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寧節度使王智興,願率本軍三萬人,自備五閲月糧餉,討同捷罪。 平盧節度使康志睦,康日知子。 繼薛平後任,薛平移鎮平盧,見七十七回。 亦願先驅往討。 奏章陸續入都,文宗乃命烏重胤、康志睦、李載義、史憲誠四帥,會同義成節度使李聽,義武節度使張璠,各率本鎮軍,進討同捷。 重胤素得士心,受命即行,屢戰皆捷,偏是天不假年,中道謝世。 文宗因他累積忠勛,賻遺加厚,追贈太尉,予謚懿穆。 重胤字保君,系河東將烏承泚子,屢任重鎮,始終守禮,幕僚如溫造石洪,皆知名士,入為諫官。 至重胤歿時,門下士二十餘人,刲股以祭,可見他惠愛及人,所以有此食報呢。 旌揚美德。 王智興奏薦保義節度使李寰,可繼重胤,有詔允准。 李寰自晉州赴軍,所過殘暴,部下多無紀律,既至行營,擁兵不進,但坐索餉糈。 惟智興還算出力,拔棣州,破無棣,康志睦亦下蒲台,相繼奏捷。 史憲誠首鼠兩端,陰懷觀望,獨長子副大使唐,泣諫憲誠,自督軍二萬五千趨德州,得拔平原,余軍多徘徊不進。 王庭湊出助同捷,屯兵境上,牽制史唐,一面往賂沙陀酋長朱邪執宜,擬與連兵。 沙陀本西突厥別部,自唐太宗時入修朝貢,累代不絶,至德宗貞元年間,中國多故,北庭不通,沙陀酋長盡忠,乃降附吐蕃。 既而回鶻取吐蕃涼州,吐蕃疑盡忠為導,命徙河外。 盡忠惶懼,因與子執宜率三萬人,仍來歸唐,途次為吐蕃兵追襲,盡忠戰死,執宜領殘眾至靈州,叩關請降。 節度使范希朝據實奏聞,詔令就鹽州置陰山府,令執宣為府兵馬使,率眾居住。 為後文李國昌父子張本。 至是拒絶王庭湊,遣歸使人,卻還原賂。 庭湊沒法,又嗾使魏博兵馬使元志紹,引部兵還逼魏州。 史憲誠上表告急,唐廷派金吾大將軍李佑,為橫海節度使,專討庭湊。 又令義成節度使李聽,調滄州行營諸軍,往救魏博。 李聽與史唐合兵擊敗志紹,志紹走降昭義軍,安置洺州,既而縊死。 於是李佑會同李載義各軍,攻克德州,進薄滄州,直入外城。 滄州為李同捷住所,見外城被破,當然惶急,乃致書李佑,悔罪乞降。 佑遣部將萬洪入城撫眾,趁便留守,並將詳情奏聞,靜候朝旨。 文宗遣諫議大夫柏耆,馳往宣慰。 耆至佑營,大言不遜,威協諸將,諸將已憤懣不平。 耆又疑同捷有詐,自率數百騎入滄州城,誘令同捷入朝,並使挈同眷屬,即日啟行。 萬洪謂宜轉告李佑,耆怒叱道:「我奉天子命來取同捷,就是汝主帥李佑,也不能違命,汝有甚麼權力,敢來攔阻?」萬洪不肯伏氣,便抗聲道:「同捷叛命,已是三年,幸我主帥努力破賊,才得使叛臣畏服,獻地歸朝,否則公雖遠來,三寸舌能說降一賊麼?奈何借天子威,藐視功臣,不一告知呢。 」道言未已,那柏耆已拔刀砍去,洪不及防備,竟被斫倒,接連又是一刀,結果性命。 洪語雖未免唐突,但亦非盡無理,奈何擅加殘戮?當下即押同捷等出城,也不再入佑營,即取道將陵,向西進發。 途次聞王庭湊發兵將至,來劫同捷,因將同捷梟首,傳入京師。 看官試想!諸道勞師三載,好容易得平同捷,偏經一無拳無勇的柏耆,篡取渠魁,前去獻功,幾把諸道將帥,一概抹煞,那諸將帥肯甘心忍受麼?自是彼上一表,此陳一疏,均言柏耆載寶而歸,恐同捷面陳闕下,因把他殺死滅口。 文宗不得已,貶耆為循州司戶參軍,貪人之功,以為己力,終究不妙。 流同捷母妻子弟等至湖南。 李佑因柏耆返京,乃整軍入城。 是時佑已抱病,入城後聞萬洪慘死,愈覺悲忿,病遂加劇,乃馳奏乞代,並述耆擅殺萬洪,有功被戮,愧無以對將士等語。 文宗得奏,不禁憤慨道:「佑前平淮蔡,今平滄景,為國立功,不為不巨。 今為柏耆加疾,脫或致死,豈非是柏耆殺他麼?」誰叫你遣使非人。 遂再流耆至愛州。 既而佑訃又至,復賜耆死;特簡衛卿殷侑,為橫海節度使。 侑至滄州,招輯流亡,勸民農桑,與士卒同甘苦,百姓大悅,文宗更撥齊州隷橫海軍,一年足兵,二年足食,三年後戶口蕃殖,倉廩充盈,又是一東海雄鎮了。 史憲誠聞滄景告平,令子唐奉表請朝,情願納地聽命。 唐附表改名孝章,有詔進憲誠兼官侍中,調任河中節度使,命李聽兼鎮魏博,分相、衛、澶三州,歸史孝章管轄,即授為節度使。 李聽屯兵館陶,遷延未進,憲誠摉括府庫,整治行裝。 將士忿怒,私相告語道:「主帥無故求代,賣地邀恩,今又欲席捲以去,難道我等軍人,應該餓死麼?」嗣是輾轉煽亂,激成變釁,遂乘夜闖入軍府,殺死憲誠,並監軍史良佐,另推都知兵馬使何進滔為留後。 進滔下令道:「諸君既迫我上台,須聽我號令,方可任事。 」大眾唯唯從命。 進滔遂查捕亂首,責他擅殺軍使及監軍,斬首示眾,乃為憲誠發喪,自己素服臨哭,將吏統令入弔,一面拜表奏陳詳情。 李聽聞魏州有變,方纔趨往,已是遲了。 進滔率領魏博將士,出阻李聽。 聽尚未戒備,被進滔殺入營中,一陣衝突,頓時駭散,慌得聽晝夜逃奔,到了淺口,人馬喪亡過半,輜重器械,盡行拋棄。 還虧昭義軍出來救聽,才將追兵截回。 聽還至滑台,報稱敗狀,御史中丞溫造,劾聽奉詔逗留,致有魏博亂事,奏請論罪如律。 第2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史演義》
第2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