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欲草疏謝王,苦不能文,如何是好?」費宮人道:「這有何難,我能代為,汝且先寢!」羅已大醉,歡然就臥。 費乃命侍女出房,挑燈獨坐,待夜闌人寂,靜悄悄的走至榻前,聽得鼾聲如雷,便從懷中取出匕首,捲起翠袖,用盡平生氣力,將匕首刺入羅喉。 羅頸血直噴,三躍三仆,方纔殞命。 讀至此,稍覺令人一快。 費氏自語道:「我一女子,殺一賊帥,也算不徒死了。 」遂把匕首向頸中一橫,也即死節。 小子有詩詠費宮人道: 裙鉯隊裡出英雄,仗劍梟仇濺血紅。 主殉國家兒殉主,千秋忠烈仰明宮。 還有一段明亡的殘局,請看官再閲下回。 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卻說費宮人刺死羅賊,便即自刎,賊眾排闥入視,見二人統已氣絶,飛報自成。 自成亦驚嘆不置,命即收葬。 太子至周奎家,奎閉門不納,由太監獻與自成,自成封太子為宋王。 既而永、定二王,亦為自成所得,均未加害。 當時外臣殉難,敘不勝敘,最著名的是大學士范景文,戶部尚書倪元潞,左都御史李邦華,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少卿吳麟征,右庶子周鳳翔,左諭德馬世奇,左中允劉理順,檢討汪偉,太仆寺丞申佳允,給事中吳甘來,御史王章、陳良謨、陳純德、趙譔,兵部郎中成德,郎中周之茂,吏部員外郎許直,兵部員外郎金鉉等,或自刎,或自經,或投井亡身,或闔室俱盡。 勛戚中有宣城伯衛時春,惠安伯張慶臻,新城侯王國興,新樂侯劉文炳,駙馬都尉鞏永固,皆同日死難。 襄城伯李國楨,往哭梓宮,為賊眾所拘,入見自成,自成令降,國楨道:「欲我降順,須依我三件大事。 」自成道:「你且說來!」國楨道:「第一件是祖宗陵寢,不應發掘;第二件是須用帝禮,改葬先皇;第三件是不宜害太子及永、定二王。 」自成道:「這有何難?當一一照辦!」遂命用天子禮,改葬懷宗。 國楨素服往祭,大慟一場,即自經死。 還有一賣菜傭,叫作湯之瓊,見梓宮經過,悲不自勝,觸石而死。 江南有一樵夫,自號髯樵,亦投水殉難。 又有一乞兒,自縊城樓,無姓氏可考,只衣帶中有絶命書,是:「身為丐兒,也是明民,明朝既亡,我生何為」十餘字。 正是忠臣死節,烈士殉名,樵丐亦足千秋,巾幗同昭萬古,有明一代的太祖太宗,如有靈爽,也庶可少慰了。 插此轉筆,聊為明史生光。 統計有明一代,自洪武元年起,至崇禎十七年止,凡十六主,歷十二世,共二百七十七年。 結束全朝。 李自成既據京師,入居大內,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陳演等,居然反面事仇,帶領百官入賀,上表勸進。 文中有「比堯、舜而多武功,邁湯、武而無慚德」等語。 無恥若此,令人髮指。 自成還無暇登極,先把朱純臣、魏藻德、陳演諸人,拘繫起來,交付賊將劉宗敏營,極刑玠掠,追脅獻金。 就是皇親周奎,及豪閹王之心各家,俱遣賊查抄。 周奎家抄出現銀五十二萬,珍幣也值數十萬,王之心家抄出現銀十五萬,金寶器玩,亦值數十萬。 各降臣傾家蕩產,還是未滿賊意,仍用嚴刑拷逼,甚至灼肉折脛,備極慘酷,那時求死不遑,求生不得,嗟無及了,悔已遲了。 賣國賊聽者!未幾自成稱帝,即位武英殿,甫升座,但見白衣人立在座前,長約數丈,作欲擊狀,座下制設的龍爪,亦躍躍欲動,不禁毛骨俱悚,立即下座。 又命鑄永昌錢,字不成文,鑄九璽又不成,弄得形神沮喪,不知所措,惟日在宮中淫樂,聊解愁悶。 一夕,正在歡宴,忽有賊將入報道:「明總兵平西伯吳三桂,抗命不從,將統兵來奪京師了。 」自成驚起道:「我已令他父吳襄,作書招降,聞他已經允諾,為什麼今日變卦呢?」來將四顧席上,見有一個美人兒,斜坐自成左側,不禁失聲道:「聞他是為一個愛姬。 」自成會意,便截住道:「他既不肯投順,我自去親征罷!」來將退出,自成恰與諸美人,行樂一宵。 次日,即調集賊眾十餘萬,並帶著吳三桂父吳襄,往山海關去了。 看官聽著!這吳三桂前時入朝,曾向田皇親家,取得一個歌姬,叫作陳沅,小字圓圓,色藝無雙,大得三桂寵愛。 嗣因三桂仍出鎮邊,不便攜帶愛妾,就在家中留着。 至自成入都,執住吳襄,令他招降三桂,又把陳圓圓劫去,列為妃妾,實地受用。 三桂得了父書,擬即來降,啟程至灤州,才聞圓圓被擄,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當即馳回山海關,整軍待敵。 可巧清太宗病殂,立太子福臨為嗣主,改元順治,命親王多爾袞攝政,並率大軍經略中原。 這時清軍將到關外,闖軍又逼關中,恁你吳三桂如何能耐,也當不住內外強敵。 三桂舍不掉愛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便遣使至清營求援。 為一美人,甘引異族,這便叫作倒行逆施。 多爾袞得此機會,自然照允,當下馳至關前,與三桂相見,歃血為盟,同討逆賊。 闖將唐通、白廣恩,正繞出關外,來襲山海關,被清軍一陣截擊,逃得無影無蹤。 多爾袞又令三桂為前驅,自率清軍為後應,與自成在關內交鋒。 自成兵多,圍住三桂,霎時間大風颳起,塵石飛揚,清軍乘勢殺入,嚇得闖軍倒退。 第2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2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