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報于楚子曰:「周天子巡狩,車駕至南方。 」楚子問群下曰:「當今天子巡行南方,當何以處之?」張策曰:「吾聞鎬京至于楚,水路多於陸路,主公宜作王舟,以迎天子。 令匠人以魚膠合其舟,主公可進此舟于漢水界口,請王換舟。 天子如駕此舟于江中,膠見水溶,即使周王共此舟而溺水身死,遂絶其游,有何不可?」楚侯大悅,遂命匠人以膠合一大舟,自領臣下,前至漢水界口,以迎聖駕。 卻說昭王鑾駕來到漢水界口,正欲渡河,本方守臣奏曰:「江漢之水洶湧不常,此舟難渡此水,請王換南舟以渡。 」昭王傳旨,正欲換南舟以進。 熊廉引膠舟至,面奏曰:「聞我王巡狩,車駕將幸丹陽,臣知此舟不可南渡,故具南船來迎聖駕,望我王移舟換楫,以渡漢水。 」昭王大悅,命換楚舟,舟至中河,漸覺沉溺。 群臣奏曰:「此舟必有奸詐,應命換舟,不然舟將沉江,王命難保!」王見舟板徐徐解裂,正欲傳旨換北船,忽波濤大作,浪起如山。 保駕將軍毛公,見勢危迫,見隨從小舟與王舟隔丈餘,勇身跳向小船,連拖昭王過船,不覺洪濤一起,將王舟打落波心,昭王合文武隨從者,共溺死二百六十餘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 唐人胡曾先生有詩云: 漢江一帶碧流長,兩岸悲鳳起綠楊。 借問膠舟何處沒,欲停蘭棹紀昭王。 明東平居士詠史詩云: 天子巡行非漫遊,楚人那得試膠舟。 巍巍大駕無臣問,王道凌遲重可憂。 潛淵居士讀史詩云: 岸草茸茸染翠煙,昭王駕逐海波天。 楚人奸起膠舟計,周紀中流不似前。 卻說昭王被水溺死,朝中大臣名祭公奉太子滿即位,是為穆王。 穆王升殿,諸侯來朝,王與群臣議曰:「南服熊廉無禮,詐進膠舟,溺我父王,朕欲率六國之兵,征楚問罪,群臣意下何如?”祭公奏曰:「楚子害先王,誠有大罪,不可不伐。 然我王即位之初,軍兵未練,糧草未足,不可輕動,姑俟數年,兵精糧足,然後發問罪之師,則楚可不勞而破矣!」王曰:「善!」近臣奏:「邊上有急表,軍務緊急。 青州有徐哈達,率九夷之兵共三十餘萬,已渡西河,復欲打破鎬京,奪得我中國乾坤。 」穆王大驚,急問群臣曰:「此事如何定奪?」右衛將軍李造父出班奏曰:「我周傳國至今,一百五十餘年,四夷排服,百姓安寧,今東夷乘國家新立,敢此無理,陛下可發兵十萬,臣願往抵敵,使其片甲無存,然後可弭四夷之患。 」王即準奏。 左司徒祭公忙奏曰:“不可!楚子詐進膠舟,溺死先王,乃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尚因兵微將寡,置罪不問。 今若舍殺父之仇,以弱軍先攻夷狄,必無得勝之理,恐招不測之禍。 」 造父又奏曰:「楚子弒君不過運以詭謀,其勢未焰,東夷叛上,兵逼京師,今若不敵,後將難圖,請發兵與臣,先除夷虜,乘得勝之兵,以征楚國可也!」祭公又奏曰:「此事決不可動兵,如大軍一出,楚人乘我國虛,發兵襲後,那時諸侯亂起,進退無門,可不危哉!今臣觀東夷之地,轄于東方,與嬴徐子為界,依臣之奏,莫如差使臣前去東國,令嬴徐子收伏東夷,重加升賞,如此則夷虜亦除,楚人不敢仰視中國,庶得兩全。 」王悅,遂差使臣賫詔,前往青州。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十四回 穆王西遊崑崙山 楚人大戰麒麟谷 王使至青州,報于東方諸侯嬴徐子。 徐子接旨,使臣謂徐子曰:「今東夷之兵,已屯西河,王令諸侯速發兵,以扼其後。 」徐子曰:「東夷狼野,今屯兵西河,我兵扼後,彼必奔入京師。 煩使臣回奏天子,令發王師,截其前路,我兵後扼東夷,不日可破矣!」使臣聞之,夤夜去奏穆王,王遂令李造父,率兵五萬,屯于城下,以截前路。 卻說徐子得旨,傳令長子嬴伯謨為前部先鋒,自率大兵五萬,殺奔西河下寨。 東夷主將徐哈達,聞知大驚,傳令命王林寨長麻裡吉光,金林寨長呵嗒令公等議曰:「嬴諸侯何故起兵到此?」諸夷曰:「此必周王有命,令徐子襲我,若奉書一道,與徐子約奪周朝,尊他為大國,徐子貪得,必然許之。 待破周之後,再作區處!」哈達大喜,遂修書令小將送與徐子。 其書曰:東土大侯伯殿下,竊惟周王失德,百姓艱危,故有楚人詐舟,皆萌吞併之意,哈達等不揣慵弱,發兵攻周,伯侯能借一旆之師,反周助我,後日削平列國,敬尊侯伯為王,可不美哉!只此明請,乞惟電鑒不宣。 徐子讀罷,大詈曰:「逆虜無知,吾乃大國之臣,奉命討賊,豈肯棄主而助汝反哉!」遂命斬卻來使,下令命長子伯謨出馬交鋒。 伯謨青年勇猛,領了二萬精兵,殺奔門旗外來,詈曰:「臊膻狗何不出馬答話?」只見有一員大將突出喝詈曰:「乳臭孺子,汝知吾否?吾乃東夷寨主徐哈達也!」二馬相交,戰上二十餘合,哈達輓弓架箭,望伯漠左眼射了一箭,早被伯謨躲過,將雙刀便砍,哈達力不能敵,往本陣而逃。 伯謨策馬來趕,哈達坐下八駿,乃日行千里之神馬,哪得趕上,東軍遂鳴金收軍。 伯謨回營,告其父曰:「哈達之馬往來快捷如風,進則直馳難敵,退則快捷難追,我父必須用一奇計,方可除之!」徐子遂令將卒,于兩河沙岸上開陷馬坑,各深數丈,將蘆葦青草復鋪其上,四面盡使壯士,各執鈎刀短劍,以備斬馬拿人。 諸將得令,乘夜裝成。 第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