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為,臣為,人為玍,載為,年為,正為缶。 毫無道理,適同兒戲。 武氏自名為曌,或亦作曌,改詔書為制書,晉授薛懷義輔國大將軍,封鄂國公。 懷義多聚無賴少年,度為僧徒,橫行都中,人莫敢言。 有僧法明,杜撰《大雲經》四卷,奏達闕下,內言武氏乃彌勒佛下生,應代唐為閻浮提主。 釋氏以人世為閻浮提。 武氏甚喜,頒行天下,旋敕兩京諸州,建寺珍藏。 侍御史傅遊藝,竟率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武氏自為皇帝,改國號周,賜嗣皇帝武姓。 武氏佯為不許,卻擢遊藝為給事中。 既而百官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聯名上表,願如遊藝所請。 不知如何賣囑出來?嗣皇帝豫王旦,亦自乞賜姓武氏。 為求生計,不得不爾。 群臣覆上言鳳皇來儀,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台桐樹,良久方去;又有赤雀數萬集朝堂,彷彿搗鬼。 應請太后即日為帝,以應符命等語。 武氏乃下制許可,易唐為周,旗幟尚赤,親禦則天樓,大赦天下,改元天授。 即嗣聖七年。 當由群臣加上尊號,稱為神聖皇帝。 降嗣皇帝旦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成器為皇太孫。 比新莽之篡漢,還要容易。 一座唐室江山,竟輕輕的移入老淫婦手中,巾幗竟奪鬚眉,釵鐶變成弁冕,這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的大變。 就是漢朝的呂雉,晉朝的賈南風,也都應退避三舍哩。 大筆淋漓。 過了五日,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妣姒氏為文定皇后,文王后妃,也想不到有此遠代孝女。 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為睿祖康皇帝,妣姜氏為康惠皇后,魯國公武克已,已追贈太原靖王,至是尊為成皇帝,號稱嚴祖,妣為成莊皇后,北平郡王武居常,已追贈趙肅恭王,至是尊為章敬皇帝,號稱肅祖,妣為章敬皇后,金城郡王武儉,已追贈魏義康王,至是尊為昭安皇帝,號稱烈祖,妣為昭安皇后,太原郡王武華,已追贈周安成王,至是尊為文穆皇帝,號稱顯祖,妣為文穆皇后,魏王武士彠,已追贈忠孝太皇,至是尊為孝明高皇帝,號稱太祖,妣為孝明高皇后,罷唐宗廟為享德廟,只祀高祖以下三室,余但廢享。 冬至祀上帝于萬象神宮,以始祖及考妣配饗,百神從祀,封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寧為建昌王,武士彠兄孫攸歸重規載德攸暨懿宗嗣宗攸宜攸望攸緒攸止,皆為郡王,諸姑姊為長公主。 改并州文水縣為武興縣,比漢豐沛,百姓世世免役。 武氏以親族鄉鄰,均得沾恩,獨受女太平公主,尚屬向隅,未免缺典,遂加封食邑三千戶。 公主並無喜色,亦未表謝,武氏料她新亡駙馬,怏怏失望,薛紹囚死見前回。 乃擬另為擇偶,俾得新歡,湊巧武承嗣喪妻,因欲嫁公主為繼室,已有成議,偏是公主不願,仍無歡容。 武氏不得已令她自擇,公主竟靦然道:「欲兒改適武氏,除非武攸暨不可。 」想是承嗣面貌,不及攸暨。 武氏道:「攸暨自有妻室,難道兒願作妾麼?」公主微笑道:「陛下為天下主,兒為陛下女,奈何與人作妾?但富貴易妻,也是常事,只教陛下一言,就玉成了。 」武氏點頭應允,便召入武攸暨,與商易妻事。 偏攸暨素憚閫威,一時不敢承認,惹得武氏懊恨起來,竟爾放出辣手,潛令人毒死攸暨妻室。 那時攸暨放心安膽,好娶這太平公主。 公主也歡歡喜喜的,嫁與攸暨,婚儀不減當年,璧人依然好合,無怨無曠,各得其所了。 攸暨得此寵女,閫威必且加倍,我為彼懼。 武氏又令司賓卿史務滋為納言,鳳閣侍郎宗秦客為檢校內史,給事中傅遊藝為鸞台侍郎平章事,秦客潛勸武氏革命,所以得任內史。 遊藝入朝才期年,歷衣青綠朱紫,時人稱他為四時官宦。 且與內史岑長倩,左玉鈐衛大將軍張虔勖,左金吾大將軍邱神積,侍御史來子珣等,並得賜姓為武。 既而宗秦客以受臓被黜,邱神積史務滋張虔勖傅遊藝,皆陸續得罪,依次受誅。 周興已進任文昌右丞,被人告密,說他與神積同謀,武氏即命來俊臣鞫治。 俊臣方與興對食,接閲制敕,便語興道:「朝廷命我鞫一罪犯,只恐罪犯未肯實供,如何是好?」興答道:「這有甚麼難處?若取一大瓮,四周用炭燒着,令罪犯坐入瓮中,不怕他不供認哩。 」俊臣乃索大瓮,焙炭如興言,然後起座告興道:「有內狀鞫君,請君入甕!」說著即將制敕付示周興,興不待閲畢,便已惶恐服罪。 武氏加外俯原,但流興至嶺南,途中為仇家所殺。 索元禮殘酷,比興尤甚,旋亦伏誅。 也有此日。 是時唐朝宗室,誅黜殆盡,連故太子賢遺下三子,如義豐王光順,及弟守禮守義,俱幽禁宮中,就是豫王諸子,除太子成器外,亦只準在宮內居住,不得外出。 表面上卻賜他武姓,算作親昵的樣子,暗中實防他為變,實行監守。 鳳閣舍人張嘉福,竟圖討好,陰嗾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內史岑長倩,已升任右相,極端排斥,謂皇嗣現在東宮,不應再有此議,因表請下制切責。 武氏遲疑未決,召問地官尚書同平章事格輔元。 輔元所對,與長倩同。 武承嗣久伺儲位,聞兩人不肯贊成,大為拂意,遂囑令納言歐陽通,誣劾兩人逆狀。 歐陽通不肯誣奏,他又使私人告密,自己入宮進讒。 第9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史演義》
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