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楊漣劾忠賢二十四罪,或謂亦由昌期屬稿。 高攀龍、趙南星回籍,昌期又送他出郊,置酒餞行,執手太息。 忠賢營墓玉泉山,乞昌期代撰碑銘,昌期又不允。 以此種種積嫌,遂由呈秀慫恿,把他拘來。 昌期慷慨對簿,詞氣不撓。 許顯純誣他坐臓三千,五毒交加,十指墮落,卒死獄中。 一道忠魂,又往西方。 第三着下手,是逮御史李應升、周宗建、黃尊素,及前蘇松巡撫周起元,吏部員外郎周順昌。 應升嘗劾魏忠賢,有「千罪萬罪,千真萬真」等語,宗建亦劾忠賢目不識丁,尊素素有智慮,見忌群小,以此一併被逮。 會吳中訛言,尊素欲效楊一清誅劉瑾故事,聯絡蘇、杭織造李寔,授他秘計,令殺忠賢。 忠賢聞信,忙遣私人至吳,偵探真偽。 其實李寔是貪婪無恥,平時嘗諂附魏閹,並不及正德年間的張永,張永、楊一清事。 均見前四十六回。 一聞有人偵察,便尋邀入署,贈與金銀若干,托他辯明。 且言:「自己與故撫起元,夙有嫌隙,或即由他造言污衊,也未可知。 」來人得了賄賂,自然依了李寔的言語,回報忠賢。 忠賢翻閲《點將錄》,曾有起元名氏在內,又遣人到李寔處,索取空印白疏,囑李永貞偽為寔奏,誣劾起元撫吳時,乾沒帑金十餘萬,且與攀龍等交好莫逆,謗毀朝廷,就中介紹人士,便是吏部員外郎周順昌。 看官!這周順昌時已辭職,返居吳縣原籍,為何平白地將他牽入呢?原來魏大中被逮過吳,順昌留住三日,臨別淚下,願以女字大中孫。 緹騎屢次促行,順昌瞋目道:「爾等豈無耳目?難道不知世間有好男子周順昌麼?別人怕魏賊,無非畏死,我周順昌且不怕,任你去告訴閹賊罷!」也覺過甚。 緹騎入京,一五一十的報告忠賢,忠賢怒甚,就在李寔偽疏中,牽連進去。 御史倪文煥,並舉順昌締婚事,奏了一本,當時魏閹權力,賽過皇帝,不過借奏牘為名目,好即出票拘人,當下緹騎復出,飛逮兩周。 宗建與順昌同籍,先已逮去,不三日又有緹騎到來,吳中士民,素感順昌恩德,至是都代為不平。 蘇撫毛一鷺,召順昌到署,開讀詔書,順昌跪聽甫畢,外面擁入諸生五、六百人,統跪求一鷺,懇他上疏解救。 一鷺汗流滿面,言語支吾,緹騎見議久不決,手擲鎖鏈,琅然有聲,並呵叱道:「東廠逮人,哪個敢來插嘴!」語未已,署外又擁進無數市民,手中都執香一炷,擬為順昌籲請免逮,可巧聽著緹騎大言,便有五人上前,問緹騎道:「聖旨出自皇上,東廠乃敢出旨麼?」緹騎還是厲聲道:「東廠不出旨,何處出旨?」五人聞言,齊聲道:「我道是天子命令,所以偕眾同來,為周吏部請命,不意出自東廠魏太監。 」說著時,大眾都嘩噪道:「魏太監是朝廷逆賊,何人不知?你等反替他拿人,真是狐假虎威,打!打!打!」幾個打字說出,各將焚香擲去,一擁而上,縱橫毆擊,當場將緹騎毆斃一人,餘眾亦皆負傷,逾垣逸去。 毛一鷺忙奔入內,至廁所避匿,大眾無從找尋,始各散去。 恨不令一鷺吃屎。 順昌遂分繕手書,訣別親友,潛自赴都,入就詔獄。 宗建、應升、尊素三人,先已受逮,彼此相見,各自嘆息。 次日即由許顯純訊鞫,無非是笞杖交下,鎖夾迭加。 順昌尤大罵忠賢,被顯純指令隷役,椎落門牙。 他且噀血上噴,直至顯純面頰,呼罵益厲,無一語乞哀。 顯純即於是夜密囑獄卒,把他結果了性命。 三日出屍,皮肉皆腐,僅存鬚髮。 宗建橫受箠楚,偃臥不能出聲,顯純尚五日一比,勒令交臓,並痛詆道:「看你還能罵魏公不識一丁麼?」尋即用沙囊壓宗建身,慘斃獄中。 尊素知獄卒將要害己,即嚙指血為詩,書於枷上,並隔牆呼應升別字道:「我先去了!」言已,即叩首謝君父,觸牆而死。 越日,應升亦死。 起元籍隷海澄,離京較遠,及被逮至京,順昌等均已遇害,顯純更橫加拷掠,迫令繳臓十萬。 起元兩袖清風,哪裡來此巨款?只把這身命相抵,朝笞夜杖,血肉模糊,自然也同歸於盡了。 時人以順昌等慘死詔獄,與楊、左諸人相同,遂與高、繆兩賢,並稱為後七君子。 此外屈死的人,也屬不少,但資望不及諸賢,未免聲名較減,小子也不忍再錄。 惟前刑部侍郎王之寀,後來亦被逮入京,下獄瘐死。 前禮部尚書孫慎行,坐戍寧夏,還是知府曾櫻,令他從緩數月。 慎行未行,忠賢已敗,才得免罪。 這兩人關係三案,小子不能不詳。 又有吳中五人墓,合葬虎邱,傳播人口,雖是市中百姓,恰也旌表萬年。 大書特書,隱為後人表率。 看官聽說!這五人便是吳中市民的代表,叫作顏佩韋、楊念如、周文元、馬傑、沈揚。 先是緹騎被逐,毛一鷺即飛章告變,忠賢恰也驚心,忙飭一鷺查緝首犯。 一鷺本魏閹義兒,好容易謀得巡撫,他本無才無能,幹不了什麼事,幸知府寇慎,及吳縣令陳文瑞,愛民有道,頗洽輿情。 當下由一鷺下書,令府縣辦了此案。 寇、陳兩官,自巡市中,曉諭商民,叫他報明首犯,余俱從赦。 商民尚未肯說明,還是那五人挺身自首,直認不諱。 寇慎不得不將他拘住,稟知一鷺。 一鷺又報告忠賢,忠賢令就地正法。 五人被縛至市,由知府寇慎監刑,號炮一聲,勢將就戮。 第2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