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大驚曰:「先生何術可除?」道士曰:「臣進神劍一口,大王請懸宮中,百魅自然消滅。 」紂王受劍,欲行賞賜,道士曰:「臣獻此劍,特為社稷生民而進,非圖富貴而來!」遂謝恩出朝。 紂王即將木劍懸于後宮。 妲己實系老狐成精,假枉人形,聞紂王帶劍入宮,即昏臥于榻。 紂王聞之,即入省視。 妲己告曰:「小妾生長深閨,睹劍戟心驚目駭,恐懼成疾,萬乞除之。 ”王笑曰:「此遊方道士獻木劍,與朕驅邪,何必驚懼?」妲己曰:「大王玉堂金屋,有何祟魅?此方外邪術,蠱惑聖聰,乞王火速焚之,勿陷其迷。 」紂王曰:「善!」即令焚劍于宮外。 次日,太史杜元銑奏曰:「妖氣直貫紫微,乞搜宮禁邪魅。 」紂王又以此說問于妲己,妲己曰:“妾幼頗習星曆,略達天文,妾觀數夜以來,紫微輝朗,並無妖氣,此太史與方士交結,誣言傾陷社稷,請先斬元銑,以禁妖言,再建高樓于宮中,凡百災祥,妾願逐一明奏。 」 紂王從之,令斬杜元銑之首,號令都城,再有妖言者,夷三族。 卻說雲中子未歸終南山,只在都城,見宮中妖氣未除,再欲入朝,及聞斬太史,號令都城。 仰天嘆曰:「不二十年,都城即為戰場矣!」遂書二十四字于西門外而去: 妖氛穢亂宮廷,聖德播揚西岐。 要知血浸朝歌,戊寅歲中甲子。 百姓爭視其句,莫知意味,恐紂聞知,即塗抹之。 時,宮中建樓,高十餘丈,號摘星樓,朝夕與妲己游宴其上。 紂王悅其舉止,已有廢皇后、立妲己為正宮之意。 一日詔正宮皇后會宴于受仙宮。 皇后姓姜氏,東伯侯姜桓楚之女,性好雅重,不樂荒淫。 見妲己諂媚得寵,本不欲往,然聞詔只得強赴。 妲己親迎就宴。 酒數巡後,紂王令師涓拊節而歌,妲己舉袖而舞,紂王左顧右盼,不勝歡悅。 獨姜後俯首不觀,紂王問曰:「師涓善歌,妲己善舞,誠若天樂當前,爾何不樂觀聽耶?」姜後對曰:「妾聞明王所重在賢人君子,未聞以淫樂邪色為尚者,若尚淫邪,必有宮闈之患!」紂王聞之,頗有怒色。 姜後又曰:「太史累奏,灰貫紫微,其氣落在深宮,大王全然不省,反聽妲己邪色,信師涓淫樂,斬杜元銑,以塞忠諫之路,妾憂社稷傾亡之不暇,何暇觀此淫邪乎?」紂王默默不語。 姜後辭歸本宮。 嬖臣費仲,知王有廢立之意,乘機奏曰:「姜後嫉忌,妄誹聖樂,大王豈可置而不問?」紂王曰:「吾欲廢後而立蘇氏久矣!正恐群臣諫諍,令其抗拒多端,吾必廢之!」次日姜後復具諫表,直上摘星樓,劾奏妲己為妖邪,師涓為讒佞。 紂王覽罷,擲表於地,唾詈:「妒婦何敢妄謗吾否?」喝令左右斬之!姜後叱退武士,大詈:「無道昏君!寵嬖妾而斬正宮,焉能守社稷?」紂王大怒,左手攬衣,右手揪發,震其四股,仰投十丈樓下。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回 西伯入商得雷震 西伯陷囚羑裡城 姜後墜於樓下,頭破腦裂,頃刻而殂。 時,太子商郊,年方十三,聞母后被刑,直奔樓下,抱屍號哭。 紂王撫慰曰:「爾母嫉忌忤旨,故自殞于樓下,不必痛哭,以傷情性。 」太子告曰:「母后未聞失德,父王信讒而陷至死,今又不收葬其屍,何棄結髮而絶重倫耶!」紂王聞言余為動情,即收姜後之屍,以厚禮葬之。 遂立蘇氏為正宮,太子慟母死於非罪,又見立妲己為正宮,晝夜號哭不止。 費仲奏曰:「姜後之父姜桓楚,為東方侯伯,鎮大兵雄,若聞大王殺皇后,立妲己,太子哀思,必興兵乘機謀反,不如詐稱國有大政,宣四侯伯入朝同議。 桓楚若至,即擒斬首,以絶後患,有何不可?」紂王大悅,即時遣使,宣四方侯伯。 卻說西伯侯,姓姬名昌,乃太王之孫,王季之子。 其父生得龍顏虎眉,身長一丈,有四乳,口角豐隆。 承祖父遺政,布德行仁,專恤鰥寡孤獨,小邦諸侯,各傾心服德,兩班群臣有太顛、閡天、散宜生、辛甲、鬻子等,皆賢明君子,以輔相治道。 及聞紂王失德,每欲入朝進諫而未及暇。 忽聞王使至,問群下曰:「商王此詔,非宣議政,當有異論。 吾嘗觀先天之數,吾有七年之厄。 此行倘陷不測,爾等宣德布政,匡扶西土,不必遣人訪我。 若待災滿,自當西回。 ” 群臣曰:「主公既知此行不吉,辭而勿往何如?」西伯曰:“君命所召,焉敢故拒?」 即日發駕出岐州,群臣餞送於城外,伯邑考擁住馬頭哭曰:「吾父不可前去!」西伯撫慰曰:「吾兒不必憂慮,爾兄弟和睦,共守國家,不日吾即西歸,斷勿以我為念!」邑考只得放行。 一日,行至燕山下,西伯止住從者,暫停筠亭,少刻當有大風雨至。 從者告曰:「今乃日正中天,雲收四塞,風雨從何而來?」西伯曰:「吾演先天之數,今日乙巳辰,若遇己卯時,不但有大風雨,抑且當有蓋世英雄從地而出!」從者詳問其故,西伯言猶未訖,雷霧四合,暴雨淋漓,平地水滿三尺。 忽聽燕山西北一聲霹靂,火光散亂,林中有胎兒啼哭。 西伯急令巡之,見古墓穴中,雷震棺木,有女屍破胎,墜一嬰兒,呱呱而泣。 西伯謂從者曰:「此子非尋常之人,他日必為西方出力。 」乃詢本處鄉村之人乳之。 行至數裡,未得乳婦,忽前有道士將近車前,長揖曰:「侯伯何往?”西伯答曰:“吾承王詔入朝歌,先生何方人氏?」 第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春秋列國志傳》
第2頁