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魯婦秉義全社稷 齊桓義輔周太子 桓公停驂,問其是誰?其人哭曰:「吾魯公子季友是也!」 公問為何被麻?”大夫季友曰:「先君莊公臨崩,立其子班嗣位,公子慶父謀弒班,吾又立閔公,慶父又謀殺之,魯國大亂,敬請盟主,定君救亂。 」桓公在馬上長嘆曰:「吾方伐楚,魯又多亂,此王法不行,亂臣賊子蜂起,何以處之?」管仲忙啟曰:「明公既握定君討亂之權,魯若多亂,不可緩救。 」公曰:「移兵進魯何如?」仲曰:「明公要貢包茅入周,以獻楚捷,但令一大將部兵往救可也!」公遂調保駕將軍高奚、仲孫湫二人,各引本部兵與公子季友入魯定君。 齊桓公回軍還朝,高奚與季友引兵入魯定亂。 後人有詩云:魯國君臣亂似麻,齊桓伐楚來回家,一聞季友哀求語,即命高奚絶禍芽。 卻說魯公子慶父先與哀姜姦淫,殺閔公,與哀姜宴樂。 及聞齊兵殺至,與哀姜奔走出城,遇齊兵于夷原。 季友謂高奚曰:「弒二君,淫主母,正此賊也!」高奚挺槍便刺,慶父繞樹而走,遂逃奔于營。 高奚回馬來攻魯兵,哀姜正慾望莒同走,高奚喝曰:「亂國淫婦,欲往何處!」一槍刺于馬下。 謂季友曰:「此婦雖淫,亦是汝國主母,可收屍歸葬。 」又密謂仲孫湫曰:「魯國喪亂,不如乘此機會,打人魯城,滅其社稷,以是大功,有何不可?」湫亦許之。 大軍殺人魯城,郊外百姓,皆奔入城。 奚在馬上,遙見一婦人,抱二嬰兒前走,見兵趕近,乃棄一子抱一子而逃。 高奚追至,捉所棄之子,問曰:「前婦是你何人?”其嬰童泣曰:「吾母也!」高奚嘆曰:「魯國亂極,至于子母相棄,不伐更待何時?」遂勒馬追及婦人,問曰:「子皆汝生,何得棄長而抱幼?」婦人聽曰:「所棄者吾子,抱走者,乃妾兄之子也!」奚訝曰:「汝何棄子存侄?」婦曰:「將軍兵追,力不能兩全,故棄之而逃也!」奚曰:「子母天性也!汝何滅天性而存其侄?」婦人曰:“子,私恩也!侄,公義也!幸得兩全,則公私盡矣!今不幸遇將軍兵臨,若棄侄存子,是舍義而全私恩。 吾魯乃禮義之邦,妾若忘義而棄侄,則魯君不容,大夫不恤,妾何顏面立於世哉?」 高奚謂湫曰:「吾謂魯亂可伐,今村裡婦人尚能守義,焉可伐之?」遂放婦人子母,令三軍偃旗息鼓,而入魯城。 後人有詩云:魯國君臣亂似塵,哀姜慶父肆昏淫,滿朝文武皆如醉,不及城郊野婦人。 公子申出迎齊兵,季友泣告奚曰:「莊公之子三人皆被讒賊所殺,只有此子而已。 」奚遂入朝,聚集文武,奉申即位,是為魯僖公。 僖公既立,謂高奚曰:「慶父亂國,今逃歸莒,將軍不誅此賊,日後必又作亂!」高奚正欲部兵伐莒,忽報慶父逃莒,莒侯懼齊加兵來伐,閉城報慶父,慶父進退無路,自縊莒城之下。 莒侯令斬慶父首級來獻,僖公宜人莒使,大賞遣歸。 僖公曰:「此賊既除,皆高將軍之力!」大宴高奚,重以金帛賜奚歸國。 季友告僖公曰:「昔者高奚入城,將有滅魯之意,因遇郊外婦人,見其守義存侄,遂不敢加兵,魯得全其社稷,皆此婦人之德!主公宜入旌獎,以激風化。 」僖公遂宣婦人入朝,問曰:「汝何人之婦?」對曰:「妾城西農家,不敢漏名!」公勞曰:「魯社稷賴汝以全!」賜與黃金十斤,彩帛百匹,賜名義姑。 詔有司監造義坊以昭獎旌,婦人謝恩歸家。 漢都尉大夫劉向贊曰:齊將攻魯,義姑有節,見軍走山,棄子抱侄,齊將門之,賢其稱理,一婦存義,齊兵遂止。 卻說高奚歸國,桓公問曰:「魯可伐乎?」仲孫湫曰:「魯人猶秉周禮,不可伐也!」公問其故,湫以義婦之事告之。 管仲進曰:「魯周公之後,至于山野婦人猶能持節守義,不以私害公,而況在朝之士夫乎?公宜靖魯難而親之可也!」桓公然之,遂令管至甫入魯申賀。 管仲又曰:「南伐諸侯,宜加賞罰,以厲善惡。 」桓公遂將有罪者罪,有功者賞,又取轅濤涂斬首示眾,陳侯再三哀乞,桓公不聽。 管仲進曰:「明公大度,戮此小夫何益?」公令放歸。 仲又曰:「明公且奉包茅朝王,以表主盟之義。 」桓公將楚進金帛悉散于從征諸侯,自奉包茅入周見天子。 桓公入朝時,僖王已崩,惠王繼立,聞桓公入朝,宣入勞曰:「國家之難,外鎮賴卿制伏,內事不定,朕難處決。 ”桓公對曰:“陛下內有何事,願聞其詳?臣雖不才,請盡愚陋。 」 王曰:「朕太子叔鄭柔弱,次子叔帶剛強,吾恐太子不能治國,朕欲易叔帶為太子,卿意何如?”桓公頓首曰:「國家立長不立幼,古今之通義,陛下既立叔鄭為太子,復何廢易?」惠王見桓公不從,不悅罷朝。 桓公歸,以王事告管仲。 管仲曰:「廢立太子,國家之患,主公權在盟主,當遂處之。 」公曰:「若何?」仲曰:“宜請出太子,會諸侯以定位,然後太子安位。 」 桓公遣使奏惠王,請太子會于首止,惠王不許。 周公宰孔諫曰:「不可!齊侯糾合諸侯,無非也,為國家,不許太子會盟逆其權也!」王不得已,令宰孔輔太子會盟。 宰孔與太子辭王出朝,王召鄭文公語曰:「齊侯名雖糾合,志在併吞,汝鄭小邦,後必有患,今日之會,汝可服晉而別齊,待久後齊欲併吞,汝可求晉為援。 」鄭伯謝恩而出,鄭大夫申侯力諫鄭伯,遂不往會。 第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