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曰:「當用狼煙破虜之計!」次日召集諸將,謂曰:「滅戎定霸在此一舉!汝等此回進前決戰者重賞,如退而畏縮者腰斬示眾!」諸將皆唯唯受命。 叔敖即令左軍都護沈尹引兵五千抄出陸渾山,不許交鋒,只宜顯張旗幟,詐稱劫戎大寨。 又令右軍都護伍參曰:“此去陸渾山前,有地名駱駝崗,其處要險無樹木,縱橫十五里,皆是蘆葦草,汝引本部兵,一卒要狼煙鐵銃十口,五卒為一總,十步置一總,橫列一字陣,擺于崗尾,但見戎兵殺至,方許興起狼煙,令養由基連戰,克黃、潘犨副之。 又令子重、于友各引五百壯兵,轉運箭矢于崗之東南,以備應用,諸將奉計去訖。 次日,綉麒麟又來挑戰。 由基出馬大罵:「胡狗!還敢出馬?」挺槍便刺,二人戰至二十餘合,又無勝敗。 綉麒麟謂由基曰:「汝能躲射,又能避我流星乎?」由基曰:「兵器乃將家之用,何所不能!」麒麟按住銅斧,取出流星銅錘,縱橫拋舞,要打由基。 由基又用一支槍,左回右抵,錘並不能近身,錘打槍處,渾若流星射月,槍架錘處,一似巨蟒爭珠。 二人又戰十餘合,亦無勝負。 少頃,一起小卒,在麒麟馬後報曰:「楚兵已劫取我大寨矣!」綉麒麟更不戀戰,殺回家救寨。 由基緩緩追之,戎卒拔寨,且戰且退,至次日醜時歸至駱駝崗口。 楚兵鼓噪而追,是時天色未明,咫尺不能相通。 伍參聞戎兵將至崗下,先發一炮,數萬狼煙,一齊舉火,聲動山嶽,火焰漫崗。 戎人只靠馬上廝殺,此馬行卻一日一夜,又饑睏乏,及聞狼煙銃響,一齊警跳。 戎兵盡翻崗下,煙霧漫山,楚兵斬之,如刈草芥。 綉麒麟慌忙殺轉,由基在火光中端射一箭,綉麒麟落馬,眾手斬之。 由基與潘尪立於崗口,逃出者一人一箭,其不能出者,盡喪狼煙火中。 號哭之聲震聞十里。 二十萬將卒盡死於駱駝崗下。 詩云:赫赫狼煙十里紅,戎兵戰馬躍驚空,駱駝崗下東風起,助起由基滅寇功。 由基截住崗口,沈尹、伍參又從崗尾殺回,盡收鐵甲器械,然後班師。 叔敖謂楚子曰:「不可遽回!要朝天子獻戎俘,方表攘夷安周之功!」子然之。 遂收戎人首級入周來朝。 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五十七回 鬥越椒謀反被誅 晉程嬰功成自刎 周定王大宴楚子,賜其彤弓寶劍,命為侯伯,得專征伐,楚子再拜謝恩,出朝定王。 又令大夫王孫滿賫金帛十車,往楚寨犒勞三軍。 楚子素有吞周之意,未敢動兵,及王孫滿至,相見禮畢,各敘慇勤。 楚子問曰:「吾聞武王伐紂,遷九鼎于周,成王定之於郟鄏,吾並不知其輕重與大小,然其鼎輕重大小可得見與?」王孫滿對曰:「在德不在鼎也!昔者禹王鑄此九鼎,以鎮九州,及至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及後紂王暴虐失德,鼎又遷歸於周,成王定之於郟鄏,卜世三十,歷年七百。 今來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子默然,再不敢問。 史巨有詩云: 九鼎相傳三代承,興亡系德不由輕。 楚莊謾起吞周意,天命還從姬氏親。 潛淵讀史詩云: 夏禹方享盛德初,九州牧伯貢方圖,收金布物昭王業,鑄鼎象形鎮帝都。 遷涉不緣輕重處,興亡專系亂奸時,奸回楚子體相問,八百蒼姬未可私。 王孫滿勞軍已畢,相辭出寨。 楚子送令班師歸朝。 卻說楚大夫鬥越椒乃子良之子,子文之侄也。 楚國故家大臣,獨鬥氏最盛。 鬥越椒常怨莊王不升己官,謀欲作反。 至是,大師征戎,遂與族弟鬥班商議謀反。 鬥班不從曰:「夫我鬥氏,世受楚國爵祿,此乃喬木老臣,焉可背反哉?」越椒見班不從,恐其泄露己謀,即拔劍來斬之。 鬥班大叫曰:「伯夢欲謀反耶?吾恐鬥氏之鬼絶祀矣!」言未訖,頭已落地矣。 越椒既殺鬥班,遂率本部將卒伏于皋滸,待楚子班師,以候殺之。 楚軍歸至皋滸,越椒橫槍勒馬,振甲披袍殺出,截住王駕。 莊王認得是越椒,不知其由,乃問曰:「伯夢欲何為耶?」越椒大罵:「無道昏君!我欲誅汝守國。 」潘尪從旁搶出,來斬越椒,越椒更不戀戰,抽一勁箭,直望楚王車幔射之,楚王躲過,其箭貫于車蓋。 越椒又抽一矢,望王心胸射之,楚王又躲其箭,直透重鎧。 孫叔敖以王旗麾進諸軍,養由基拍馬來取越椒,二馬戰上十合,潘尪夾攻,越椒措手不及,被由基斬于馬下,楚王令無收降卒,盡斬于皋滸。 時鬥克黃在軍中從征,見越椒謀反被誅,慌忙跪于駕前請罪。 伍參曰:「一人作反,九族當誅,乞大王盡誅鬥氏之族,以戒將來。 」楚王曰:「鬥伯比與谷于菟有大功于楚,豈忍絶滅其祀?」參曰:「越椒作反,克黃諒其必知,大王何必念舊!」楚王問:「克黃知其謀反否?」克黃乃奏曰:「臣不知也。 但臣聞越椒初生熊虎之狀,豺狼之聲,臣先祖知其必滅鬥氏,命其父除之,其父不聽。 臣又聞臣父為諫其勿反,亦被所誅,至于今日,果然覆宗絶祀,臣不敢辭死!」楚王惕然曰:「子文真賢人也!吾豈忍絶其祀乎?」下令獨留克黃以存鬥氏之祖。 令大將養由基引本部兵,圍鬥氏之族,無分老幼,盡行剿滅不留。 越椒之子名苗賁慌走降于晉。 後人有詩云: 鬥氏原為楚世臣,越椒何事苦謀心? 逆師一戰亡皋滸,身死家亡祀亦傾。 第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