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北狄主蓋天大王,有戎卒十五萬,常有侵犯中國之意,只憚齊桓公之威力,不敢興兵。 至是,聞齊兵大出救燕,乃發戎兵打入中國滅邢,直屯熒澤,大振兵勢,欲入衛國。 衛懿公性好白鶴,不理國事,在後宮築台高十丈,名曰鶴台,養數百鶴于其上,皆以錦繡為衣,金珠飾頂,每月眾鶴皆有俸祿。 公若出遊,選能舞能鳴之鶴數十個,盡以大軒載于駕前,號曰鶴大夫。 國中百姓有饑凍者,公皆不恤。 上大夫寧莊子嘗諫不聽。 狄兵至熒澤,哨馬報人,懿公時正欲乘鶴出遊,聞狄兵至,聚集群臣商議戰守之計。 右大夫石碏之孫石祁子進曰:「狄兵驍勇,不可輕敵,主公宜求救于齊。 」寧莊子曰:「齊之大兵救燕,南伐山戎,若遲緩社稷危矣!」懿公連問:「誰人敢出兵者?」並無一人答應。 寧莊子曰:「此非明公親往,國家難保!」懿公遂以大將軍黃夷為先鋒,孔嬰為左隊,渠孔為右隊,大發精兵五萬,留石祁子、寧莊子守城。 大兵近熒澤二十里下寨,兩陣相對,狄兵陣上走出一員番將,赤髮藍面,露巨齒獠牙,高挺蛇矛,引一隊勁弩壯兵,列于陣前。 前衛先鋒黃夷觀其旗號乃贊天二大王也。 更不打話,二馬相交,鬥上十餘合,狄兵鐵箭亂如雨下,衛兵不能敵,互相怨曰:「衛往日不恤國民,以祿養鶴,今日何不驅鶴出戰,而令我等受箭!」軍無鬥志,盡棄戈甲而逃。 贊天二大王乘勢追入中軍,斬懿公于馬下。 黃夷見懿公被害,與孔嬰雙馬來攻。 狄兵大至,斬孔嬰、黃夷于城下。 渠孔、禮孔二將引兵殺至,狄兵列開,以箭射中渠孔,渠孔落馬。 禮孔拍馬來救,贊天大王斬渠孔,活捉禮孔回歸,傳令攻衛城。 連攻數日,寧莊子、石祁子守東西二門,公子申守南門,華龍滑守北門。 禮孔告狄主曰:「能赦吾即獻衛城!」狄主問:「何能獻城?」孔曰:「北門守將華龍滑是吾之友,吾以密書縛于箭頭,射上城樓,裡應外合,獻城之後加其官職,彼必肯許。 」狄主大悅,遂赦孔罪。 孔修書射于北門城上,士卒拾得箭書,獻於華,華讀之大喜,曰:「此吾志也!」密令三軍披掛,至三更,華上城樓放火,大開北門,狄兵大殺入城。 寧莊子與石祁子皆來救北門,狄兵放火燒屋,城中百姓號哭振天,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至五更初,石祁、寧莊見勢難救,二人與公子申往東門走出投齊。 狄主既占衛城,令斬禮孔、華龍滑,擄掠庫藏,衛國遂亡。 後人有詩云: 好鶴堪嗟衛懿侯,貴禽敗德忍民愁, 一朝戰士拋戈去,鶴死身亡國亦休。 又宋賢有詩云: 狄卒長驅入衛城,懿公好鶴正荒淫, 目前只顧翩躚舞,陣上何聞劍戟聲。 金鼓未鳴兵甲棄,旌旗方動將離心, 可憐六市生靈命,生死橫山染羯腥。 公子申與寧、石三騎奔齊。 時齊桓公大軍至南燕將近四十里,哨馬回報,山戎有二主,一名令支王,一名孤竹王,二王合兵共二十萬,圍燕甚急。 桓公問管仲曰:「山戎兵勢甚鋭,用何計以滅之?」管仲遂上平戎之策。 不知其計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三十二回 管仲天柱峰滅戎 齊桓公德存邢衛 桓公問平戎之策,管仲對曰:「吾聞戎兵只倚弓馬為雄,方今秋高馬肥弓勁,不可與之交鋒,只可燒絶其糧道,設計以去其弓馬,然後圖之。 」令大將高奚引兵一萬,銜枚從間道伏于天柱峰,截山戎之救兵。 又令仲孫湫引兵五千,從鶴子谷燒其糧草。 又令賓胥無引兵一萬,每卒各要縛一草人,夜攻山戎之寨,只許鳴金吶喊,至天明方可交兵。 又令易牙引兵二萬,秘密離戎寨外裡余,結草以絆戎馬。 三軍聽令已訖,合依計行。 是夜,天昏地暗,四野無光。 賓胥無令兵卒各左手提草人以隨其身,右手鳴金吶喊,信炮一響,齊兵圍戎寨。 前門孤竹王與令支王傳令,賊兵劫寨,昏夜不可交兵,只令將卒亂箭射之,使彼不得近寨。 戎卒望空發矢,亂如雨下,盡插于齊兵草人身上,寨中有五十萬騎,一矢皆空。 齊人金鼓振天,吶喊愈急,將至四更之末,齊人將草人帶箭盡焚于營外,火光焰焰,昏夜同於白晝。 二番王視之,欲奪草人恐速齊兵,慌忙奔走,齊兵悉至,亂斬戎兵如刈草芥。 管仲自率大軍殺來,在馬上大叫:「眾將不得走了孤竹、令支!」二國王見四面俱是齊兵,捨命殺出一條血路,望北而走。 齊兵追上二十餘裡,戎卒只有數百餘人。 二王大哭曰:「日已過午,尚未得食,人困馬乏,後兵追趕甚急,奈何?」正嗟嘆間,忽一起小卒,焦頭爛額,慌忙走至,大哭曰:「鶴子谷五百萬斛軍餉,今早盡被齊兵所焚,其兵又殺將來!」二王聽說大驚!進退無路,孤竹王曰:「此處有天柱山,且前去據其險要,令人歸國,取討救兵可也!」三軍盡饑,不能速退,只得扶戈倚劍,行上十餘裡,山後一聲鑼響,轉出一支人馬。 二番王以為本國救兵來至,舉目視之,乃齊將高奚旗號。 番兵驚散,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 二王勒馬走回,仲孫湫引兵擋住去路,斬二王于天柱峰下,擄其器甲,與高奚奏凱而還。 大軍會于南燕城外,燕莊公與君臣出城來迎,齊桓公令三軍屯于城外,自與管仲、賓胥無數文武入城,燕莊公大排筵宴,謝勞齊桓公,奉金帛犒勞軍士。 桓公謂燕侯曰:「明公遠居邊國,久失朝貢,何不修先君之政,致意天王,受其庇護。 」燕莊公曰:「敬承明教,敢不修職。 」燕莊公收拾金帛,從桓公入朝。 第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