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謂枝曰:「將軍年過七旬,能奪先鋒,以助我征西戎,成霸業,孤欲乘此得勝之兵伐晉,將掛先鋒印否?」枝對曰:「大丈夫當立功戰場,死且不避,何懼老乎?」穆公大悅。 酒罷退朝,公孫支以穆公更許己為先鋒,喜不自勝。 歸家長笑數聲而死,時年已七十六歲。 後人有詩贊曰: 子桑當時傑,英勇久馳名,輔霸成功壯,相秦積業深。 韓原戰六將,河口接孤兵,似虎生飛翼,如故振百鱗,子桑不服老,千古遺笑聲。 次日,穆公設朝,群臣議兵伐晉,聞子桑身死,慟哭太過,遂成重疾。 自此穆公不能起,遂宣群臣入後宮而受遺詔。 群臣至內延。 穆公謂孟明曰:「寡人自得百里奚而成霸于中原,及得先生又霸西戎,今欲東征,不幸遇此固疾,孤沒之後,願公等盡心輔吾太子瑩,以定秦國可也!」遺詔太子,囑曰:「吾死之後,汝即葬吾于雍,可將一百七十七人以生殉葬。 有子車氏、奄息、仲行、鍼虎弟兄三人,乃平生好善之士,亦可使其從葬。 」言罷而卒,時年六十九歲,乃周襄王三十一年春二月也。 群臣奉太子瑩即位,是為康公。 康公嗣位,承父遺命,葬其棺于雍城,果以生人一百七十七人及子車氏三兄弟同葬,此三人乃邦國善土。 及葬之日,其一百餘人同入土穴,號哭之聲,徹于天地間者,莫不酸辛。 國人哀之,為之賦黃烏之詩云: 交交黃鳥,止於棘。 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維此奄息,百夫之特。 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 誰從穆公,子車仲行。 維此仲行,百夫之防。 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 誰從穆公,子車鍼虎。 維此鍼虎,百夫之禦。 臨其穴,惴惴其慄。 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又宋東坡蘇先生,《題穆公墓詩》云:槖泉在城東,墓在城中。 無百步,乃如昔未有此城。 秦人以泉識公墓,昔公生不誅孟明。 豈有死之歸而忍用其良。 乃知三予殉公意,亦如齊之二子事田橫。 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今人不復見此等。 乃以所見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傷。 唐人題穆公墓詩: 俗人戎風夏變夷,賢如秦穆亦難移, 驅良殉葬心何忍,因死傷生養甚迷。 怨氣衝天陰慘慘,愁雲結雨冷淒淒。 空山草木如含淚,千秋離離覆石碑。 史臣評曰:秦穆公仁慈大量,禮士尊賢,故能用百里于亡命,拔蹇叔于老農。 其輸粟救晉,信仁之篤,不替孟明,仁賢之過,所以韓原一捷,遂霸西戎。 春秋諸侯若此者,亦幾希矣!雖然終蹈夷風,刻薄殘忍,以至用人殉葬,損陷三良,不能全其終美,以長霸業,可勝惜哉! 卻說晉襄公連喪老臣,又被秦兵所困,君臣恭儉,勵精圖治,國中亦無大事。 及聞秦穆公卒,群臣皆欲乘喪而征之,獨上卿趙盾曰:「不可!秦與晉匹配之國,自先君韓原一戰,連動數歲之干戈,今值穆公既死,宜遣使入弔,以通舊日之好,則我國方安。 」襄公從之。 遂令公子雍往秦弔喪,公子雍往秦數月,襄公亦病,將死,召群臣囑曰:「吾承父霸,破狄伐秦,亦足強國,今吾將歿,太子夷皋年幼,公等宜盡心輔佐,和好鄰國,不失盟主可也!」群臣,拜受命。 襄公卒,次日群臣欲奉太子即位。 趙盾曰:「國家多難,不可以立幼主,今觀公子雍好善而長,可嗣大位。 」群臣皆莫敢言,但曰:「國家不可一日無君,今公子雍入秦弔喪,宜即立太子何如?」盾曰:「宜遣使星辰入秦迎歸,何必更立太子?」遂問班部中誰敢入秦,先蔑、士會二人願往。 後即日與其快馬,奉駕往秦。 二人領駕出朝,苟林甫止士會曰:「先君有子,而子不立,欲迎他人,獨何不省而招禍乎!」士會不聽,徑投于秦。 時公子雍,正在秦見康公,士會與先蔑隨即入朝,告康公曰:「寡君已歿,群臣以公子賢能,故造臣等迎歸嗣位。 」康公曰:「既然如此,我當以兵送之!」遂令白乙丙引兵五千,同士會等送公子返國。 公子謝恩出朝,望絳而進。 卻說襄公夫人穆贏,日抱太子在宮中號哭,聞秦送雍將至,乃抱太子出朝,謂趙盾曰:「先君何罪?嫡嗣不立,而在外求君!」言罷,放聲大哭,拋子于趙盾身上,曰:「先君囑汝奉事吾子,今其言尚未絶,而爾遂背君乎?今日不立吾兒,吾之子母有死而已!」遂退入宮。 趙盾恐懼,抱太子謀于郤缺。 郤缺曰:「事急矣!不立太子,則吾等皆受禍。 」盾曰:「吾已先遣士會往迎公子雍矣!何可再立太子?」缺曰:「速遣人止之!」忽人報秦兵送公子雍至重陰矣!盾忙會集群臣,立太子嗣位,是為靈公。 朝賀已畢,盾謂同僚曰:「國家既立新君,不可更受秦兵入城,誰敢領兵出拒秦者?」苟林甫與先克二人願往。 盾遂調二人,各引本部拒秦。 二人來至重陰,遇秦兵下寨,土會不知其故,乃親來見荀林甫,林甫以事告全會。 士會睜目視之曰:「議接公子是汝等所為,今又立太子而拒我乎?”遂拂袖而出。 甫止之曰:「公乃晉臣,何為秦乎?」會曰:「我受詔往秦迎雍,則雍是我主,秦是我靠,豈可背義而忘舊乎?」遂出歸秦寨。 林甫曰:“士會不肯歸晉,來日必成交鋒,不如乘夜去劫秦寨,方得勝勢。 」 第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