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昌沒有主子,自然被陷,李文忠率軍徑入,搜得宋、元玉璽、金寶玉冊、鎮圭、大圭、玉斧等物,並駝馬牛羊無算。 又麾兵追元嗣主,直至北慶州,未及乃還。 道出興州,遇元國公江文清,戰不數合,即將他擒住,降兵卒三萬多人,至紅羅山,又降楊思祖部眾萬餘人,當下遣使告捷,並押解買的裡八剌等至南京。 太祖臨朝,群臣稱賀,中書省臣楊憲,且請獻俘太廟,太祖道:「古時雖有獻俘的禮儀,但周武王代殷時,曾否有此制度?」楊憲道:「武王事已不可知,唐太宗時曾行此制。 」太祖道:「唐太宗待王世充,原有此舉,若遇隋朝子孫,自不出此。 況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統賴他生養,後王不肖,乃致滅亡,何忍將他子孫,作為俘虜?」言畢,即令買的裡八剌,以本服朝見。 見畢,太祖溫言慰諭,賜他冠帶,封為崇禮侯,所虜妃嬪人等,只令入朝中宮,馬後也好生待遇。 退出後,又由太祖賜第龍光山,畀他居住。 元代子孫,得此優待,總算天幸。 還有寶冊等物,令貯府庫,不必進呈。 先是諸將克元都,得所有寶物,一律上獻。 馬後語太祖道:「元有是寶,乃不能守,大約帝王自有寶呢。 」太祖笑道:「後意謂得賢為寶麼?」馬後拜謝道:「誠如陛下言!」好皇后。 太祖記着,因命寶冊悉貯庫內,一面頒平朔漠詔于天下。 閲數月,徐達、李文忠等,振旅入朝,至龍江,太祖親出郊勞,還都歡宴,不消細說。 越二日,以武成告郊廟,令大都督府暨兵部,敘諸將功績。 太祖自定次第,妥為處置,乃于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日,親禦奉天殿,大封功臣,王公以下文武百官,分列兩階,只見禦爐香裊,集萬道之祥光,旭日晨升,啟九天之閶闔。 重睹漢官儀制,束帶峨冠,備聆盛世元音,敲金戛玉。 讚揚語原不可少。 群臣拜舞畢,即由丹陛傳下綸音,進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徐達為魏國公,常茂即遇春子。 為鄭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鄧愈為衛國公,馮勝為宋國公,湯和以下皆封侯,共得二十八人,所有分封諸臣,悉賜誥命鐵券。 善長、徐達等頓首拜謝,太祖即退朝。 越數日,又封中書右丞汪廣洋為忠勤伯,御史中丞劉基為誠意伯,史稱太祖屢欲相基,且累擬進爵,基再三辭謝,所以基功不亞善長,善長封公,基只封伯,這是基所自願,並非太祖薄待。 表明劉基謙德。 小子有詩詠明初功臣道: 入朝拜爵作公侯,功到成時應重酬。 不是沙場經百戰,旗常安得姓名留。 太祖既封功臣,尚有一篇議論,表明開國情由,容小子下回再述。 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 卻說太祖封功臣後,又賜宴三日,宴畢,群臣入謝,太祖賜坐華蓋殿,與論開國原因,怡然道:「朕起鄉裡,本圖自全,及渡江後,遍覽群雄,徒為民害,張士誠、陳友諒,尤為巨蠹,士誠恃富,以昏庸敗。 友諒恃強,以鹵莽敗。 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士誠,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必喜事,器小無遠圖,所以先攻友諒。 鄱陽一役,士誠不能出姑蘇一步,為他援應。 若使先攻士誠,姑蘇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那時恐腹背受敵了。 至北定中原,先山東,次河、洛,兵及潼關,尚緩圖秦、隴,無非因王保保與關中四將,統是百戰餘生,未能遽下;且彼知情急,併力一隅,更不易定,所以突然返旆,北搗燕都。 燕都既舉,然後西征張、李,使他望絶勢窮,不戰自克。 惟王保保猶力抗不屈,確是梟悍,假使燕都未下,與他角力,恐至今尚未必決勝呢。 」言畢大笑。 躊躇滿志之言,但未嘗歸功諸臣,只自誇張智略,為功臣計,應早告退,寧必待兔死狗煮耶?群臣交口稱頌,毋庸細表。 惟大封功臣以前,尚有分封諸王一事,小子因前文順敘戰功,不便夾入,只好在此處補敘出來。 標明次序,一筆不苟。 原來太祖深意,擬懲宋、元孤立的弊端,欲仿行封建制度,元初亦分封諸王,太祖寧未聞之?乃審擇名城大都,預王諸子,待他年長,一律遣就藩封,作為屏蔽。 當時曾封子九人,從孫一人,俱為王爵,列表如下: 第二皇子樉為秦王,封西安。 第三皇子棢為晉王,封太原。 第四皇子棣即成祖。 為燕王,封北平。 第五皇子橚為吳王,後改周王。 封開封。 第六皇子楨為楚王,封武昌。 第七皇子榑為齊王,封青州。 第八皇子梓為潭王,封長沙。 第九子早殤。 第十皇子檀為魯王,封兗州。 從孫守謙太祖兄子,文正子。 為靖江王,封桂林。 所有制祿,親王歲萬石,置相傅官屬,護衛甲士,多至萬九千人,最少三千人。 冕服車旗邸第,僅下天子一等,公侯不得抗禮,體制甚是隆重。 後來尾大不掉,遂成燕王靖難的禍祟,這也是立法防弊,弊反愈多了。 後文再表。 列入此段,原為後文埋根。 且說洪武四年正月,點醒年月。 下詔伐蜀,令中山侯湯和,為征西將軍,江夏侯周德興,德慶侯廖永忠為副,率舟師自瞿塘進。 潁川侯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濟寧侯顧時為副,率步騎自秦、隴進。 浩浩蕩蕩,往討明昇。 第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