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數日,楊漣、左光鬥、魏大中,俱被獄卒害死,光鬥、大中,死後均體無完膚,漣死尤慘,土囊壓身,鐵釘貫耳,僅用血衣裹置棺中。 又逾月,化中、朝瑞亦斃,惟大章未死。 群閹謂諸人潛斃,無以服人,乃將大章移付鎮撫司定罪。 大章已死得半個,料知不能再生,便招弟大韶入獄,與他永訣,各盡一巵,慘然道:「我豈可再入此獄?今日當與弟長別了。 」大韶號哭而出,大章即投繯自經。 先是漣等被逮,秘獄中忽生黃芝,光彩遠映,適成六瓣。 或以為祥,大章嘆道:「芝本瑞物,乃辱生此間,是即為我等六人朕兆,還有甚麼幸事!」後來果如所言,世稱為六君子。 六人已死,忠賢還飭撫按追臓,光鬥兄光霽,坐累自盡,光鬥母哭子亡身,家族盡破。 大中長子學洢,微服隨父入京,晝伏夜出,欲稱貸贖父,父已斃獄,學洢慟哭幾絶,強起扶櫬,歸葬故里,日夕哭泣,水漿不入口,竟致喪命。 趙南星、李三才,亦坐是削籍,飭所在撫按追臓。 未幾,又將南星遣戍,終歿戍所。 吏部尚書崔景榮,心懷不忍,當六君子未死時,曾請魏廣微諫阻。 廣微本預謀此獄,不料天良未泯,居然聽信景榮,上了一道解救的奏章,惹得忠賢大怒,召入私第,當面呵斥。 廣微汗流浹背,忙出景榮手書,自明心跡,忠賢尚嘲罵不已。 廣微趨出,忙上疏求歸,景榮亦乞罷,先後去職。 閣臣中如朱國楨、朱延禧等,雖未嘗反對魏閹,但亦不肯極力趨奉,相繼免歸。 忠賢乃復引用周如磐、丁紹軾、黃立極,為禮部尚書,馮銓為禮部侍郎,入閣預事。 紹軾及銓,均與熊廷弼有隙,遂以楊、左諸人,因臓斃獄,不殺熊廷弼,連楊、左一獄,也屬無名,乃將廷弼棄市,傳首九邊。 可憐明廷一員良將,只為積忤權閹,死得不明不白。 他如輕戰誤國的王化貞,曾經逮問論死,反邀赦免,竟獲全生。 御史梁夢環,且奏言廷弼侵軍貲十七萬,劉徽又謂廷弼家貲百萬,應籍沒輸軍,中旨一概照准,命錦衣衛追臓籍產,絡繹道途。 廷弼子兆珪,受迫不堪,竟至自刎。 所有姻族,連類破產。 武弁蔡應陽為廷弼呼冤,立置重闢,太倉人孫文豸、顧同寅,作詩誄廷弼,又坐誹謗罪斬首。 編修陳仁錫,修撰文震孟,因與廷弼同郡,亦均削籍。 小子有詩嘆道: 逆予者死順予生,輾轉鈎連大獄成。 一部古今廿四史,幾曾似此敢橫行。 窮凶極惡的魏忠賢,意尚未足,還要將所有正人,一網打盡,說來煞是可恨,容小子下回再詳。 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 卻說魏忠賢既除楊、左諸人,遂擬力翻三案,重修光宗實錄。 御史楊維垣,及給事中霍維華,希旨承顏,痛詆劉一燝、韓、孫慎行、張問達、周嘉謨、王之寀,及楊漣、左光鬥諸人,請旨將《光宗實錄》,續行改修。 又有給事中楊所修,請集三案章疏,仿《明倫大典》,編輯成書,頒示天下。 《明倫大典》,見世宗時。 於是飭修《光宗實錄》,並作《三朝要典》,即神、光、熹三朝。 用顧秉謙、黃立極、馮銓為總裁,施鳳來、楊景辰、孟紹虞、曾楚卿為副,極意詆斥東林,暴揚罪惡。 挺擊一案,歸罪王之寀,說他開釁骨月,既誣皇祖,並負先帝,雖粉身碎骨,不足蔽辜。 紅丸一案,歸罪孫慎行,說他罔上不道,先帝不得正終,皇上不得正始,統由他一人釀成。 移宮一案,歸罪楊漣,說他內結王安,外結劉一燝、韓,誣衊選侍,冀邀擁戴首功。 大眾咬文嚼字,胡言亂道,瞎閙了好幾月,才得成書。 忠賢令顧秉謙擬禦製序文,載入卷首,刊佈中外。 御史盧承欽,又上言:「東林黨人,除顧憲成、李三才、趙南星外,如高攀龍、王圖等,系彼黨中的副帥;曹于汴、楊兆京、史記事、魏大中、袁化中等,系彼黨中先鋒;丁元薦、沈正宗、李樸、賀烺等,系彼黨中敢死軍人;孫丕揚、鄒元標等,系彼黨中土木魔神,宜一切榜示海內,垂為炯戒。 」忠賢大喜,悉揭東林黨人姓名,各處張貼。 是謂一網打盡。 惟黨中魁桀,已大半得罪,尚有高攀龍、繆昌期數人,在籍家居,未曾被逮。 崔呈秀又欲殺死數人,聊快己意,遂入白忠賢,先用矯旨去逮高攀龍,攀龍聞緹騎將至,焚香沐浴,手繕遺疏,封固函內,乃授子世儒,且囑道:「事急方啟。 」世儒未識情由,只好遵命收藏。 攀龍復給令家人,各自寢息,不必驚慌。 家人還道他有妙計安排,都放心安睡,到了夜半,攀龍四顧無人,靜悄悄的着衣起床,加了朝服朝冠,望北叩頭,未免太迂。 自投池中。 翌晨世儒起來,趨入父寢,揭帳省視,只剩空床,慌忙四覓,但見案上留有一詩,隱寓自沉的意思。 遂走向池中撈取,果得父屍。 適值緹騎到來,見了屍骸,無話可說。 世儒泣啟遺緘,乃是遺疏數行,略言:「臣雖削籍,曾為大臣,大臣不可辱,辱大臣,與辱國何異?謹北向叩頭,願效屈平遺則,君恩未報,期結來生,望欽使馳此覆命!」句句是淚。 世儒瞧畢,便繳與緹騎,緹騎攜疏自去。 攀龍,無錫人,學宗濂、洛,操履篤實,不愧碩行君子,死後無不悲感。 惟呈秀尚以為恨,覆命將世儒逮獄,問成徒罪,虵蝎無此險毒。 再下手逮繆昌期。 昌期嘗典試湖廣,策語引趙高、仇士良故事,暗諷魏忠賢。 第2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