不止。 卻又奇怪,她身上出的汗,比人大不同,紅膩而多香,拭抹于巾帕之上,色如桃花,真正天生尤物,絶不猶人。 一日,玄宗與楊妃避暑于驪山宮,那宮中有一殿,名曰長生殿,極高暢涼快。 其年七月七日夜,乞巧之夕,天氣炎熱。 玄宗與楊妃同坐于長生殿庭中納涼,至二更余,方將相攜手入寢同臥。 宮女們亦散去歇息。 楊妃苦熱,睡不安穩,乃拉著玄宗再出庭中乘涼,不喚宮女們服侍。 二人只穿小衣,並肩而坐。 玄宗一手搖扇,一手撫楊妃說道:「今夜牛女二星相會,未知其樂何如?」楊妃道:「天上之樂,自然不比人間。 」楊妃道:「人間歡聚終有散場,怎如天上雙星永久成配。 」玄宗笑道:「若論他會少離多,倒不如我和你日夕歡聚。 」說罷,不覺愴然嗟嘆。 玄宗感動情懷,把楊妃摟住說道:「你我恁般恩愛,豈忍相離。 今就星光之下,密相誓心,願生生世世長為夫婦。 」楊妃點頭道:「阿環同此誓言,雙星為證。 」玄宗大喜,兩個相摟相抱,同入羅幃,作陽台之夢。 玄宗自此對楊妃更加恩愛。 是年九月,蓬萊宮中柑橘結實。 這種柑橘,是開元十年間江陵進貢來的,味極甘美。 玄宗命將數枚種于蓬萊宮中,一向只開花不結實。 那年忽然結實,立言余顆與江南及蜀中進貢者無異。 玄宗欣喜,親自臨視,命摘來頒賜朝臣。 楊國忠率眾官上表稱賀,玄宗大悅。 那柑橘中卻有一只是合歡的,左右進上。 玄宗見了,愈加歡喜,謂楊妃道:「此果似知人意,我與你同心一坪,所以結此合歡之實。 我二人可共食之,以應其詳。 」乃促坐同剖,交口而食。 楊國忠又復獻諛,以為此乃非常之祥瑞,宜賜酺稱慶。 第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混唐後傳》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