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韓率千騎出關,往迎上皇,不意伏兵驟起,把他困住垓心,兩人衝突不出,自刎而亡。 關吏聞主將戰死,立時潰散。 乜先率軍入關,長驅東進,京師大震。 明廷赦成山侯王通罪,命為都督,升鴻臚寺卿,楊善為副都御史,協守京城。 于謙復請釋放石亨,令總京營兵馬。 石亨初守萬全,因土木被圍,勒兵不救,坐逮詔獄。 景帝從于謙言,令他帶兵贖罪。 獨任謙總督各營,令諸將均歸節制,凡都指揮以下,有不用命,先斬後奏。 謙乃召集軍士,約得二十二萬人,列陣九門外。 石亨請毋出師,但堅壁以待,謙艴然道:「寇勢張甚,奈何示弱!」乃身先士卒,擐甲出城,自營德勝門,涕泣誓師,期以必死。 於是人人感奮,勇氣百倍。 可見行軍全在作氣。 乜先擁上皇過易州,至良鄉,進次蘆溝橋,沿途無人攔阻,只有父老接駕,進獻茶果羊酒等物。 上皇遙為撫慰,一面作書三封,一奉皇太后,一致景帝,一諭諸大臣,由番使遞入京營。 太監喜寧,並囑番使傳語,邀大臣迎駕。 番使依詞直達,並賫交上皇三書,當由於謙傳報景帝,帝命通政司參議王復,為右通政,中書舍人趙榮,為太常少卿,出城朝見。 喜寧又私語乜先道:「來使官卑,當更易大臣。 」乜先點首,遂與王復、趙榮道:「爾皆小官,可速去,當令于謙、石亨、胡、王直等來。 若要上皇還駕,除非金帛,萬萬不可。 」王復、趙榮,無可答辯,只與上皇遙見一面,便被乜先勒歸。 廷臣尚欲議和,遣人至軍中問謙。 謙答道:「今日只知有軍旅,他不敢聞。 」乜先待了兩日,不得議和消息,遂縱兵大掠,焚三陵殿寢祭器,自麾勁騎攻德勝門。 謙設伏空舍,但遣數百騎誘敵。 乜先弟博囉及平章卯那孩,率眾輕進,伏兵從暗處覷着,待敵兵將近,一齊殺出,迭用火器擊射,博囉當先受創,倒撞馬下。 卯那孩來救博囉,不防火箭射來,正中咽喉,立即斃命。 餘眾紛紛逃去。 石亨出安定門,來截逃兵,乜先也遣兵接應,兩下里又廝殺起來,亨與從子石彪,各持巨斧,劈入敵陣,敵向西潰走,追至西城,敵復卻而南。 乜先乘官軍拒戰,潛襲西直門,都督孫鏜,慌忙迎敵,力斬敵前隊數人,乘勢追逼。 乜先驅軍大進,一場混戰,鏜漸覺不支,返身欲趨入城中。 給事中程信,閉門不納,只與都督王通,都御史楊善,在城上鼓噪助威,並用槍炮遙擊敵軍。 鏜見無歸路,也只好麾軍奮鬥,人人血戰,喊殺連天。 正在拚命相持的時候,石亨亦率軍馳到,兩下夾攻,始將乜先擊退。 乜先曾奉上皇居土城,至是退還,為居民所擊,亂投磚石。 明將王竑、毛福壽等又至,乜先望見旗幟,不敢復前。 退至土城數裡外,勉強安營。 于謙探知上皇未去,命石亨等夜半出兵,往擊乜先營,出其不意,擊死萬人。 乜先復遁,一面召還土城兵,仍劫上皇西去。 謙遣將窮追,石亨及從子彪,追至清風店,覆敗敵眾。 孫鏜等追至固安,又得勝仗。 乜先憤無所泄,令伯顏帖木兒擁着上皇,出紫荊關,自引軍攻居庸關。 時已天寒,守將羅通,汲水灌城,水沍成冰,堅而且滑,敵不得近。 乜先住城下七日,料知城不易攻,只好還師。 偏偏羅通追來,三戰三北,傷亡無算,弄得乜先神色沮喪,狼狽遁去。 乜先實是無能。 上皇出紫荊關,連日雨雪,跋涉甚艱,虧得袁彬隨侍,晝為執鞭,夜為溫寢。 還有蒙古人哈銘,及衛沙狐狸,亦鎮日相隨,侍奉不懈。 乜先劫上皇至瓦剌部,脫脫不花亦不甚得手,引眾北歸,見了上皇,也總算以禮相待,別遣使人赴京獻馬,意欲議和。 景帝擬卻還馬匹,胡、王直道:「聞脫脫不花,與乜先有隙,名雖君臣,陰實猜忌,何妨收受獻物,優待來使,這也是兵法上的反間計呢。 」景帝稱善,乃命來使入見,賜他酒饌,並賞金帛及衣服,來使歡謝而去。 景帝以乜先退走,京師解嚴,論功行賞,以于謙、石亨,立功最大,封亨為武清侯,加謙少保銜,總督軍務。 謙固辭不允,方纔受命。 既而乜先復遣使來京,仍言欲送上皇還駕,廷臣又主張和議,謙獨毅然道:「社稷為重,君為輕,毋墮敵人狡計。 」遂拒絶來使,一面申戒各邊,專力固守,勿為敵愚。 復加派尚書石璞守宣府,都御史沈固守大同,都督王通守天壽山,僉都御史王竑昌平,都御史鄒來學,提督京都軍務,平江伯陳豫守臨清,副都御史羅通守山西,此外防邊諸將,概仍原職,暫不變遷。 乘着朝廷少暇,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皇太后,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后,景帝生母,與英宗異,前文已詳。 立妃汪氏為皇后。 典禮修明,宮廷慶賀。 過了殘臘,就是景泰元年,乜先復遣兵寇大同。 總兵郭登,出師抵禦,師行數十里,始與敵兵相值,登高遙望,敵兵如攢蟻一般,差不多有萬餘名。 登手下只有八百騎,眾寡懸殊,免不得各有懼色,遂紛紛稟請還軍。 登叱道:「我軍去城將百里,一思退避,人馬疲倦,寇騎來追,還能自全麼?」說至此,拔劍置案道:「敢言退者斬。 」此與前文王振意,自覺不同。 言下即驅兵前進,徑薄敵營。 敵來迎戰,登連發二矢,射斃敵目二人,乘勢躍出,復手刃敵目一人,敵眾披靡。 登麾眾繼進,呼聲震天地,嚇得敵眾心驚膽顫,只恨爺娘少生兩腳,逃的不快。 第8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