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事君兮去家,終我命兮君都。 今遭遇兮何辜,出我國兮入吳。 妻衣鶉兮為婢,夫去冕兮為奴。 歲悠悠兮難極,冤悲痛兮心惻。 腸千結兮撫膺,嗚呼哀乎忘食。 願我翱翔兮矯翼,去我國兮有日。 伸六翮兮誰識。 數日,舟至會稽山下,王孫雄即拔寨驅越君臣前至吳國。 勾踐獻上寶物,引文武妻孥,皆肉袒叩首曰:「東海役臣勾踐,不度功力,辱王軍旅,待罪會稽,合義赦宥,奉至國家輿圖寶物,群臣妻子,引頸以待處決!」吳王曰:「孤與越本為仇敵,特垂憐于爾,爾等君臣曾知恩否?」勾踐君臣皆頓首曰:「萬歲!臣知恩矣!」子胥告王曰:「吞舟之魚若至失水,雖嘏族得以欺之!若復入于江海,即網罟不能罹陷,勾踐為人行險,今在危困之中,故諂詞令色,以媚大王,稍若得志,必難制服,不誅恐貽後悔!」王曰:「孤聞誅已降者,殃及子孫,非是愛越不誅,特畏天命而已。 」遂詔王孫雄,于虎丘山先王墓側,築一石室,將勾踐夫婦,貶入此間,髡其頭髮,埋其衣冠,各要蓬頭跣足,汲水灌花,灑掃墳墓。 群臣為奴,以備驅役,三日一朝,毋得違慢。 勾踐夫婦只得依命謝恩,趨向虎丘石室。 范蠡在後,吳王召而問曰:「越王無道,國已敗亡,其夫婦供為奴僕,來歸於吳,豈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過自新,棄越歸吳乎?」 范蠡曰:「君臣俱降,蒙主賜生,君臣願備灑掃之役,焉敢棄舊再仕乎?”言罷伏地而涕。 吳王知志不可奪,遂曰:「子若不肯移志,吾復置子于石室之中如何?」范蠡曰:“臣請如命!」 范蠡至石室與越王刈草餵馬,汲水灌花,夫人宮女,則灑掃闔廬之墓,勾踐雖在石室之中,君臣夫婦,並不失禮。 一日,吳王登台游賞,見勾踐方食,范蠡跪于馬糞之中,夫人立於側席,顧謂君臣曰:「勾踐君臣,雖在顛沛,猶不失禮,孤實憐之!”伯嚭自思前得越賂,未曾與謀,因奏王曰:「臣聞無德不酬,令王體好生之德,赦勾踐君臣,豈土木之徒,而不思報乎?」吳王然之,將有赦越王之意。 子胥聞之,忙進諫言:「勾踐斷不可赦!昔者桀囚成湯而不誅,紂囚文王而不殺,天道好還,轉禍成福,桀反為成湯所誅,紂反為文王所滅,今囚勾踐而赦也,禍之甚矣!」吳王猶豫不決,又延數月。 子胥又諫:「速殺勾踐!」吳王曰:“孤有小疾,且停數日,待疾愈然後處決!」 伯嚭聞知,密遣家人投石室報于勾踐,令其速謀保身之策,遣人面蠡告之。 蠡曰:「大王匆憂,臣夜觀天象,越有二年失主之兆,過二十年將伯!吳有數年之興,不過二十年,其國將亡,王能暫屈于目下,忍恥以事夫差,則此厄不日可出!”勾踐曰:「君臣受辱如此,更忍恥何事?」蠡曰:「臣觀夫差有婦人之仁,無丈夫之慮,王能因其疾篤,入朝問安,取其便糞而嘗之,彼必見憫,此正歸國之機會也!」勾踐曰:「吾為千乘之君,豈能為人嘗泄便乎?」蠡曰:「昔者西伯囚于羑裡,忍辱而食子肉,古來欲成大事者,不矜細行,今越欲圖恢復,若恥小節焉成大事?」勾踐即日投伯嚭府中,欲求見吳王問安?伯嚭許之。 遂引勾踐入寢室,吳王曰:“勾踐亦來見孤耶?」 勾踐曰:「役臣久仰龍體,恨不能入朝,在東海曾事醫師,頗明漁便,願請王與臣嘗之。 」會王如廁,勾踐遂取而嘗焉!顧首起賀曰:「王之糞苦而酸,其疾不數日而愈。 」王曰:「勾踐仁人也!臣之事君,有肯嘗糞者乎?爾暫處石室,待孤疾瘳,遣伊還國。 」勾踐再拜,歸石室,復與夫人汲水灑掃如故。 數日,夫差之疾果愈,出朝謂君臣曰:「勾踐仁人也!不可久役,孤將放之還國,有再諫者斬!」即日詔勾踐君臣出石室,換衣冠赴宴。 勾踐得詔,欣然欲往。 范蠡止之,即具辭表上謝,言不敢逃罪赴宴。 夫差連遣使臣請之。 勾踐君臣不敢衣服,延頸入見。 吳王忙召其衣冠,待以客位,愈加愛敬。 時,子胥在旁見吳王忘仇待敵,甚是不忿,拂袖而出。 伯嚭因讒之曰:「伍員無人臣之禮,傲慢朝廷。 」夫差默懷於心,亦不出言,但令君臣暢飲。 酒至半酣,勾踐越席曰:「臣本亡國囚俘,何辱大王降遇,今臣不揣庸陋,敢具一篇祝聖之詞,為王誦之。 」吳王覽其詞曰:皇帝在上,恩播陽春,其仁莫比,其德日新。 威臨四海,德服君臣。 嗚呼盛哉!上感大陽降福,翼足唯王延壽,萬歲常保。 吳國四海咸來,諸侯賓服。 觴詠初升,永壽萬福。 吳王覽罷,喜不自勝,令勾踐安於客館。 次日,送勾踐歸國,勾踐拜謝出朝。 子管人諫曰:「勾踐內懷豺虎之心,外飾溫恭之體,今王忘殺父之仇,縱迷天之罪,無異置毛于炎炭之上,投卵于岩谷之中,欲其無患,安可得乎?」吳王怒曰:「勾踐雖居困厄,君臣盡道,夫婦相敬,不逾禮也;身為奴而妻為婢,各執賤役無怨言,是守職也;獻帑藏寶物于吳無慍色,是不爭也;寡人有疾親嘗泄便,是仁人也。 有此四行,而必欲殺之,何不仁之甚耶?有詔在前,再諫者斬!幸無多言。 」員曰:「越王四行,實為四餌」故飾外貌以感聖聰,大王不察而實信之,故臣不避死而諫也!”吳王曰:「孤意決矣!無容再陳。 」子胥知其不可諫,遂退而出,稱疾不朝。 第1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