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兵部尚書項忠,傲不為禮,一日遇直于途,直下輿相看,忠竟不顧而去。 是亦太甚。 直恨忠益深,王越謀代忠職,每與直言及忠事,作切齒狀。 忠且倡率九卿,劾奏直不法事,先令郎中姚璧,請尹旻署名。 尹旻道:「兵部主稿,當由項公自署便了。 」姚璧道:「公系六卿長,不可不為首倡。 」尹旻怒道:「今日才知我為六卿長麼?」不中抬舉。 當將草奏擲還,不肯簽名。 一方通報韋瑛,令他轉達汪直。 會西廠果停,直忿怒異常,與忠勢不兩立,至重設西廠,引用了一個吳綬,作為爪牙。 吳綬曾為錦衣衛千戶,嘗從項忠討荊、裹盜,違法被劾,致受譴責。 他竟與忠挾嫌,至汪直處求掌書記,直即允諾。 且因綬頗能文,密行保薦,有旨授他為鎮撫司問刑。 綬即嗾使東廠官校,誣忠受太監黃賜請託,用劉江為江西都指揮,憲宗真是糊塗,竟令忠對簿。 看官!你想這項忠高傲絶俗,哪肯低首下心?當下抗辯大廷,毅然不屈。 惱得憲宗性起,竟將他削職為民。 汪直又譖商輅納賄,輅亦乞罷,聽令自歸。 尚書薛遠、董方,右都御史李賓等,並致仕歸田,於是蠅營狗苟的王越,居然升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掌院事。 愈榮愈醜。 王越以外,還有遼東巡撫陳鉞。 先是遼東寇警,陳鉞因冒功掩殺,激變軍民,明廷命馬文升往撫,開誠曉諭,相率聽命。 汪直偏欲攘功,請命憲宗,挾同私黨王英,馳向遼東,一路上耀武揚威,指叱守令,不啻奴僕,稍有違忤,立加鞭撻。 各邊都御史,左執鞭弭,右屬櫜鍵,趨迎恐後,供張極盛。 既至遼東,陳鉞郊迎蒲伏,恪恭盡禮,凡隨從汪直的人員,各有重賄。 汪直大喜,筵宴時窮極珍錯,飲得汪直酩酊大醉,滿口讚揚。 難得邀他褒獎。 越宿即赴開原,再下令招撫。 文升知他來意,便把安撫功勞,推讓與他,惟所有接待儀文,不如陳鉞。 汪直未免失望,草草應酬,即返遼東,且與陳鉞述及文升簡慢。 鉞不但不為解免,反說文升恃功自恣等情,小人最會逞刁。 一面加意款待,格外巴結。 酣飲了好幾日,直欲辭歸,復經鉞再三輓留,竟住了數十天,方纔回京。 一入京城,即劾奏文升行事乖方,應加嚴譴。 憲宗也不分皂白,竟逮文升下獄,尋謫戍重慶衛,並責諸言官容隱不發,廷杖李俊等五十六人。 是時韃靼汗麻兒可兒已死,眾立馬固可兒吉思為汗,馬固可兒吉思汗,與孛來不和,屢生嫌隙,陰結部屬毛裡孩等,使圖孛來,偏為孛來所知,竟弒了馬固可兒吉思汗。 毛裡孩不服,糾眾攻殺孛來,遣使通好明廷。 憲宗以無約請和,恐防有詐,竟卻使不納。 毛裡孩遂糾集三衛,見三十九回。 屢寇山陝。 撫寧侯朱永等,出師抵禦,得了幾次勝仗,毛裡孩始退。 誰料一敵甫退,一敵又來。 長城西北境有河套,黃河由北繞南,與圈套相似,因得此名,唐張仁願曾築三受降城于此。 地饒水草,最宜耕牧。 蒙古屬部孛魯乃、札加思蘭、孛羅忽等,潛入套中,據地稱雄,屢寇延綏。 朱永移師往禦,王越亦奉旨參贊。 塞外未聞殺敵,京中屢得捷音,想是王越妙計。 越等升賞有差,寇仍據套自若。 既而越為三邊總制,延綏、甘肅、寧夏為三邊,設立總制,自王越始。 札加思蘭且迎元裔滿都魯為汗,自稱太師,一意與明邊為難,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諸邑。 總算王越出力,偵悉寇虜妻子畜產,俱在紅鹽池,潛率總兵官許寧,游擊將軍周玉,星夜前進,襲破敵帳,殺獲甚眾。 及寇飽掠而返,妻子畜產,蕩然無存,只好痛哭一場,狼狽北去。 嗣聞札加思蘭,為部眾脫羅干、亦思馬因等所殺,滿都魯亦死,諸強酋相繼略盡。 越遂討好汪直,慫恿北征,說是乘勢平寇,大功無比云云。 直喜甚,忙面奏憲宗,當即下詔,命朱永為平虜將軍,王越提督軍務,監軍便是汪直。 剋期興師,向西進發。 越與直會着,恰勸直令朱永繞道南行,自與直帶領輕騎,徑詣大同。 探悉敵帳在威寧海子,泊名。 即挑選宣府、大同兩鎮兵馬,共得二萬名,倍道深入。 適值天大風雨,兼以下雪,白晝晦冥,空山岑寂。 越等直至威寧,寇眾毫不防備,如何抵敵,紛紛潰散,只剩老弱婦女,作為俘虜,並馬駝牛羊數千匹,一齊搬歸,便馳書告捷。 憲宗即封越為威寧伯,增直俸祿三百石。 惟朱永迂道無功,不得封賞,悵悵的領兵回來。 上了王越的當。 亦思、馬因等以廬帳被襲,密圖報復,待王越退師,復糾眾出掠,且犯宣府。 那時汪直、王越兩人,又想借寇邀功,請旨出發,偏偏寇眾狡詐,聞直等又至,移眾西走,轉寇延綏,直等赴援不及,虧得指揮劉寧,巡撫何喬新,千戶白道山等,分道出禦,各得勝仗,寇焰少衰。 亦思、馬因病死,誰知又出了一個悍酋,仍稱小王子,率眾三萬,寇大同,連營五十里,聲勢張甚。 總兵許寧,斂兵固守,小王子竟到處焚掠,毀壞代王別墅。 代王成鍊,從寧出戰,寧無奈出駐城外,與巡撫郭鏜分營立柵,互為犄角。 尋見有寇騎十餘,控弦而來,太監蔡新部下,首出迎擊,寧所部軍士,亦次第殺出,寇騎拍馬逃走,官軍不肯捨去,猛力追趕。 途中遇著伏兵,被殺得落花流水,幸參將周璽等馳至,才救出各兵,馳入城中。 檢點敗卒,已喪失了千餘人。 第1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