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明聞花智至,撫掌大笑曰:「中吾計也!」遂密告自乙丙以計,乙丙出。 花智來見孟明,延入中軍,各敘禮畢,花智起曰:「父王承元帥佳貺,故令我來致謝,且聽命講和。 」孟明曰:「吾秦與大王相倚,不忍自相攻擊,故請命講和,煩太子拜上大王,退兵通好,成其美事。 」花智唯唯受命。 忽有小卒突入帳下,報:「戎軍師由余至!」孟明忙喝止其言,令自乙丙延入西寨耳曰:「吾有佳客至此,令且免入中軍。 」花智問曰:「由余何以至此?」孟明曰:「非也!是吾故人西涼由渠也!小軍錯報耳!」遂設大宴,以待花智,二人盡歡而飲。 飲罷,花智辭歸,至關下遇三五個秦卒引一騎空馬而至,見花智便匿林中,以避花智,令從者拿出,問其何來?小卒詐作驚懼之色,曰:「吾乃遊騎打探軍情者。 」花智曰:「非也!焉有遊騎五卒共一匹馬者?此必有詐焉。 」再三詰之,小卒不言。 花智拔劍嚇之曰:「汝不實言,必斬汝等!」小卒曰:「不敢隱瞞,今早汝西戎軍師由余,來見吾之元帥,元帥恐太子知之,故令我等護送而還。 」花智驚曰:「由余至汝寨有何干?」小卒曰:「我等不知其故。 」花智欲斬此五卒,五卒告曰:“由余與我元帥往來已數日矣!但我等不知其所謀何事? 今由余有回元帥之書一封,呈與太子,乞赦我等之命。 ”花智叱退小卒,拆其書視之,乃由余密約秦兵來劫大寨,與之裡應外合之事。 又曰:「吾軍獨花智驍勇,今日宜盡歡,勸飲若醉,即當殺之,則大事成矣!」花智讀罷,大罵:「匹夫敢害吾父子!」拍馬歸報其父。 時,金刀大王自得秦之美人,朝夕耽迷酒色,不議攻戰之事。 由余累諫不從,余乃揚聲出中軍曰:「今日不納吾言,旦夕禍至,勿謂我不諫也!」言罷,遂歸本寨。 花智告其父曰:「吾父子險被奸臣所誤。 」以書與父看,其父看罷大怒曰:「由余老賊,適在此間,道吾有旦夕之禍,正是此事。 」遂令花智來斬由余,由余聞知長嘆曰:「吾君臣中秦人之計矣!」欲入訴明,其從者曰:「花智父子,不仁不義,天使絶其宗祀,先生乃高明之士,何不棄暗投明,安可束手受戮?」由余然之,遂單騎從僻外走下關來,孟明知由余必至,先遣子桑,引兵出迎。 由余不敢輕進,孟明親接由余來見穆公。 穆公降階而迎,余曰:「臣乃亡國之徒,何勞明公厚禮?”穆公問曰:“戎主不能尊賢,故棄先生,先生指示寡人,滅此胡虜,決不敢忘。 」 余曰:「西方共有一十二國,獨戎主金刀大王最盛,然金刀又倚其子花智之勇,明公能擒此人,則十二國悉來歸矣!」公曰:「煩先生用一計,以收胡虜。 」由余曰:“花智專好遊獵,臣觀潼關之南,有山曰太華山,周圍數裡高聳五十丈,中有芙蓉峰、明星峰、玉女峰,又有蒼龍嶺、黑龍潭、白蓮池、日月崖等處勝境,況其中多有珍禽異獸,花智常常在此處遊獵,若依臣計,必擒此賊。 穆公遂拜由余為中軍副元帥,許其調用。 由余得職,遂調白乙丙勁弩手五千,伏于日月崖下;又令公孫支引數千鐵騎,伏于玉女峰前;又令西乞術、公孫縶各引精兵一萬,伏于關下,以截西戎救兵;又請穆公親自游于太華山頂,以誘花智。 穆公次日遂與由余、盂明數文武,登山遊玩,穆公君臣正歎賞間,遠見數十糜鹿游于明星峰下,穆公叱馬逐鹿,忽然喊聲大震,一彪人馬馳射于明星峰來,當先一將乃是西戎太子花智。 由余見花智亦逐鹿來,喜其中計,遂引穆公之駕往來馳驟,花智遙見,問從者曰:「前山獵者是誰?」從者曰:「乃秦伯穆公與孟明、由余也!」花智聞知大怒,拍馬便追。 穆公望玉女峰便走,花智追入峰下,公孫支引鐵騎殺出,花智奪戰一陣,枝乃詐敗,入于日月崖。 花智追于岩下,只見兩山險峽,僅能行得一騎,花智恐有埋伏,勒馬殺回。 一聲梆子響處,白乙丙引勁管亂射,塞住歸路;公孫支又引兵殺回,花智果中箭,死於馬下。 後人有詩曰:路逢險處難迴避,事到頭來不自由,日月岩前弦響處,英雄一旦此間休。 西戎敗兵慌忙歸報。 金刀大王放聲大哭,引部將顏季律殺下關來,公孫支斬季律于馬下。 金刀大王走上潼關,枝拍馬追上,活捉而歸。 穆公欲放金刀歸國,以德懷服西方戎主。 由余勸公令斬金刀首級,持上潼關,招撫諸夷,公然之。 於是,白狄國王、梁戎國王、羌戎國王相議下關納降,推穆公為西方諸侯盟主,議定歲貢方物。 於是穆公聲名大震西土,皆用由余、孟明之力也!穆公既得西方十二國之諸侯,奏凱回朝,加由余、孟明二人之官職。 群臣忽報王使至,穆公迎入。 畢竟穆公所迎是誰,且看下回分解。 東屏先生《詠史詩》曰:穆公威霸震西秦,善任由余和孟明,土地拓開千萬裡,羌戎列國盡歸臣。 又一絶單道孟明助穆公成霸業云:明主尊賢貴始終,瑕疵不較定成功,孟明能展平生志,須向當時美穆公。 第五十三回 秦穆公用人從葬 秦晉軍令狐大戰 穆公既迎王使入朝,乃周大夫召公也。 召公曰:「天子以戎狄亂侵中國,今得諸侯征服,生民免受其害,故遣某以金鼓來賜侯伯。 」穆公望北拜受,厚待召公。 召公辭歸,公思戎狄來降,天子降賜,乃升公孫支為破虜將軍。 第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